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原创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官员“致仕”制度源于周代。至汉代以后逐渐形成制度。致仕制度下。官员虽然已经交还权力。但通常还会享有一些特权。县令等地方官员想要管理其实并不容易?

古代官员“致仕”之后。其实仍然享有大量特权

古代的“致仕”制度。乃是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称“休致”、“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有载。“退而致仕。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致仕”指的便是将权力、官位交还给君王。

官员致仕之后。虽然将权力交还给了君王。但毕竟为国家劳碌了一辈子。因此仍然会相应的享受一些特殊待遇。从而确保晚年的生活。根据《礼记》的记载。卿大夫致仕之后被称为“国老”。一般官员致仕后则被称为“庶老”。以此作为对老臣们的尊重。而到了唐朝以后。官员一旦致仕。尤其是高级官员。朝廷往往还会为其举办欢送仪式。以示优待。

此外。在经济层面。致仕后的官员也会受到优待。例如汉朝便规定。年奉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致仕。可领取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又如唐朝。五品以上致仕者给半奉。功臣元勋经过皇帝特批后甚至可以拿到全奉。而六品以下的官员朝廷也会赐予一定田地用来养老。

更为重要的是。致仕官员在政治上仍然享有极大的特权。例如秦汉时期。朝廷明确规定。官员致仕之后。地方官员需要按时派人“存问”。即定期派人进行探视。询问一下生活情况之类的。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臣。甚至仍然可以定期朝见皇帝。

唐朝时期。三品以上官员致仕之后。仍然允许其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宋朝时期。宋神宗以后。不仅规定官员可以带职致仕。而且致仕时还会晋升一级。甚至在致仕之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参与朝政。此外。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其子孙还可以“荫补”一定的官职。

明清时期。朝廷更是直接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致仕。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晋升一级致仕(明中期以后改为政绩突出者可晋升两级)。此外。官员致仕以后。仍然可以参加朝廷宴会、祭祀等大型活动。

如上所述。官员致仕之后。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那么朝廷不仅在福利待遇上予以优待。而且在政治层面。这些官员仍然享有一定的特权。

高级官员即使退休养老。也不是县令想管就能管的

县令作为古代最基层的朝廷命官。虽然从职务上来说负责主管一地大小事务。且属于在职官员。按理来说。告老还乡之后闲居在家的致仕官员。是要受县令管辖的。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并非如此。

首先能不能管的问题。汉唐时期。虽然致仕的官员不再具有职权。但朝廷对于这些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仍然礼遇有加。按照规定。地方官员甚至还得去定期拜访探望。而到了宋朝以后。由于官员通常是带职致仕。因此对于宰相这样的高级官员来说。即使他们不再掌握实权。但从职权方面来讲。像县令、知府这样的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进行管理的。

其次是该不该管的问题。如前文所说。官员致仕之后虽然不再具有实权。但却仍然保留有相应的职衔。只要不是因罪被废为庶人。便仍然属于官僚。而对于官员来说。即使犯了罪。除非上级行文让你去抓捕。否则地方官员是没有权力私自进行抓捕的。而只能通过上书来检举揭发。再由朝廷决定如何进行惩处。

最后是敢不敢管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对于三品以上的致仕官员来说。他们仍然时长能够见到皇帝。这根本不是县令这样的低级官员能够想象的。此外。这些官员虽然已经致仕还乡。但仍然活跃在朝堂的门生故旧必然不少。这种关系网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县令敢于得罪的。而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有着太多的办法和渠道来打击报复。

说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明世宗时期的首辅。徐阶致仕之后。其子弟、家奴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但地方官员却根本没有权力进行管理。而只能上书朝廷进行举报。这便是能不能管和该不该管的问题。后来。应天巡抚海瑞、兵宪蔡国熙秉公办案。对徐阶的家人进行了惩治。结果。徐阶通过贿赂给事戴凤翔。又通过张居正命令给事陈三谟。直接导致海瑞和蔡国熙被罢免。这便是敢不敢管的问题了。而即使如此。等到徐阶八十岁大寿时。皇帝还专程派人前去慰问。并赐玺书、金币。

△海瑞曾因惩办徐阶家人而被罢免

综上所述。对于宰相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来说。他们即使告老还乡。不再具有实权。但无论从职权。还是隐形权力来讲。都不是地方官员想管就能管的。至于县令这样的小官。不畏强权、依法惩戒告老还乡的宰相。也只能在影视剧中出现。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他观点:

按照中国各个王朝的制度。如果不是因罪致仕或者勒令致仕。那么宰相和将军致仕后都会直接提升一级待遇。

比如明清时期侍郎致仕。一般都会加尚书衔。或者加散官衔。比如加某致仕侍郎资善大夫(从一品)或者加太子太保衔(正一品)。都是为了让致仕官员退休后待遇能提高一节。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尽管宰相/将军致仕。但是他们依然是有官衔和品级的。肯定是比县令大。而且是大得多的。而且犯了罪。县令肯定是没有资格抓的。

