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在一次醉酒后。他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写了一副狂放恣肆的草书。其势如破竹。似有千军万马奔腾。写完书法。陆游仍意犹未尽。于是在草书作品的最后题写了一首诗。“如见万里烟尘清”便是出自这首《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写战乱平息后烟尘落尽的安宁之景。
一、陆游经历及此诗创作背景
陆游出生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的1125年。当时金国大举南侵。北方游牧民族占领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身在北方中原的陆游一家在风雨飘摇的北宋坚持4年后。也就是陆游四岁时。不得不跟随父亲陆宰投奔东阳。
小小孩童看着家园在铁骑的践踏之下一步步陷落。身旁尘烟萧萧四起。万千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让他无论走出多远。都始终心系着北方的家园。并渴望着有朝一日。为收复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可是在宋高宗时期。陆游几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因受到权臣秦桧的排斥而仕途不畅。到后来更是经历多次波折和颠沛流离。这让他更加认识到南宋的黑暗。也更加怀念北方的中原。这些块垒堆积在陆游心间。让他时时刻刻惦记的事。就是“王师北定中原”。
陆游创作这首诗歌时是1176年春天。当时。他正在今四川成都担任好友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他本以为可以在这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却不想范成大安于眼下工作和生活。并不想甩开膀子加油干。陆游对此非常失望。万般惆怅无奈之下。只得在整日买醉、登山临水和赋诗作词之中消磨时光。但纵然这样醉生梦死。不知年月。陆游却始终忘不了在胸腔之中怦然跳动的那颗爱国红心。
所以他在再一次醉酒之后。忍不住泼墨挥毫。将写草书联想成用军队对阵金兵。并极力纵横捭阖。来回收放。大有不败金兵绝不收兵之豪气。中原不复绝不苟存一隅安生的无畏。“如见万里烟尘清”。便是陆游畅想北征金兵成功。铁骑之下飞扬的漫天尘埃终于荡平的安宁景象。
二、《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意
陆游在1210年。也就是他85岁高龄弥留之际。惦记的仍旧是这个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强烈愿望。一首《示儿》。写尽了他的心酸无奈: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还有很多类似的诗作。都借以抒发他的爱国愿望无法实现的苦闷。以及幻想自己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的悲壮与豪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都可归属到这一类。
包括陆游醉酒后题写的这首《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也是借酒后作草书之事的挥洒自如。抒发自身踌躇满志渴望纵横沙场挥刀杀敌。及早收复北方中原的强烈愿望。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八句写饮酒后。陆游醉中行草书。犹如临阵杀敌的豪迈、激昂。大致意思是:
我胸中藏着数不尽的文武韬略。却因找不到报国的门路而白白浪费。没有办法可想。我只好借酒浇愁。醉中草书。把酒当作迎风招展的旗帜和轰隆作响的鼓。把笔当作长矛。在纸上挥洒自如。笔势急骤就像是银河从天而降落一般。
在端砚中研好浓浓的墨汁。迅疾地笔走龙蛇。让烛光映射在手中的毛笔上。转眼间。书成笔落。就像是一场酣战刚刚结束我收起书卷。重又举起酒杯。举目之处。仿佛看见了万里山河尘埃落定的景象。
后四句化用典故。将渴望战斗、收复中原的激情化为不平之鸣。高亢激越。震撼人心。大致意思是:作为男子汉大丈夫。自然要心怀天下。社稷苍生。顶天立地。金兵的气数已经快要断绝了。理应被荡平驱赶走了。什么时候才能像当年的汉军夜晚出击攻打匈奴。从五原塞出兵北上。再听不到人们哀怨的声音。而是马鞭奋扬、马蹄奔腾的声音?
