关于让人平静与通透的诗词有什么?
原创

关于让人平静与通透的诗词有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最近正好在读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编著的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可能光听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不过。相信很多人听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个名句。出处就是司空图这里了。

题主求的是平静、安宁、通透、安静一类的诗词。自古至今的诗词数量繁多。我个人的学识也十分有限。列肯定是列不全的。那干脆分享一下前人“判断诗词是否能够让人感觉平静与通透”的方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题主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自行去诗海里挖掘。这种探索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若能耐下性子去研读。去找寻。我想可以从很多诗词里找到平静、通透的感觉。品读诗词是可以让人平心静气、产生诸多思考的。

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讲讲方法论。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冲淡、高古、洗炼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其中的“冲淡”一品。我个人感觉挺符合平静、通透的感觉的。来看下司空图的描述: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以违。”

大意如下:

我时常悄然独处。微妙的领悟诗道的精微。就好像呼吸着清和之气。想象着与白鹤在碧空之上齐飞。恰在此时。阵阵的和风吹来。我的衣袂飘飞轻舞。又像是刚刚在竹林深处听完了一曲鸣琴。此时的我身心愉悦的缓步踏上了归途。

冲淡的诗风在于自然而然地遇合。如果勉强去索求。反而渺然难得。有时候。你觉得已经接近了。其实早已违背了冲淡的本意。

司空图认为的“冲淡之风”指的是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风格。冲淡的诗境。应当是随人的修养提升自然形成的。如果刻意的去摆弄、去追求反而会失了静气。

这其实就指出了题主所求的关于让人平静、通透的诗词。应该让人有一种怎样的感觉。不是傲岸自许。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朴素平实、不作苛求、顺其自然的一种状态。诸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晋·陶渊明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唐·韦应物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唐·王维

不论是旷野上轻摇的禾苗。还是微雨里慢生的春草。亦或是斜阳下缓归的牛羊。“句雅淡而味深长”。诗句并不华丽。但其中透出来的烟火气。生活味。自然感。都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也是有着平静、通透的味道了吧。

题主如果有兴趣。可以读一读《二十四诗品》。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

其他观点:

类似的诗句很多。试举一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宋 ·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

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这首诗词流传千古。其中的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反映了诗人高远的心灵境界。“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艺术描写。也是自然界的实相和本质。更是对人生的升华和写照。读来让人心灵瞬间清凉无比。淡定无比。智慧生起。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在自然界中。风雨、乌云、雷电、彩虹、光影、昼夜、阴晴圆缺、海市蜃楼等自然现象看似真实。实则只是一种相。连天空那蔚蓝色也只是大气对太阳光线的的折射作用啊。体现在我们的眼睛里。就看到了蓝色。其实。它是无色透明的。我们只是太惯于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坐飞机时从云层之上俯瞰大地。难道不会生起一种感悟吗?当站在一定的高度时。就会看到:那些云卷云舒、那些风雨雷电、那些阴晴圆缺……不过是幻相、是流动、无常和变动不居的。哪有一丝真实啊!

(在飞机✈️上手机拍摄的天空大地)

平静和通透从哪里来?唯有对宇宙人生。世事变迁了然于胸。纵观全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才是真正的豁达。人在云层之上。才会抽离于现象世界。看到真实世界的本质。也只有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会变得平静和通透。显现出真正的大智慧。

多年以后。回望尘封的往事时,一种旷达飘逸之情态自然生起。果然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颠沛流离。心酸苦痛。悲欢离合。化为微微的一笑。不如归去。飘然远去。“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

其他观点:

这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大概意思: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

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

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首偈是禅宗精髓的最根本的体现。

一是佛性本净。即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正果就在你自己的心里。而不在外物。勿需向外苦苦觅寻。

二是顿悟。慧根。或者说智慧。这些不是知识。不是学问。心性源本就是清净的。不存在垢净的问题。不必通过刻意手段去断除情欲烦恼。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悟本体即是功夫。

这是王阳明的四句话。是儒家心学的心法。王阳明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第三大硕儒。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矫正了朱熹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偏颇。为新儒学指明了方向。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人的本心。原本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无善无恶就是心的本我。本体。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无善无恶。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人有喜恶。是心在作用。判断。

人人皆有良知。良知不是知识。不是思想。是人心固有。失去人我自心。在有了分别心。有善恶观念之后。不肯依我本心为善去恶。良知就容易被遮蔽。盲从。自以为是。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是原生态。本我。是人与生俱来的智慧直觉力。这个思维不是深思熟虑或理性的判断。而是直接本我的闪现。判别。也就是说。知善与恶。无需谁人教化。这不是某种知识。是本我之心自然而然的结果。

“乾坤由我在。安用他为求?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这不是讲先要学习什么然后再去实践。知和行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是齐头并进的。是并驾齐驱的。是左右手。是双轮马车的两个轮子。同时存在。同时作用。

王阳明认为。凡人都须在具体的事上做功夫。磨练。在人生的实践长路上。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作业中磨练。来锻造自己。动静皆有章法。沉着冷静。“不动心“。

致良知。听从内心。无须执着外寻。心中有灯。无须他人照。做个内心有光的人。

“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一)。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二)。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慧能并不识字。王阳明也未从朱熹的书中“格”出什么“物”来。所以啊!亲!正果在本我之心。致良知。要听从自己最初的自然态之心。来判辩是非。心即理。理在心中。不在外物。更遑论逐波从谁。妄然啊!

共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28:48

    通透,良知,让人,平静,诗词,自然,风雨,感觉,司空,自己的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28:48

    没想到大家都对关于让人平静与通透的诗词有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5:28:48

    最近正好在读唐代诗论家司空图编著的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二十四诗品》。可能光听名字大家不是很熟悉。不过。相信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