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礼记解读》是我国现代著名礼学专家丁鼎先生撰写的礼学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2010 年 10 月出版发行。
由于《礼记》卷帙浩繁。内容驳杂。其中记载的先秦时期的礼仪名物、制度。后人颇感生疏。篇目编次也多不成系统。因而素称难读。加之近、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礼不时被冠以“僵尸”、“封建余孽”、“吃人”等罪名。而遭口诛笔伐。礼学著作多被束诸高阁。礼学研究不绝如缕。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肯定。“国学热”随之兴起。且呈蓬勃发展之势。阅读儒家经典。了解、研究古代传统文化。汲取有益因素。以为今日借鉴。已蔚为一时风气。但是。由于二十世纪初、中期。儒家经学、礼学屡遭摧折。国学传承几近断绝。加之包括《礼记》在内的儒家经典。皆为文言文体。艰深晦涩。难以卒读。因此。当今社会。除少数专门研究者外。恐已很少有人愿耗费时间和精力。遵循传统的章句训诂之法。秉持“皓首穷经”的精神和毅力。去耐心阅读、研究《礼记》了。这对今后国学、礼学的传承、发扬光大。无疑极为不利。有鉴于此。二十世纪初以来。若干在礼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自觉承担起推广、普及《礼记》的重任。他们将《礼记》的全部或部分篇章。加以注释。翻译成白话文。以满足初学者学习和迫切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大众的需要。其中。兼具学术性、通俗性。具有较大学术、社会影响的著作。有王梦鸥先生的《礼记今注今译》、杨天宇先生的《礼记译注》、王文锦先生的《礼记译解》等。
丁鼎先生继承、借鉴汉、唐以来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遵循纪宝成先生提倡、制定的“具有深厚学术底蕴。深入浅出。明快易读”、“准确严谨、明快易懂”的精神和原则。穷数年之力。博览群书。严谨考证。撰成《礼记解读》一书。
一、《礼记解读》之结构、内容简介
《礼记解读》一书由“编写体例说明”、“导言”、“正文”、“主要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
在“编写体例”说明中。丁鼎先生对《礼记解读》的底本、文字改动、导言、正文内容、注释方法。未选取篇目、主要参考文献等情况。予以说明。
在“导言”中。丁鼎先生对《礼记》的思想学术价值价值、史学文献价值、成书过程、 作者与撰作年代、各篇的篇名、内容及分类、《礼记》学的演变、怎样学习《礼记》等问题。进行了严谨考证和详细阐述。
现代人如何学习、阅读《礼记》呢?梁启超先生曾将《礼记》49 篇分为四等:第一等有 《大学》、《中庸》等篇。第二等有《经解》、《坊记》等篇章。第三等有《曲礼》之一部分、《月令》、《檀弓》之一部分等篇章。第四等为剩余的其他篇章。他建议。第一等诸篇章应精读。 第二、第三等诸篇章可以摘读。第四等可以不读。
对梁先生的这一看法。丁鼎先生表示赞同。不过。他又指出。阅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礼学修养、阅读目的。确定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方法。对于初学者和一般社会大众而言。阅读现代学者撰作的《礼记》白话文译注即可。专门研究古代礼制和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学者。必须参考自汉代迄清代儒家学者的注释著作。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借鉴古人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道的一般读者。可以有选择性的阅读《礼记》部分篇章。专门研究者。则要通读《礼 记》全书。尤应重点阅读梁先生列于第一等中的有关篇章。
本书的正文内容。是对选取的《礼记》22 篇经文进行注释、解读。在篇章选取问题上。丁鼎先生大致遵循梁先生的看法。将梁先生列为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篇章。悉数收入。不过。他并没有完全盲从前贤之论。他认为。梁先生列入第四等的《郊特牲》、《内则》、《玉藻》、 《明堂位》、《仲尼燕居》5 篇。对研习古代儒家思想文化。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而予以收录。
