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的确有许多学者认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杀死的。但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
据《明史·廖永忠传》记载: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前往邀请小明王韩林儿。南下到朱元璋军中。途中却因为翻船而淹死江中。
朱元璋为此责备廖永忠。但许多人联系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残忍手段。由此推论是朱元璋设计陷害韩林儿。而把责任推诿给廖永忠。这似乎成为定论。但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翻船事件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故意为之。
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杀死小明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明教利用这个形势。在广大穷困农民中间进行传教。积极准备起义。
河北韩山童是重要的秘密宗教的领袖。他广收信徒。酝酿起事。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推举韩山童为明王。接着。蕲州徐寿辉、徐州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人起事。次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亦起兵响应。成为当地白莲教的首领。
因为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他的妻子带着其儿子韩林儿逃亡。
朱元璋出自郭子兴麾下。自然也属于红巾军一派。名义上也是韩林儿的部下。
不过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种名份上的归属。并没有多少实质的意义。朱元璋自始至终也没有对韩林儿称臣。只是出于战略考虑。采用“龙凤”年号。表明是反元的起义军而已。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日:‘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元帅。其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尽管元帅、右副元帅都比朱元璋地位高。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这只军队的主帅。
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并没有把小明王当回事。但由于小明王在白莲教中的影响。朱元璋仅仅借用小明王的旗号而已。
朱元璋采纳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发展自己的势力。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兵十万。。但占据的地盘不多。四面受敌。东面、南面是元军。东南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
不过。北面的小明王、刘福通大大牵制了元军势力。为朱元璋发展势力提供了帮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就在朱元璋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小明王的大宋朝却江河日下。张士诚派遣部将吕珍围攻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援。等到朱元璋援军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杀。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
就在朱元璋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以为时机成熟。大举进攻朱元璋。结果大败。被乱箭射死。
次年。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当时张士诚已经自立为吴王。因此。朱元璋被称作西吴。张士诚被称为东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讨伐张士诚。同时。朱元璋派遣廖永忠去滁州迎接小明王到应天。在瓜州渡口。悄悄将船底凿穿。小明王沉于江底。
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
许多人认可这一说法。认为是朱元璋故意所为。但在豹眼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似乎没有必要这么没做。
其一。刘福通被杀后。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势力。本来就是徒有虚名。对于朱元璋几乎没有多少威胁。
其二。小明王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在教徒中起不了多少作用。在战乱之际。教徒东奔西走。早已丧失了宗教上的凝聚力。
其三。如果小明王还有利用价值的话。朱元璋威逼利诱一下。就可以让他屈服。为己所用。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他。
其四。既没有威胁又没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朱元璋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兴师动众。制造沉船事件除掉小明王。似乎是画蛇添足。如果真想杀他。随便采取一个方式都会杀死他。
朱元璋完全可以对小明王不理不睬。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却派人去迎接小明王。这的确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不能成为故事。就必定是一个事故。但这个事故的原因。跟小明王一样沉入历史长河中。
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不必多此一举。
但历史皆有可能。没有证据就不能绝对说有。也不能就绝对说无。
其他观点:
研究明史的人都知道。小明王(即韩林儿)的死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说法各异。不一而终。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认为是朱元璋授意的呢?这只能说小明王死的时间、地点、节点与朱元璋关切度极高。这个锅谁也不会背。倒是朱元璋不背也得背。因为谁也没有证据证明小明王的死不是朱元璋授意的。
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意外沉船事故概率几乎为零。即是意外事故。也没有多少说服力。谁信呢?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5月。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前往滁州。迎小明王回应天府。此时的朱元璋已经不是小明王任命的左副元帅 。而是朱元璋自称的“吴王”。虽然仍尊小明王为君主。
迎接圣驾。队伍应该是浩浩荡荡的。不可能就一只小船。应该有一支船队。但只有小明王及他的嫔妃、侍女、太监所乘的大船沉江。而廖永忠及其部下乘坐的小船并无一只遇险。再者。皇帝出行。要事先择“吉日”。不可能是气候或者江上的风浪而导致翻船。
二、接驾的廖永忠从主观和客观上也没有弑小明王的企图。因为与己无益。
试想。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那么他回到应天府后如何向朱元璋交代。如何向忠于小明王的重臣交代。如何向其他大臣交代。不管怎么说。现在小明王名义上还是朱元璋的君主。如果廖永忠真的犯下如此大错。哪怕不是故意的。只是护送出现重大失误。那也是必死无疑。但实际朱元璋并未处置廖永忠。仕途上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他一生要背负弑君恶名。影响子孙。遗臭千代;再者。如果是廖永忠私自决定弑小明王。小明王的党羽岂能放过他。也不见得他能在朱元璋那里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
三、朱元璋从势力上具备弑小明王的企图。条件成熟。蓄谋已久。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小明王在安丰危机时刻。朱元璋亲率大军成功救出小明王。随后。朱元璋就把小明王安排在了滁州。不仅为他修建了豪华宫寝。还更换宦侍。名曰“保护圣驾”。但自此以后。朱元璋实际完全控制了小明王。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只是等待东风。
朱元璋营救小明王也是有原因的。当时朱元璋正与陈友谅、张士诚争夺天下。如果让张士诚轻易拿下安丰。甚至俘虏了小明王。那么对朱元璋是十分不利的。他不能任由张士诚势力发展壮大。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小明王才是起义军里的“正统”。朱元璋必须借助小明王的声望号令天下。
试想一下。如果小明王回到应天府。依当时的势力。“吴王”还要对小明王俯首称臣。那能心甘。他的皇帝梦就会成为泡影。但在应天府对小明王动手。显得赤裸裸。又会招来千古骂名。还不如趁迎驾时机借他人之手消除这一后顾之忧。
小明王被弑前。朱元璋已经自立山头为“吴王”。小明王的一部分势力被击垮。朱元璋已经具备弑小明王的客观条件。只能说小明王少了一手防备之策。这也是小明王一失足而失天下。
看看历史上的帝王。为了那至高无上的权力、至伟无边的霸业和永世传承的江山。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可不念骨肉至亲。打开杀戒。何况君臣之间呢。
其他观点:
朱元璋没有授意杀死小明王。
这件事情完全是廖永忠自己揣摩朱元璋的心思。自作聪明而做出来的。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经过。
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明史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七 廖永忠
为什么要责怪廖永忠呢?
韩林儿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本来很好解决。却让廖永忠给办砸了。一个水军大将。船翻了。说不过去啊。此时的韩林儿已经不构成威胁了。朱元璋有很多办法让韩林儿不死。也能承认他这个皇帝的。但现在不行了。朱元璋背上了杀死小明王的道德骂名。并且永远也无法去掉了。
“故止封侯而不公”的本意
廖永忠具备封国公的资格么?
我觉得没有。他一直是汤和的部下。没有理由封赏反超上级的。他也比不上傅友德。朱元璋说过“傅一廖二”的。在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汤和与傅友德都进封为国公了。另外朱元璋经过两年考虑的封赏和排名是非常严格的。廖永忠是排在后面的。没有特殊功劳是无法越过前面那些人的。所以说朱元璋特意提到他。就是想解释韩林儿的事情。虽然解释不清了。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廖永忠。做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害了韩林儿。害了朱元璋。更害了自己。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0057.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明王,朱元璋,至正,吴王,滁州,元帅,势力,太祖,明史,天府
没想到大家都对小明王的死是朱元璋授意的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的确有许多学者认为。小明王是朱元璋授意杀死的。但在豹眼看来。朱元璋杀死小明王完全没有道理。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