但是呢。越是高官。致仕后受到的限制就越多。想要干涉地方政务没有那么容易。

比如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韩琦等旧党采取不合作态度。纷纷辞官。但是虽然这些人辞官居住在洛阳。但是皇帝并不放心。每逢初一十五都会让地方官去“慰问“。甚至有的时候会直接派使者“慰问”。

当然一方面是“慰问”。一方面也是害怕这些辞职高官会不会一块干些什么啊。

宋仁宗时期的大将狄青被贬到陈州后。朝廷还经常派使者去陈州探望狄青。就是害怕狄青会做什么不好的事情。

到了清明时代。皇帝有的时候干脆把退休的宰相以及高级将领直接留在京师。不放他们回老家。一方面是因为皇帝确实也需要他们的经验再为朝廷贡献余热。一方面是为了一个体恤老臣的好名声。因为宰相和高级将领致仕通常都七十岁以上。年纪太大。回老家恐怕路途遥远。会出事;当然。还有一个不能说的原因就是担心这些退休的宰相和高级将领回老家后干涉地方政务。成为地方一霸。

另外。明清都察院御史们也喜欢监督这些退休高官。因为毕竟是死老虎嘛。扳倒一个退休高官可比扳倒一个在职高官容易多了。

比如明朝翰林学士钱溥退休回家。退休后利用自己关系让儿子倒卖官盐赚钱。结果被御史告发。直接被治罪。

通常来说。地方县令、知府对于这些退休的宰相/将军自然是俯首帖耳的。但是县令/知府他们自己也是有考核指标的。最重要指标就是当地税收。如果这些退休宰相和将军严重影响了当地税收。也是会被整肃的。

最大的例子就是徐阶。徐阶退休回老家后。据说全家有九万顷土地不纳税;那当地税收肯定完蛋了。朝廷上下都知道这样不行。于是直接派海瑞出马。直接让徐阶退了一半的土地出来。

其实徐阶家未必真有九万顷土地。十有八九许多是当地亲戚朋友为了不纳税。寄名在徐阶名下的。徐阶乡里乡情不好拒绝。结果越来越多。最后影响朝廷税收。于是还是被整肃了。

另外。历代帝王其实也很讨厌退休高官干涉地方行政。比如清朝乾隆帝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乾隆二十二年退休布政使彭家屏状告当时河南巡抚贪赃枉法并且瞒报灾情。虽然乾隆帝在证据确凿情况下处理了贪腐的河南巡抚。但是同时对彭家屏这样退休官员干涉地方事务非常不满。于是专门派人去彭家屏家查访。看有没有什么不法之事。这才引发了后来著名的彭家屏文字狱。

乾隆帝最后还对彭家屏这样退休官员干涉地方行政愤愤不平:

刁风尤不可长。自应严加惩治。

综上所述。尽管退休宰相和将军职务比县令高得多。但是他们也不敢真的太得罪这些地方官。因为真要逼得地方官举报。朝廷未必会站在这些退休高官这边。

其他观点:

明朝有个内阁首辅。名字叫徐阶。这位老先生在嘉靖末年才当上内阁首辅。到了隆庆初年。就已经告老还乡了。他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学习司马懿隐忍。最终斗垮了大奸臣严嵩。

故事就发生在徐阶退休以后。内阁首辅好歹也是朝中宰相。他退休了那在老家的面子应该还是很大的吧?为此地方上的父母官。一个个都到他们家拜见。

从这个角度来说。退休的宰相的确要比地方县令牛气得多。但是这个时候偏偏冒出来一个海瑞。彻底打乱了所有人的思路。

海瑞发现徐阶的儿子欺行霸市。在地方上横行乡里。抢占民田。他家的奴才一个个也骄纵的很。老是欺负老百姓。以至于民怨沸腾。为此海瑞直接把徐阶的子弟们给法办治罪了。

徐阶当然不答应。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其实也没有好办法。只能花钱托关系摆平这件事。当时他花了3万两黄金。贿赂了给事戴凤翔。又找到自己的弟子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这才把海瑞给罢免了。

表面上看。这件事好像是徐阶获胜了。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一个退休的宰相。还真的比不上一个县令权力大。

如果徐阶地位依旧那么大的话。那海瑞根本就动不了他的家人。而且他要法办海瑞。根本不需要花钱找关系。可见徐阶其实也很头痛这件事。手里没权。什么人都敢来欺负他。

一、掉毛的凤凰不如鸡。

这句话是真的有道理。你做宰相或者大将军的时候。手里的确很有权力。谁都不敢招惹你。你家里人想要怎么横行乡里。其实都不过分。

可是一旦你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那么就对不起了。你将会一无所有。不少人会认为。宰相手底下昔日有那么多部下。这些人难道不会保宰相吗?