正文每篇皆由三部分。即“经文”、“注释”、 “解读”组成。
“经文”以阮刻本为底本。加以现代标点。每篇分若干节。标以阿拉伯数字序号。以便读者阅读。
“注释”对每节经文中部分字、词进行注释。尤侧重于名物、礼仪制度的注释。一些生僻字。则加以现代汉语拼音。对阮刻本讹、脱、衍、倒、错乱之处。予以订正、说明。
“解读”置于每篇之后。主要内容是解释每篇篇名的含义和由来。探讨各篇的作者及成篇时代。叙述各篇的内容、结构及思想学术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部分。丁鼎先生胪列了撰作本书。及可供阅读者参考的古代及近、现代学 者的《礼记》诠释著作。以便读者查阅。
二、《礼记解读》之学术价值
通观全书。《礼记解读》可谓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佳作。
首先。《礼记解读》的学术价值。体现在该书对选取的《礼记》各篇经文的校勘、订误。
经学、史学研究。贵在求真、求实。不过。经学、史学研究。与理工科及若干人文社会 学科。如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不同的是。经学、史学研究。无法通过实验、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或数据。这一特点。决定了经学、史学研究。必须依靠古人撰作并流传至今的文献。若文献记载有误。而不加辨别。盲目信从。就有可能以讹传讹。无 法达到求真、求实的目的。因此。经学、史学研究的首要工作。是对有关文献加以考辨。以确保其准确无误。
古籍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大多会因口耳相传、辗转抄印、后世学者为证成己说而不惜窜 改、不良书商为牟利而肆意增删、抄手书工因素质低下、责任心弱、疏忽大意等原因。而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存在诸如讹、脱、衍、倒、错乱等讹误。这就需要研究者使用他校法、本校法等校勘方法。对古籍进行严谨、审慎的考订。
以往儒者在面临因讹、脱、衍、倒、错乱等因素。导致古籍语句文意不通问题时。或拘于圣人之作不可妄改的观念。牵强曲说。或仅凭孤证。或逞私臆。径自改动。上述做法。或 以讹传讹。导致经书谬误之处。未得更正。或出现古籍不误而改误的现象。
为避免上述现象。丁鼎先生采取了严谨、审慎的态度和方式。校勘《礼记》时。出于审慎起见。对他本与阮刻本存在歧异之处。对以往学者已指出的经文存在讹、脱、衍、倒、错 乱之处。若缺乏准确、坚实的旁证。不径直改动阮刻本原文。而是保留其原貌。在注释中。对需要改动之处。对以往学者的考证观点。予以说明、胪列。若有确凿证据表明。阮刻本确 实存在讹、脱、衍、倒、错乱。则径予改正。并在注释中。说明改动的内容及原因。
就校勘方法而言。本校法、他校法在本书中皆有使用。相比较而言。他校法使用更为普遍。据不完全统计。丁鼎先生援引校勘文献。大致有《周易》、《诗经》、《尚书》、《论语》、《周礼》、《仪礼》、《左传》、《大戴礼记》、《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史记》、《汉书》等 十余部。对上述文献记载与《礼记》经文互见之处。丁鼎先生采取如下处理方式:
(一)若《礼记》经文引自其他文献。则在注释中注明引文出处。并将二者进行比较、 说明。
(二)若《礼记》与其他文献记载虽大体相同。但也有歧异之处。则保存《礼记》经文 原貌。在注释中。胪列其他文献有关记载。并陈述校勘者的考订意见。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丁鼎先生还尽可能的采用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对《礼记》经文进行校订。众所周知。传世文献在长期流传、辗转抄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讹、 脱、衍、倒、错乱、窜改等讹误。相对来说。埋藏于地下的同一或相关文献。因自埋藏之日起。基本不再有改动。一般尚能保存或接近文献原貌。它对修订传世文献中的讹误。恢复文 献原貌。可谓居功厥伟。