这首诗运用了暗喻的修辞。实写的是自己就后题写草书。却把酒比作酒旗。把毛笔比作长矛。既形象又生动。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李白《草书歌行》)。仿佛陆游狂草书写的身影就在读者眼前。且把自己为何醉酒、为何挥毫泼墨释放心中不悦与压抑的原因写了出来。同时经过一系列酣畅淋漓、气贯长虹的“挥刀杀敌”。也很自然地引出了“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个酣战之后百姓喜闻乐见的结果。
旅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了痴情化梦的写法。也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期盼用梦境来反映和体现。其实这首《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把所思所盼借用醉酒后的肆意放纵来表现。意在表达陆游日思夜想、念兹在兹的事情。始终是伐虏复国。实现“九州归同”。
三、小结
陆游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展现的是悲愤沉郁。要为国家冲上前线、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北方中原。让涂炭的生灵回归到平静美好的生活。如《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示儿》等;另一类是闲适细腻。把眼前风物娓娓道来。却展现出日常生活的隽永意味。让人心向往之。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等。
特别是他的爱国诗歌。每每遇到纷争和战乱。总被人们想起。并借以表达壮志难酬。家园难复的伤痛和不甘。陆游的学生称赞他的爱国诗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由此也可见。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也是最让他挂记在心。耿耿于怀的。所以对他的一些包含北方、沙场、刀剑等意象的诗歌。往往都可以从他的爱国情怀的角度来切入。来剖析。
其他观点:
如果不知道是谁写的。是什么诗?单独分析“如见万里烟尘清”这句诗。它很有气势。空间广阔。意思是说。好像看见万里的烟雾灰尘都消散了。天空一片明净。
“如见万里烟尘清”这句诗。出自宋代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
陆游诞生并成长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悲悯苍生、忧国忧民的种子。在抗金上。陆游是坚定的主战派。除了用诗词文字疾呼抗敌救国。还亲临抗金前线体验军旅生活。他一生三起三落。始终把“洗雪国耻。王师北伐。恢复中原”作为自己的理想。
一起一落:支持“北伐”。被高宗贬官;二起二落:力说张浚用兵抗金。被孝宗罢官;三起三落:支持韩侂胄抗金。被宁宗免职。
陆游创作了不少爱国诗。其中《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更是令人感动。自古英雄谁无死。唯有陆游以万死之心。待到双鬓全白了。还想着报效国家。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陆游写下临终绝笔《示儿》。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极其深沉和强烈的热爱之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创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陆游52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当时。他任好友范成的参议官。由于报国无门。抱负难以实现。经常买醉度日。一次醉酒后。挥毫一幅草书。写完书法后。仍然意味未尽。于是在草书的最后题写了这首诗。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第一、二句诗。表达诗人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因此引起下面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
第三至六句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醉中作草书的生动画面:笔力千钧。如银河从天倾泻;烛光与浓重的墨色相映。诗人走笔纵横。真是“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第七句至十句诗。转折为借草书抒情。诗人表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写出扫除敌人、平定逆虏后的清平景象和诗人的得意神情。
最后两句诗。呼应开头。直接表达了诗人渴望参加收复国土战斗的迫切心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夜袭敌营的生动画面。而诗人纵马疾驰、英勇矫健的身影也跃然在目。
这句诗在全诗中的意思。要与上句“须臾收卷复把酒”结合起来理解。
诗人感到。在瞬间完成草书后。又端起酒来喝一壶。非常酣畅淋漓。好像见到在战场上平定逆虏。把金兵赶出国门。万里边疆终于没有战争的烽烟、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想去一线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诗人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实为妙哉!
其他观点:
提升心境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 为什么喜欢的总是害自己最深的?背后有何规律?
- 在北京月入14k,这种情况下要不要离职呢?
-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学历低会导致爹不疼娘不爱且家庭成员不和睦吗?
- 刚刚离职的我现在还能从事哪些工作呢?
- 为何无人治理满大街逆行的送餐骑手?背后原因大揭秘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桔子生活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129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桔子生活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草书,陆游,中原,万里,诗人,烟尘,爱国,所作,银河,自己的
没想到大家都对你怎样理解“如见万里烟尘清”?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在一次醉酒后。他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写了一副狂放恣肆的草书。其势如破竹。似有千军万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