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拈花一笑又称为拈花微笑。是佛教的一桩公案。当时佛陀手拈花。大迦叶微笑。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延法。禅宗至此开宗立派。大迦叶也因此成为禅宗第一代宗师。至达摩为二十八宗师。达摩为汉传禅宗第一代宗师。
要说起拈花微笑这个典故。是一个饶有兴致的趣事。我们不惜篇幅地娓娓道来。
这个公案来自于存疑伪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注意。佛经就是佛经。为何贯以存疑伪经。很显然。怀疑这个经典是伪造的。那如何判断一部佛经人真伪呢。打个比方。我们平常在文件、证件或者票据上加盖印章表明经审查合规或合法。在佛教也有类似的做法。判定一部佛经的真伪也使用加盖印章的方法。不过不存在实体的印章。只是存在这个印章的判定标准。即三法印或者四法印判定。三法印的标准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果加上“有漏皆苦”。则为四法印。对《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判定。不管如何对照三法印或四法印都有诸多疑问之处。故列为存疑伪经。最明显的就是大藏经到目前尚没有收录。到于为何没有收录还有另一则传说。宋代云门宗僧重显(后称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中有“日面佛。月面佛。五帝三皇是何物?”一句。惹怒了宋神宗。说诽谤圣皇不得入藏。
其实对佛经我们真的没办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因为古印度没有历史。更没有纪年。经典的时间混乱不堪。所以其真伪也就到此为止。下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此经中关于拈花微笑的故事梗概了。
佛陀在大灵鹫山说法。参加大会的有八万大比丘、八万菩萨。还有无数凡人、天人、海龙王、夜叉王、阿修罗王、神仙。这里边还包括阿阇世王(北印度摩揭陀国王)、波斯耨王(中印度憍萨罗国王)、宰官(政府官员)波罗门(学者)。地狱的焰口饿鬼、金色师子(畜生界的王)、六牙象王(菩萨、玉皇大帝等的坐骑)、非人(精灵)。总而言之。三界的各种众生都包罗进去了。在八万大比丘中。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摩诃目健连、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三位尊者为上首。八万菩萨以观世音、阿逸陀、行愿普贤、文殊师利四位菩萨为上首。所有的参加法会的众生各自礼敬佛陀完毕后。退后安坐在一旁开始听佛陀说法。
佛陀与多宝佛一起进入灵塔下。众生围绕二佛。从印度飞往东方行程十万里。来到现在的中国的五台山。也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就开始介绍了。说这个国家以后要兴盛佛法。如何兴盛的呢?兴盛分为三段。在说兴盛之前。先把三界简明说一下。三界分为欲界(有6天)、色界(18天)、无色界(4天)。其中色界的四禅十八天。每一层天的天主称为‘梵天王’。初禅有三层天。自下而上依次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依次是‘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光天、遍净天’;四禅九天。依次是‘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当时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天的少净天梵王。从其宫殿下生到人间的王宫。形象为龙身。为人间演说了八卦五行学说之后。就隐没归还天上。归天后为东方青帝。主管春天。这就是我们距现在7000年前的伏羲氏。
然后。观世音菩萨化作初禅天的第二层梵辅天王。从其宫殿下生人间王宫。形像为牛头人身。为世人演说医草百药和治疗方法等。之后就隐没归还到天上。主管夏天。这就是距今6000年的炎帝。号称神农氏。
从这里不难看出。是不是像个神话。无论十万里。还是5000。6000。7000的说法是不是有点乱。关于主管春天。夏天和天地等。我们在《山海经》中就能找到记述。三山经中讲到五个天帝。东方青帝。司春之神。五行属木;南方赤帝。司夏之神。五行属火;北方黑帝。司冬之神。五行属水;西方白帝。司秋之神。五行属金;中央黄帝。中央之神。五行属土。
若此经晚于三海经。则是否从三海经抄入则就无从知晓了。若此经早于三海经。也就无从考查了。不扯了接正文。
伏羲氏、神农氏和皇帝是中国古代的三大贤圣。按这个经的说法。皆是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化现而来。因为中国与观音有缘份。当到末法时代。众佛说的佛法会因缘尽而灭。但观音所传的三皇之法永远不会灭亡。意思是中化文明是佛法的另一种化现。你看把佛法的地位抬的很高。我们只是讲个故事。不去探讨这个鸡与蛋的问题。
佛祖说完之后。三王出来说。顶礼佛祖后说。佛说的是这样的。
之后。佛陀又从座上起来。带着三王和大众。又向东习了万里。到了海中有一国土上。这个国叫“大日发”。说以前观世音化作色界的第十天的梵天王时(就是四禅天的福生天)。宇宙没形成之时。告诉初禅天的梵众天王。你去创造欲界6天和天地。这样一看。《圣经》“创世纪”的事就是这个事。西方的上帝就是梵众天王了。
观世音菩萨吩咐完后。自己又化成梵众天王去完成了创世纪的事了。可见亲力亲为。创造海中之国和山河草木。之后。有个天女收妙辩财。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也来到人间作王女。于是就有了太阳和月亮。其民众无数。这个国家中有观音像。说到了末法时代。众佛的佛法因缘尽而灭时。只有观音的正法以其他善巧的方式永远存在。