自二十世纪初。王国维先生首倡“二重证据法”。即以出土文献校订传世文献后。这一理论历经实践检验。而日显其真理性。迄今。这一理论、方法。已为学人普遍认可、采用。值得庆幸的是。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乡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在上海市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楚 简中。均有传世本《礼记》中的《缁衣》及其它若干章节的内容。这就为我们认识战国时期《缁衣》的原貌。对传世本《礼记》若干篇章进行校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数据。丁鼎先生自然没有对这批珍贵的考古资料视而不见、弃如敝履。而是广泛地采用郭店简本、上博简本 的有关内容。对《礼记》有关篇章。进行校勘、考订。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考古资料较之传世文献。更接近于文献原貌。但丁鼎先生并没有简 单、盲目的惟考古资料是从。径据考古资料。改动传世文献。而是采取信而有征的处理方式:对传世本与简本存在歧异之处。不径直改动传世本原文。在注释中。胪列简本相关内容。即便简本与其他传世文献记载相同。也不妄改传世本。对传世本内容有误之处。若无确凿证据。 而简本内容文意确较传世本为优。则通常采取当据改体例。加以处理。
其次。丁鼎先生对选取《礼记》诸篇的字、词、句、章。尤其是对礼仪名物、制度的阐释。对诸篇内容、意义的概括。对有关问题。尤其是自秦汉以来历代儒者争讼纷纭的《礼记》 成书时代及作者等问题的考辨。也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注释经文字、词时。丁鼎先生对前贤。如郑玄、王肃、孔颖达、朱熹、孙希旦、吕思勉、周予同、沈文倬、李学勤、钱玄、杨天宇等人的《礼记》训释、考证成果。广征博引。集思 广益。不过。丁鼎先生也没有一味地盲从前贤成说。而是结合自己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理解。灵活地采取或纠正前贤谬论;或胪列众说。择善而从;或胪列众说。不妄下裁断。由读者采 择;或对前贤之说予以证实、补充和完善等处理方式。使注释更准确。
三、《礼记解读》之社会意义
《礼记解读》既是一部学术佳作。也是一部极便初学者和一般读者使用、阅读的通俗性 著作。
自古以来。礼书即因文字晦涩深奥等原因。而素称难读。无论是礼书经文。还是秦汉迄 于明清时期历代儒者的注释、考订之作。供专门研究者和已具一定功底者阅读、使用者多。供初学者和一般读者阅读者少。有些著作。即便是专门研究者。恐亦难尽晓其意。这或许是 长期以来。礼书难以广泛普及的一重要因素。因而。自二十世纪初起。若干在礼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就陆续将《礼记》的全部或部分篇章。加以注释。翻译成白话文。以适应 初学者和社会大众之需。
通览《礼记解读》全书。简洁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该书的主要特色。如何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经文进行注释。以往已不乏值得反思、借鉴的教训。如西汉传习《尚书》的儒者秦延君。注释《尧典》篇题名“尧典”二字。竟用十余万言。注释“若曰稽古”四字。 也用三万余言。可以想象。读者阅读他的著作时。阅读经文。已煞费精力。本来希冀秦氏的注释。能为阅读、理解经文。提供便利。未曾意料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理 解秦氏庞杂繁芜的注释。古代经学注释之弊。由此可见一般。
同样。在现代社会。如何将古代文言文转换为现代白话文。如何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准确地诠释古代礼仪名物与制度。是从事注译工作的学者必须小心谨慎、妥善处 理好的问题。在世风、学风颇显浮躁、利益至上的今天。一些出版机构和学者为谋利、稻粱计。或不顾学术研究之严谨、求实、准确。或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与功力。撰写、出版的若干古籍白话译着。谬误百出。以讹传讹。贻害匪浅。
作为当代礼学研究名家。丁鼎先生在礼学研究领域已沉浸多年。积累丰富。因而能驭重若轻。以简明扼要、 深入浅出的现代白话文。对《礼记》诸篇进行注译。
值得称道的是。丁鼎先生在许多细节问题上。不惮劳烦。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便利。如广征博引。胪列众说。为读者省却了繁琐乏味的翻阅查检之劳。为避免注文繁琐、冗长。涉及有关史事、礼仪时。丁鼎先生往往清楚地注明与该文相关的史事、礼仪的出处。以满足学 者查索。或感兴趣的读者了解详情之需。