这就是问题所在。他们当然可以保。但是只有真正得到宰相提拔。并且真心感激宰相的人。才会这么做。正常情况下。宰相的那帮下属哪个不是曲意逢迎的家伙呢?他们恨不得早点把宰相给踹了。自己来接管他手里的工作。

为此告老还乡的宰相。在地位和权力上。是真的比不上一个县令。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差别而已。

二、为什么都想要树立庞大的关系网?

由于退休了。那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每一任宰相都会给自己的未来想一条合适的退路。所以宰相在退休前一定会挑一两个得力的弟子。成为他的继任者。这就是关系网所在。

第一步。科考中选拔门生。

除非你这个宰相当得不到位。否则这种关系网是肯定可以搭建起来的。为什么宋明时期。都讲究个师生情谊?负责科举考试的那位考官。就是这一届所有进士的恩师?这就是搭建关系网络的第一步。

第二步。进士中。提拔一部分看好的门生。

进士们有那么多。想要挑出一两位足以给自己善后的。其实还是比较困难的。你比如说欧阳修当年特别看重苏轼。苏轼的确有才。但不足以帮欧阳修善后。因为他在政治上混得并不好。因此这就需要碰运气了。提拔自己的门生。成为了宰相们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清朝有个类似于宰相地位的大臣叫刘统勋。这个人深得乾隆皇帝的信任。六部尚书做过一大半。可见能力十分强悍。

他就十分看好纪晓岚。因为纪晓岚是自己的弟子。所以在纪晓岚被流放到新疆以后。刘统勋便找了个机会。把他给救了回来。为啥?因为他认为纪晓岚将来堪当大任。可以给自己善后。况且自己的儿子刘墉也需要有个好助手。

第三步。退休前。为门生铺好路。

进士们想要功成名就。这很困难吗?当然非常困难。考上进士只是基础的第一步而已。真正能够让这帮人成为出将入相的人物。还要看他们的恩师怎么提拔他们。

一般情况下。恩师会比弟子们先成为宰相。这样的话这些宰相就会开始栽培自己的弟子。在这些弟子里面。挑选一到两个能力很强。对自己特别忠诚的着重培养。

等到宰相们要退休的时候。这些弟子们也成为了朝中大员。很多人距离宰相也就一步之遥了。那么宰相就可以放心退休了。毕竟忠于他的弟子。将来会罩着他的。

有了这么三步走。你觉得退休宰相和地方县令谁更牛掰呢?当然是退休宰相。你一个县令的确可以管退休宰相。但是人家退休宰相的门生。现在可是宰相。管着全天下的县令。中国永远离不开一张关系网。正是因为这张网。所以退休宰相和将帅必然要比地方官们牛。

三、人走茶凉。也是历史惯例。

上面的做法是宰相们最理想的退休状态。但是历史上大量宰相。其实都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人走茶凉。但凡是人。都有私心。不是每个人都大公无私。都有良心的。

往往官居高位以后。这良心也就越来越小了。你对我失去了价值。还让我天天捧着你。你觉得这可能吗?

比如说北宋时期的宰相王安石。他退休以后。按道理这小日子过得应该不错。但是他昔日的手下。一手栽培出来的得力干将吕惠卿。担心王安石会复出威胁到他的利益。所以不断构陷王安石。要不是宋神宗足够英明。王安石早就被抓了。

其实历史上很多宰相都有人走茶凉的一天。他们自己也十分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大概率情况下。他们也是这么对待自己的恩师的。如果能这么想。那么他们的心理就平衡多了。总不能天天在那儿喊着:年轻人不讲武德吧?

总结:地位没你高。可能力却比你强得多。

也有不少宰相。在告老还乡以后。成为了地方上著名的大人物。地方父母官们。会不断前来拜访宰相。为什么?给自己的人脉添砖加瓦。将来可以靠宰相的关系。飞黄腾达。

当然了。拜见宰相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跟人家学习啊。那些宰相当年可都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人物。你跟他讨教一点经验。对你能力的增长岂不是有很大的好处?因此一般情况下。县令们对退休的宰相和将帅们。那还是比较恭敬的。昔日对手要搞你的除外。

参考资料:《明史》、《宋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9:26

    致仕,宰相,官员,县令,朝廷,地方,自己的,告老还乡,权力,时期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9:26

    没想到大家都对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8:39:26

    古代宰相之类的高级文武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县令是否有权对其进行管理?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说一说我们古代的“致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