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不夸张地讲。《吕氏春秋》的文献和知识价值。在不少人那里被严重低估了。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把这句话作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开篇语”。不是没有道理。
从吕不韦对子楚这个“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他“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一直到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都充满着背后的“精密算计”。
吕不韦在庄襄王。就是子楚。包括秦王政在位时。为相十三年。他真不是“尸位素餐”、“浪得虚名”。
吕不韦亲临阵前。打了不少仗。特别是率军灭了东周。是诸侯们可以作为“旗帜”的周天子不复存在。是对六国贵族精神上的极大打击。吕不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和实力。待到秦王政亲政。其实六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可能。“秦王扫六合”。严格来说。是给吕相打扫战场。
在治理内政方面。吕不韦一改秦孝公以来唯尊法家的治国方略。广收贤士。包括很多儒生。提出自己独到的政治理念。经济上。他坚持“重农”的同时。亦鼓励工商。即所谓“凡民自七尺以上者。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致使秦国工商业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为相十三年。吕不韦实实在在、方方面面。为秦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不韦还重视知识。著书立说。最典型的成果。就是这部《吕氏春秋》了。
从《吕氏春秋》的书名。就可窥见吕不韦的“心机”。
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39年。吕相召集天下名士撰写此书。当时。孔子修《春秋》。已天下遍知。吕不韦定名“春秋”。还加上“吕氏”。不外表示此书可与鲁《春秋》其名。他自己也要与儒学泰斗一争高下。
此时。秦王政尚未亲政。但六国大势已去。吕不为总览朝权。他在这个时间点著书立说。实际上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治通鉴”——往好的方面说。是他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后的统治制定“治国纲领”;往坏的方面说。至少可以先下手为强。打下理论基础。便于左右亲政后的秦王。甚或。取而代之也未可知。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在此书完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了——无非一是“立威”;二是大造声势做给宫里的秦王看。
无奈。秦王政也是“狠主”。亲政第二年。就找个借口把吕不韦这个“仲父”免去相职。赶回封地去了。
两年后。吕不韦饮鸩自杀。假若真没不轨“想法”。也不至于如此吧。
说回到《吕氏春秋》这部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
《汉书.艺文志》收录。列为杂家。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纪、览、论。
“纪”。按“春夏秋冬”各三季。十二个月共“十二纪”。每“纪”五篇文章。共六十篇。这个“笔法”。颇似《春秋》。
“览”。按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共六十四篇。现在的版本佚失“第一览”一篇。实际六十三篇。
“论”。亦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
合计应为一百六十篇。现实为一百五十九篇。全书总共20余万言。
《汉书》将其归入“杂家”。是因为其“杂糅各家”。并非如现代一些人认为的“内容杂乱”。
相反。《吕氏春秋》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简明准确。
前面说到了。《吕氏春秋》。可看作是第一部“资治通鉴”。全书是在吕不韦亲自主持下写成的。应该不成问题。
所以。书中明确提出了新颖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宇宙观”。应该代表了吕不韦的思想。
这部书。尽管“杂糅各家”。但主旨为道家并无争议。其实。书中对传统道家做了相当大的“改造”。
道家贵“无”尚“道”。但对于“无”和“道”。并没有更具体的解释。《吕氏春秋》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精气”。这种“精气”又叫“太一”。还称为“道”。这种“精气”的运动与结合。产生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天地万物。
这个认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算得上是高出一筹的见解。
基于此。书中认为。“天”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同类的东西存在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天”的意志在起作用。
这样的哲学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不敬”。不仅是对既往以来的哲学认知的否定。甚至是对“天赋君权”的挑战了。
所以。《吕氏春秋》不信鬼神、不认天命。以为“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书中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大小贵贱。交相为恃。”
书中的政治主张。是建立在以上哲学基础上的。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天地”。也就是顺应自然存在而不是人为的规律。
具体来说。依据“法天地”而阐发的治国方略。最重要的有两条——虚君实臣和民本德治。
在读《吕氏春秋》与此相关的论述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穿越“错觉”。好像两千多年前。吕不韦已经在讲述类似于英国和日本的“君主制”。
当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尚处于诸侯争霸的战国末期。吕不韦或许在为自己争取“相权”。但他层层递进的论述。不能不说是经过深入细致思考。且在“政体”设计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吕氏春秋》。出人意表地吸收了儒家学说。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以民为本、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理原则。
其曰:“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又曰:“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书中主张。要鼓励民众学习。包括学习音乐。认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书中说。这是德治的重要举措。
《吕氏春秋》还提出。要实行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振苦民。等等。
或许。因为吕不韦主持朝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且能更多了解民间的舆情。才得出此种结论吧。
说到《吕氏春秋》的知识性。那是相当强悍的。
书中保存了大量前秦宝贵史料和各方面成果。天文、地理、物候、历法、农业、医药、养生等诸多方面。十分珍贵。被学者们视若珍宝。