其次。丁鼎先生不嫌惮难劳烦。为若干生僻字加以现代拼音。这就为读者省却了查阅字 典之劳。阅读过古籍的读者。尤其是初读、初学者。或都深有体会。阅读文言文古籍。本已不易。若再因不认识的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而频频查阅字典。更增阅读之难。许多读者往往因此废卷不读。丁鼎先生的做法。无疑使读者在愉悦的心态下。愉快的阅读。读有所得。
第三。丁鼎先生对古汉语某些字、词特殊用法的注译。也为初学者和一般读者提供了便利。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时会被赋予不同的词性、含义。古汉语的通假现象。也 往往会误导读者。如《曲礼下》 “不粥祭器”。如按一般理解。粥音周(zhōu)。稀饭之意。 就易误解这句话的含义。但若了解此处的“粥”字通“鬻”字。音玉(yù)。出卖、出售之意。那么。“不粥祭器”的含义是。无论何种缘由。都不能出卖祭祀时使用的器具。以此强调祭器的重要性。
四、《礼记解读》之不足
毋庸讳言的是。该书也存在若干瑕疵。兹列拙见于下:
(一)丁鼎先生或忽略了有关考古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因而对先秦时期宗庙祭祖礼制 的注释。并不确切。虽然《礼记·王制》、《诗经·小雅·天保》、《周礼·春官·大宗伯》、《春秋公羊传·桓公八年》、《尔雅·释天》等文献皆有商周时王室宗庙“四时祭”祭名的记载。丁鼎先生注 释《王制》时。一遵经文及郑玄注立论。但目前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有关记载表明。这一时期。帝王宗庙祭祖礼仪类型繁杂多样。非“四时祭”能涵盖。“四时祭”的确定。大致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上述文献有关“四时祭”的记载。或为春秋战国之制。或为撰作者臆说。不可尽信。若仅据儒家传世经典与汉唐旧注立论。似有失简单。
(二)丁鼎先生对“五岳”的演变失于详考。以明清以后乃至今天人的观念。将“五岳” 注释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若依明清以后人的观念来看。这一注释。自然无误。但若依《王制》篇撰人及其时代之观念而言。就不确切了。
(三)若干语句理解、注释似有误。如《曲礼上》“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丁鼎先生注释曰:筋力:劳力。古代升降跪拜的礼仪烦琐费力。故对老者不苛求。此处将“筋力”理解为劳力、力气是对的。但结合经文上下文意。本句是指人在送礼或施予别人恩惠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家境贫穷者。不宜过分讲究礼物的数量、档次。老年人年老体弱。不宜象年轻人那样。帮助别人做需耗费力气的事情。
(四)由于校勘、审订不精。本书还存在若干讹误。
综观上述。《礼记解读》尽管存在上述瑕疵。但毕竟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高水平古籍整理之作。是一项嘉惠学林、值得称道的礼学研究新成果。《礼记解读》的出版。必然会对中国古代礼学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礼仪的推广普及。产生积极、有益的推动作用。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英雄不问出路,各位第一次创业是做什么?有一样选择摆摊的么?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创业开实体店,有哪些行业还有机会?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8806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礼记,注释,经文,文献,篇章,读者,之处,儒家,简本,经学
没想到大家都对《礼记解读》这本书如何?可以做个评介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礼记解读》是我国现代著名礼学专家丁鼎先生撰写的礼学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 2010 年 10 月出版发行。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