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龙有悔”的真正理解是什么?
原创

“亢龙有悔”的真正理解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亢龙有悔。这是乾卦的第六爻。要真正理解。必须放到卦的全局中去看

《桃花扇》里有一名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是世事无常。“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乾卦上看。亢龙有悔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把乾卦的五爻和上爻——也就是第六爻——放在一起看。就很耐人寻味了。

向下看。乾卦的四爻是“或跃在渊”。也就是说。如果能跃上去了。便从此步入巅峰。五爻飞龙在天。一片大好。

按照《周易》中的吉凶规律。五爻既得中(是上卦的中间爻)、又当位(阳爻居阳位)、还多功(《系辞》里说“五多功”)。无论套哪一条。结果都很不错唻!这在乾卦的六个爻里面。可是仅此一份。堪堪的“九五至尊”啊!

没错。九五至尊。就是从这儿来的。当然。也有的观点认为。应当是叫“九五之尊”。反正一个意思。此处暂不纠结这个。

事已至此。各方面都已进入全盛。“飞龙在天、利现大人”。可以说是迎来了最美好的阶段。《文言》甚至这样描述: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看看。连天地鬼神都用上了。简直赞美到无以复加!

可是。问题也出在这里——为什么不是上爻呢?第六爻明明位置要更高啊。为什么是“九五”?这矮了一级的。反而是“至尊”?

好。那就得看九五至尊指的是谁?当然皇帝吗!皇帝又叫啥?天子啊!也就是上天的儿子。要按职权范围来讲。也可以说是上天授权来管理人间的超级无敌至尊CEO。所以说。就算皇帝。也只能做到九五。上头还有个管事的。那就是天!

当皇帝的。即便受万民叩拜、万国来朝。可是。每年也还要恭恭敬敬的去祭天。

那皇帝能不能再升职呢?

可以啊!升到九六。那可就是天了。这个。简称也就是——“升天”!也叫“龙御归天”。此后。也就变成了“在天之灵”。这到底是吉、还是凶呢?!又哪里有当“九五至尊”来的更安全又实惠?

不光是皇帝。任何事物发展到上爻之位。都会发生些什么呢?

随便引几句周易的原文: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与时偕极……穷之灾也”……。

打眼一看。就有些凶多吉少的意思。

至于为何凶多吉少呢?因为“有悔”!

至于为什么“有悔”呢?因为“亢、“盈”、“极”、“穷”……

以上貌似都不是啥好字眼?是的。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了。在中国话里面。凡是沾上这几个字。什么亢厉为能、恶贯满盈、乐极生悲、山穷水尽、穷兵黩武……确实都没什么好的涵义。

因为。传统文化认为。一旦事物发展到“亢”、“盈”、“穷”的极端。也就是进入到了上爻的境界。即使曾经绚烂辉煌。也必将要没落了。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月盈则缺”、“水满则溢”。发展的规律就是一条抛物线。一旦到达顶点。就要开始跌落和崩塌了。

由此。古人认为。事物发展最好的状态。就是即将要登顶的那个阶段。位置已足够高。风景也已足够好。而向上。也还保留着一点发展的趋势和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所谓“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啊!

这是谁写的?这是袁克文给他那位放着总统不当。准备复辟称帝的老爸袁世凯写的!!

如果换个简单点的表述。戏谑的说。“亢龙有悔”。倒不妨称之为“不登顶定律”

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常劝人。要点到为止、网开一面、适可而止、穷寇勿追、不为已甚……现代国际政治中。斗争也讲究有理有利有节……这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亢龙有悔”的“不登顶”的思想。

在《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唐僧师徒受的最后一难。也就是第九九八十一难。是在取经返回的途中。被通天河的老鼋驮到河中央。又给抛进了水里。

事后。四人在河边晒经。不小心把经书沾破了。师傅唐僧懊恼不已。孙猴子反而体现了更高的修为和觉悟。斗战胜佛劝唐僧说:

“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

妙哉!这也算是“不登顶定律”的又一个版本吧。

与之相反的。登峰造极。亢龙有悔。反为不美。《射雕英雄传》中。北丐洪七公教郭靖降龙十八掌。其间自有一番高论。现摘录如下:

“这一招叫作‘亢龙有悔’。掌法的精要不在 ‘亢’字而在‘悔’字……‘亢龙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发必须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留在自身的力道却还有二十分。……天下什么事情。凡是到了极顶。接下去便是衰退。我这降龙十八掌。根源于《易经》的道理。易经讲究的是‘泰极否来。否极泰来’。‘亢龙有悔’的道理。乃是还没到顶。便预留退步。这才是有胜无败的武功……是降龙十八掌的根本。只要懂了这招。余下十七招就并不为难了。‘亢’是极威猛、极神气、极高极强的意思。一条神龙飞得老高。张牙舞爪。厉害之极。可是就在这时。它的威势已到了顶点。此后就只有退、不能进了。这个‘悔’字。是要知道‘刚强之后。必有衰弱’。一艘大船。当顺风顺水之时。扯足了顺风帆向前飞驶。很容易触礁翻船。做人做事。都须留有余地才好……”