某种意义上说。《吕氏春秋》算得上是先秦末年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东汉高诱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不过。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是元代质证年检的刻本了。通行的。是清乾隆五十三(1788)年毕沅的校本。现在看到的。大多以此本校订注释后付梓。
其他观点:
吕氏春秋是一部大典。。内容特别全面。。有很多学不完的知识。。。
其他观点:
该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每览又分8篇(第一览少一篇)。每论又分6篇。每纪又分5篇(十二纪末有《序意篇》)。总计160篇。
《汉书·艺文志》将该书列入“杂家”之内。
据刘汝霖《吕氏春秋之分析》说。该书中有法家学说43篇。儒家学说26篇。道家学说17篇。兵家学说16篇。墨家学说10篇。纵横家学说10篇。名家学说5篇。农家学说4篇。阴阳家学说2篇。小说家学说1篇。
从表面看来。这部书确实很杂。然而仔细推敲。此书又有一定的统系。它与所谓的“杂陈”诸说有明显不同。
郭沫若先生在所著《十批判书》中也说:“《吕书》书中的关于政治理论的系统大体是因袭儒家。虽然在君道一层颇近于道家。有时甚至有些法家的气息。”
《吕氏春秋》是一部集体著作。据汉代的高诱注说。该书乃是吕不韦“集儒士。使著其所闻”而成。吕不韦本是阳翟(河南禹县)的大商人。专以贱买贵卖。累资巨万。具有很大的经济实力。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他在赵国遇到作人质的秦昭襄王的孙子子楚。对他进行了接济和帮助。并把怀了孕的姬妾送给子楚。生子名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子楚后来于前249年做了秦王。即庄襄王。吕不韦也因此登上了政治舞台。做了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洛阳十万户。家僮万人。前246年。太子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
这便是所谓“一字千金”。其实。这正如汉代的高诱所说。并不是该书一字都增减不得。而是由于吕不韦权势较大。人们不敢改动罢了。
第二部分
一方面。秦国自孝公以来一直实行法家的思想主张。而吕不韦并不赞成以法家的思想作为秦国的国策。他组织编写《吕氏春秋》一书。可以把自己在秦国实行的政策理论化。把他作为以后秦国的治国纲领;
另一方面。通过编撰此书。他还可以将自己的地位彻底确立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吕氏春秋》一书可以说是适应秦国统一天下的需要而出现的。
《吕氏春秋》的编撰既然有其政治文化方面的价值。那么。它的思想就不会是杂乱无章的。
《汉书·艺文志》说:“杂家者流……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可见。班固所谓的“杂”。也不是“杂乱”“杂糅”之意。而是有“会聚”的意思。
《艺文志》中首列《吕氏春秋》。可以认为班固也是认为它采取各家之长。并非不成一家之言。《吕氏春秋)正是这样。它不同于各家。同时又将各家融会贯通。形成为它自己的思想。而它的思想便是以儒家为主流。兼取各家。
清人早已发现了《吕氏春秋》的思想倾向。《四库全书总目》说它“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曾子之言。其他如论音则引《乐记》;论铸剑则引《考工记》。虽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按。所引庄、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诞恣肆者。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而纵横之术。刑名之说。一无及焉。其持论颇为不苟。”
郭沫若的看法与清儒很相似。他说:“读《吕氏春秋》。你可以发觉着它并不‘杂’。它有一定的权衡。有严正的去取。
在大体上它是折中着道家与儒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尊重理性。而对于墨家的宗教思想是摒弃的。它采取着道家的卫生的教条。遵守着儒家的修齐治平的理论。行夏时。重德政。隆礼乐。敦诗书。而反对着墨家的非乐非攻。法家的严刑峻罚。名家的诡辩苟察。
它主张君主无为。并鼓吹着儒家的禅让说。和‘传子孙。业万世’的观念根本不相容。”
《吕氏春秋》的虚君实臣思想十分明显。它认为君主应当处虚无为。充分发挥臣下的作用。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古之王者”的“君术”和“君道”。
所以。《吕氏春秋》认为:“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任数》)为君者重要的在于治其身。反诸己。它说:“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执一》)
而君主的治其身、反诸己。在于修身养心以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君主还要做到得贤用贤。正名审分。使臣以“方”。如果是这样。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就奠定了。
第三部分
民本思想是西周以来周人的传统思想。儒家从孔子到孟子都大力加以提倡。
《吕氏春秋》吸收了儒家的这一思想。并使之成为自己政治理论的重要方面。
《吕氏春秋》说:“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务本》)人民为天下之本。只有得到人民。以人民为务。才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爱类》)。
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吕氏春秋》还提出了以德治为主、以赏罚为辅的方针。同民本思想一样。德治主张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如孔子就极力提倡统治者要“为政以德”。把德治看得十分重要。
《吕氏春秋》就是这样。如它说:“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爱士》)
以德治国。将会变得政通人和。无往不胜。所以说:“德也者。万民之宰也。”(《精通》)
除了德治以外。赏罚也是一种辅助手段。“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用民》)。
而赏罚应该以“义”为标准。只有这样。才会促使人们遵行“忠信亲爱之道”。
《吕氏春秋》所谈的德治。其内容自然是儒家的忠孝礼乐。像传统的儒家那样。它也认为孝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它说:“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孝行》)。
在这里。《吕氏春秋》把孝作为道德思想的基础。甚至还说以孝为本就能使得“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这种以孝为治国之本的思想。正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除了讲孝以外。《吕氏春秋》还讲忠。以孝为忠的基础。另外。其德治思想也很重视礼乐之教。
孔子去世后。儒家学派发生了分化。孔子之徒散游诸侯。通过不同的方式宣扬儒家学说。
战国时期。孔子的影响日益扩大。在孟子、荀子等人的宣扬下。儒学成了当时的“显学”。孔子也受到了普遍的尊重。
因此。从总体上讲。孔子和儒学的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吕不韦聚集门客。撰著成书。其中有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便是自然的了。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992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春秋,吕氏,儒家,吕不韦,秦国,秦王,思想,学说,德治,孔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从中能学到什么知识?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不夸张地讲。《吕氏春秋》的文献和知识价值。在不少人那里被严重低估了。“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