这个大日发。有人说是日本。但大多认为是美州。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就是观音像的遗迹。
佛陀说完了这话。天女妙辩财现身。顶礼佛足后说。佛祖说的这个事是这样的。
然后佛陀又从座中起来。带领天女和大众又向东飞。到了海上很多国土。说这些国家的众生。其根性和畜生相近。虽然我的佛法流经此地。但没人悟道。也只是结个佛缘而已。佛陀所说的这些地方。估计是指那些落后的其他大州了。
佛陀带领众生把地球考察了一周后。飞加到原来的灵鹫山。然后敷座而坐。告诉众生说。我不久就要走啦(涅槃)。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随便问。
这时大众都默不作声。等待佛祖升座说法。可是佛祖却不显示神通之相。而显示了诸多妙相。如: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成就无数亿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体的实相.....又开示了凡夫心中原有的佛心和凡夫成就佛的大妙法。
为什么要显示这些妙相呢。并且也不升座说法?这就为以心传心打下伏笔了。
这时候主管娑婆世界的初禅天大梵王。名叫方广的出来了。注意这里所说的主管娑婆世界是指它管辖的那个初禅三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娑婆世界。他以三千大千世界为根。生化出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退下来作礼对佛祖说。你成佛五十年来。用各种佛法渡众生。如果还有什和没有说的最上等大法。请为我们开示。说完后。自己化作法座。覆盖庄严的天衣。恳请佛祖就座说法。
这时佛祖就座后。只拈花而不言语。大会中众人不解何意。面面相觑。此时长老摩诃迦叶见佛祖拈华示众。以传达佛法。加上之前佛祖所示现的种种妙相。豁然开朗破颜微笑起来。佛祖见此情景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就是说我把凡夫成佛的第一真谛传给大迦叶了。说完后再不言语了。
尊者摩诃迦叶从座位上起来。礼敬佛陀之后。对大众做了总结。说我回忆起过去无量劫中的事。无论是跟从燃灯佛修行。还是在跟你佛陀处修成阿罗汉。以后听闻了各种大乘佛法进入菩萨道。一直到修行向成佛接近。这种智慧从何里生出来的?其实凡夫这颗心和诸佛的佛心都是一样的。凡夫若能看到此佛心即成佛道。所以这颗心并不在言传和文字当中。只在自己的心中。只能自悟。
佛陀说。大迦叶啊。你说的对啊。七佛所传的佛法都是像法。他们的弟子传承的也是像法。我涅槃后。佛法大法藏的传法责任从今天开始就交给你了。今天我传你这个法是以心传心的心法。你要负起寻找心法的传人。不要令这个心法断绝了。说完后离开法座回到原来的座位。
其他观点:
拈花一笑出自《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详细出处如下:
宋·释普济:“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佛祖在众人面前拈起一朵金婆罗花,但是却一句话也不说。众人不明白佛祖是什么意思。都面面相觑。唯有佛祖的大弟子摩柯迦叶破颜轻轻一笑。其实弟子参透的就是禅意。这就是拈花一笑最早的典故。表示弟子对于禅学有着较为深刻和透彻的理解。在佛法中我们在修炼自己的内心的过程中。能否能够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并且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拈花一笑是一种信仰。也是一份禅意。佛陀曾经说过: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觉得生命就在于此。不管是花还是人。都有佛性。都在心里有一份信仰。然后这个信仰又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日更践行者早安。欢迎关注交流中国文化~感恩相遇~
其他观点:
“拈花一笑”的典故在佛家中广为流传。同时在民间也是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传法佳话。
典故出处:
出处一:宋朝的禅宗史书《五灯会元·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世尊指的是大家熟知的释迦牟尼佛。而摩诃迦叶则被中国禅宗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可见其佛法修为之高。
这个典故说的便是: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让天下众生获得佛法奥妙。特意率众人请了释迦牟尼佛来说法。并把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了佛陀。以表诚意。佛陀答应了大梵天王的请求。高升法座。却意态安详。当场一句话也不说。手里只是拿着这朵金色波罗花朝大家看看。现场众人也都静默不语。因不理解佛陀这笑而不语之意。只得面面相觑。然而座下弟子摩诃迦叶。此时却心领神会般地微笑示意。
于是。佛陀说:“我有朗照宇宙真相、领悟世间万理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这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的本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精妙的佛法也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与传授。自然不能依赖佛经。而只能靠自身感悟来体会这佛理了。现在我要把这个法门传给摩诃迦叶。”
“拈花一笑”的故事自此流传开来。同时。佛陀还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了摩诃迦叶。这也就是历代禅宗继承人接过祖师这个头衔的时候。便会举行的“衣钵真传”的仪式。直到六祖惠能为了避免无端的争夺。才把传授衣钵的仪式免去。