洪七公的论述。也许就是对亢龙有悔最深刻的理解吧……

其他观点:

亢龙有悔是一个成语。意为居高位的人要戒骄。否则会失败而后悔。后也形容倨傲者不免招祸。亦指要懂得进退。

亢龙有悔的出处是《周易.乾》里面的。同义词是“物极必反”。


本篇回答主要介绍“亢龙有悔”的典故和“降龙十八掌”具体招式。不知道大家阅读后是否有收获。

其他观点:

文的责任在于治。在于从(水德)最细、小处开始;武的责任在于功。在于所作以劳安邦定国。

“坚持不懈、勤学苦练”这种恒心、毅力。正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血战到底、死磕到底、决战到天亮”。这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郭靖的招牌武功是「降龙十八掌」。第一招叫做「亢龙有悔」。是击敌三分力。留力七分。此招的精要何故在「悔」?此为“有余不尽”之意!即是“为人处世。多留些余地之意。”

这便是「功守之道」。是习武之人行走江湖、创业图志、安身立命的根本。

自古以来。有“穷寇莫追”、“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等等的俗话说、常言之道。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襄阳的蒙古大营中。郭靖与忽必烈的那番对话。对于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丝毫不含糊。

忽必烈道:“郭叔父是当世大大的英雄豪杰。却又何苦为昏君奸臣卖命?” 郭靖站起身来。大声道:“郭某纵然不肖。岂能为昏君奸臣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满腔热血。是为我神州千万老百姓而洒。” 忽必烈道:“想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我大汗不忍见南朝子民陷於疾苦之中。无人能解其倒悬。这才吊民伐罪。挥军南征。不惮烦劳。这番心意与郭叔父全无二致。可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郭靖大袖一挥。当着众人把酒碗尽数摔在地下。跌得粉碎。郭靖大声怒道:“住口!你蒙古兵侵宋以来。残民之逞。白骨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说什么吊民伐罪。解民倒悬?” 忽必烈仰天长笑。说道:“郭叔父英雄无敌。我蒙古兵将提及。无不钦仰。今日亲眼得见。果真名下无虚。小王不才。不敢伤了先父之义。今日只述旧情。不谈国事如何?” 郭靖拱手道:“拖雷有子。气度宽宏。蒙古诸王无一能及。他日必膺国家重任。我有良言奉告。不知能蒙垂听否?” 忽必烈道:“愿听叔父教诲。” 郭靖叉手说道:“我南朝地广人多。崇尚气节。俊彦之士。所在多有。自古以来。从不屈膝异族。蒙古纵然一时疆界逞快。日后定被逐回漠北。那时元气大伤。悔之无及。愿王爷三思。” 忽必烈笑道:“多谢明教。”

这叔侄二人。皆是人中龙凤。懂得进退。相互尊重!忽必烈的情商。显然比王司徒要高的太多、明白事理。郭靖因此也没有像孔明那般“暴走怒斥”。

而“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皆是万中无一。《三国演义》表示吕布人品。有些问题。称呼其为“三姓家奴”。王允封他为“吕温候”。

赤兔。是汗血宝马。不是普通人可以驾驭的!本来是吕布的坐骑。《三国演义》中说道。赤兔马后来成了曹操的战利品。曹操又将它送给关羽。关羽死后。赤兔也绝食而死。是一匹义马。

这争与斗。大众辩解时。大多数人都会“明哲保身”。顺便有意无意。给别人指教几条罪名。言下之意“我是好心。即便是你十恶不赦。我都不与你计较”。如此处理。似乎很“高明”!

有句话叫做“劝君莫要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多半还是自己太过在乎苛求。争斗出来的!

既要争。如何能——和?

郭靖这块和田暖玉。上面刻着: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三国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灵蛇之珠。叫做巧舌如簧。随心而动。妙语连珠。随候千里弹雀的必备资产。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向北”。“不见棺材不落泪” 类似这样的名言。向来是。公婆各自有说法。哪里好用就用哪里……!

真相只有一个!这类“俗话说、常言道”却并不是道理!

要讲道理。必须是摆事实讲道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太史公所书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充分说明了“亢龙有悔”的必要!即是说。上天有好生之德。厚德载物。薄德损人不利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45

    亢龙有悔,蒙古,至尊,忽必烈,叔父,周易,皇帝,这是,唐僧,降龙

  • 寄心梦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45

    没想到大家都对“亢龙有悔”的真正理解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57:45

    亢龙有悔。这是乾卦的第六爻。要真正理解。必须放到卦的全局中去看《桃花扇》里有一名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