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楚汉相争。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之项羽。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疆场。逐鹿中原。巨鹿一战。项羽破釜沉舟。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消灭了秦军主力。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羽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史记》载:(项羽称)\"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顶天立地的项羽。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印迹:“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最后屡战屡胜但大脑平滑、政治上弱智的西楚霸王竟败亡在屡败屡战。高智商、高情商的刘邦手下。
直到临死前。项羽还认为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就是有这样的认识。当乌江亭长要用船送他渡江。劝他东山再起时。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一、霸王祠中两首诗
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就是两千多年前楚汉争霸时“十面埋伏”的古战场。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之地。
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的凤凰山上。从汉代起就建有霸王灵祠。
在霸王祠享殿东山墙的内壁上。镶嵌有两块大理石镌刻的石碑。分别刻着唐朝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二、针锋相对的两首诗
项羽该不该重返江东。即使他真的回到江东。那里的父老子弟对他又是什么态度呢?项羽还能够再次挑起烽烟四起。逐鹿中原的大战并从而转败为胜。扭转乾坤吗?
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及史家因见解不同。而争论不休。
霸王祠墙上杜牧和王安石的诗。就是分别代表了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
(1)杜牧诗《题乌江亭》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杜牧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项羽刚愎自用。遭遇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能算一个“男儿”呢?有愧于其英雄称号。讽刺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杜牧认为战争的胜负亦未可知。也是难以预料的。失败了并不要紧。项羽才31岁还很年轻。如果能“包羞忍耻” 。忍辱负重。韬光养晦。采纳忠言。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可知。可是项羽不图重新振作。自暴自弃。一死了之。是极其错误的。
(2)王安石诗《乌江亭》
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王安石认为烽火连天的战争让百姓疲命。项羽的失败是无可挽回的。即使是他想要卷土重来。江东子弟也不会答应。没人肯供他驱使了。项羽已失去了民心。连家乡的百姓都不拥护他了。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3)杜牧、王安石的观点截然相反。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惧失败的无畏精神。是借题发挥。赞扬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是诗人咏史;而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是政治家的咏史。最后的反问道出了人心向背的历史趋势。
三、李清照诗《夏日绝句》
宋代诗人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用楚霸王故事做题材 。实际上是借项羽不肯对敌人屈膝投降的行为来讽刺南宋王朝腐朽无能。对敌妥协投降的政策。头两句讲一个人的生死都应该成为英雄。第三句点出她对项羽的赞美。第四句用“不肯”赞扬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给予楚霸王以充分肯定。
结束语:时光荏苒。曾叱咤风云。力拔山兮气盖世之西楚霸王千秋功罪和楚汉争霸及其评论它的华彩诗章。早已淹没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之中。惟掩映在绿草鲜花、苍松翠柏间的霸王灵祠游客们仍络绎不绝……
其他观点:
楚汉战争中尽管项羽被刘邦打败。可是项羽的名声。流传千古。甚至比当了皇帝的胜利者刘邦更容易被人记起。千百年来。“西楚霸王”被赋予了悲情英雄的符号。不知多少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
唐朝诗人杜牧曾《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很显然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做大事要忍辱负重。项羽你根本不需要自尽乌江。江东的人才多的是。你过去江东。完全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杜牧是惋惜项羽的失败。更是说项羽自尽是不能忍辱负重。心胸不够宽广的表现。为什么不能过江东再来呢?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诗《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虽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从字面上都能明白王安石所说的意思:项羽疲于作战。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了。即使项羽回到江东。江东还有很多的青年壮士。他们还会与项羽从新开始吗?
王安石比较直白实际的指出:项羽的失败是不可改变的。即使他能回到江东。江东的子弟民众也不会再支持他卷土重来了。
还有女诗人李清照。写项羽的诗更是有名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做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写这首诗时。正好是到了乌江附近。李清照触景生情。内心对自己丈夫不平判乱逃跑的行为颇有看法。
再有当时金兵南侵。南宋当局在抵抗与和谈之间。犹豫不定。抵抗不坚决。造成向南窥逃的局势。
李清照不由得心生豪气。以项羽宁可自尽不回江东的豪情与气节。来抒发自己恨不得拿起武器。奔赴战场杀敌的一腔报国热情。
可以说。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基本上决定了项羽在历史上的“英雄”地位。
根据楚汉战争的局势。还是很赞同王安石的说法。比较客观。项羽的祖父项燕当时就是战败回了江东。想重新再来。结果被秦军追杀。项燕见楚王已死。也只好自尽。
同样。刘邦自然不可能让项羽回江东。给他时间是其卷土重来。一定会追杀项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才会罢休。所以。项羽根本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欣赏李清照豪情万丈的同时。也感叹。项羽如果不是李清照这首诗。或许很难成为英雄。
其他观点: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后世人称小杜。以区别老杜(杜甫)。又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区别李杜(李白杜甫)。
杜牧不但文采出众。军事才华也很厉害。在军事上的很多建言诗作都能显示其独到眼光。
关键是!唐诗发展到这个时候。已经渐渐有了宋诗的影子。尤其以小杜作品特别是绝句中为明显。虽然也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样浪漫的诗句。但是却也有很多还是说理的名作。比如《过华清池绝句》《赤壁》《题乌江亭》《题桃花夫人庙》《题木兰庙》等等。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率为代表作。名作。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这一首。小杜的意思是项羽别怕失败。别怕丢人。向中国足球学习。来他个屡败屡战。再找人来打过。不过胜负也就不敢说了。“卷土重来”可以。但是未可知。
我们知道两宋是词的巅峰。相比之下。诗虽然也有很多佳作名作。但是比唐就差远了。并且后人之于宋诗多诟病的一个话题就是。长于说理。这一点两宋诗人多不能免。比较有名的比如欧阳文忠“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二首》等等。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叠题乌江亭》之所以用个叠字。就是要和小杜作一区别。以王安石的才学。气度。身份。地位。他都不可能去拾杜牧牙慧。必然要观点出新。要么不写。要写必与杜牧意见向左。以王安石宰相身份。力行变法。可以说在与当时天下所有既得利益者作对。连最好的朋友司马光都翻脸成仇了。依旧初心不改。拗相公(王安石外号)的性格不是百战疲劳就能打倒的。所以但就此诗来说。不过是王安石出新意说理作品的一个例子而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易安这首五绝短短二十个字。千年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矣。尤其是出于女子手笔。更教多少男儿羞愧难当。
李易安经过了北宋从盛到衰到的过程。尤其到此时丈夫去世。国破家亡。被迫南渡。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这首诗与其说是表现气节。还不如说是在讽刺北宋从朝堂到军队的不堪表现。只不过花蕊夫人的“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表现得更哀怨。而李表现得更强硬罢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637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项羽,乌江,王安石,卷土重来,杜牧,子弟,霸王,包羞忍耻,李清照,绝句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看待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不同评价?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楚汉相争。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之项羽。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纵横疆场。逐鹿中原。巨鹿一战。项羽破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