(图-齐白石·拈花一笑)
出处二: 明代僧费隐通容著《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王荆公语佛慧泉禅师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
这就是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个公案。
后来人们也就用“拈花一笑”来表示彻悟禅理、心心相印。会心之意。典故中佛陀拈花。是他的心在作用;而摩诃迦叶的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着的心与拈花的心。两者是平等的。无二无别。也是心意相通的。因此当摩诃迦叶微笑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藉此印证。并将精妙的佛法传法给了摩诃迦叶。自此。不立文字不靠言语的禅宗心法也就流传于世了。
(图-明 吳彬 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达摩祖师)
典故寓意:
佛法本身所讲究的“无相”也正是佛法中“拈花一笑”的默契依托。作为禅宗重要典籍及民间佛教的重要经书。《金刚经》中说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禅宗讲究修心之法。而不以心取相。所以佛陀说所有一切诸相都不是真实的实相。所谓以心传心。以心悟性。进而通透彻悟世间妙法。得道圆满。《华严经》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是讲处处有佛。只要明心见性。自能体悟真知。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拈花一笑”比喻心心相印。彼此不明说便知了对方心意。表示一种默契的心境。一切自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李渔《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诠谛。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阿弥。降魔秘诀授凭谁?”取的便是此意。
“拈花一笑”的典故流传至今。也在后人之中有了更广泛普适的用意。在“心态”这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体悟。佛陀在高升法座讲授佛法时。靠的不是“苦口婆心”的言传或是身教。而是心态上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传递与影响。佛陀传授的是一种无言的心态。一种静谧、安详、了然于心的意念。这种意念包罗万象。世间真理尽在无言的奥妙之中。而这些。不是言语文字所能传达的。在自身对佛法有了精妙的理解与透悟之后。也便有了纯净无染、怡然自得、无欲无贪、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也无可动摇的信念与心境。这也是佛家所说的“真如妙心”、意会神通。
(图-清 丁云鹏 释伽牟尼图-局部)
“拈花一笑”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平静祥和、坦然旷达的心态。有了这样通透的心态。人的境界自然也高了。不再为世间琐事纷扰。不被凡尘俗念困顿。内心自可空灵透彻。
所以。当我们遭遇生活的坎坷时。也可想一想这“拈花一笑”的故事。同样是修炼佛法之人。为什么当众人面面相觑时。只有摩诃迦叶会心一笑呢?这一笑。是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与会意。也是对佛法的领悟。这一笑。也是对佛家坦然自若、无欲无贪之境界的领悟。若是我们都对朗朗乾坤的宇宙万象、世间万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自然不会再纠结于眼下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荣与辱了。
眼前的坎坷入不了内心的法门。所有事物都有一个过程。如果现在的情况不是好的模样。那也不用担心。因为眼下的不如意。只不过是这过程还没走到结束而已。终归是要结束的。我们心里领悟到这一层了。行动上也就不会惶惶不安了。内心的宁静与泰然胜过生活中所有“有形的收获”。若是内心一直困顿、焦虑。那人也自然难以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与世间真理对话了。人也就要错过一些明了自身、看清自心的机会。
生活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佛为什么会无欲无求、不悲不喜?因为佛已经升华升道了。看淡也看清了人与世。我们普通人或许穷了这一生也难以达到佛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将佛的心态与心境延展到自己身上。领会到“拈花一笑”之意。其实也是沾到了一丝佛法的门道吧。
欢迎关注长夏
-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336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佛陀,佛法,一笑,佛祖,迦叶,凡夫,禅宗,释迦牟尼,摩诃,心法
没想到大家都对拈花一笑的典故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拈花一笑又称为拈花微笑。是佛教的一桩公案。当时佛陀手拈花。大迦叶微笑。佛祖与大迦叶以心传心延法。禅宗至此开宗立派。大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