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原创

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古代各朝代考核武状元的项目不同。基本功、拳术套路、十八般武艺等都在考试争雄之内。总之。争夺天下英雄武壮元一职。必须有一项“绝技”精通擅长。技高一筹才能夺冠。

其他观点:

其实武状元不是选保镖。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武功超群才能带兵的。

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带兵的先例。战果还颇为不错。

这是因为指挥千军万马作战。是作为基层军官带士兵去厮杀。那是两回事。

但武状元考试还是需要一定身体基础的。

毕竟打仗是非常艰苦的。古代医疗又差。如果没有强壮身体怕是直接死在路上。更别说作战了。

在清代。需要通过这些测试标准。

马射:三个靶。靶间距175尺。骑马射箭。来回一次。射6箭。3箭中靶为合格;

步射:马射合格才可以进入步射。用3力弓射箭。靶高5尺5寸、宽2尺。距离射手150尺。射6箭中2箭合格;

技勇;步射后进入技勇比赛:


3、举石。石头有200、250、300斤重三种级别。

三项内容合格标准:拉弓弓必须满。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举石必须离地一尺。否则就是不合格。

以上都很简单。射箭是当时士兵军官基本素质。如果你连射箭都不会。或者达不到一定水平。还打毛的仗。给敌人做箭靶子去?

至于舞刀、举石主要是测试你的力量和灵巧性。实际上。舞刀等于今天的举杠铃。举石就是举重。考察你的基本身体素质。

文考:默写武经一段。字迹工整、没有错漏即合格。

当然。武经默写是随机的。

这个文考是保证考生识字。当然。这个识字不是秀才那样能够做文章。却可以看得懂兵书。能够学习战略战术。

如果是不识字的老粗。想要成为高级军官是非常困难的。

需要说明的是《武状元苏乞儿》里面那种两人格斗。武状元是不考试的。

这种没有什么意义!

人家需要的是军官。不是杀手。单挑打赢一二个人对军官来说没意义。

武状元考试。现在看来也是比较科学的。军官需要的是强壮的身体素质。最基本的作战技巧。其余就是学习如何带兵作战了。

所以。武状元身体素质很高。但不代表擅长搏斗。

原则上。如果武状元成为军官。手下都有至少一二百人。这种情况下。武状元要尽量避免自己去和敌人搏斗。因为这样可能导致自己伤亡。使得群龙无首。

退一步说。既然有一二百士兵。什么时候轮到让军官去亲自搏斗。真到了那个地步。基本就是全军覆没了。多一个能打的人也没有什么用处。

其他观点:

说到武状元。由于深受兵法文化和武侠文化的熏陶。今人眼中的武状元总带有点神秘的玄学色彩。在民间语境下。与之相关的传说大多沾着江湖气息。仿佛市井游侠和新科武举本是同源所出。事实上。武状元以及产生他们的武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和清代以来逐渐兴起的江湖门派相去甚远。

武举起源

武举制度最早设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 年)。规定“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试长垛、马枪、翘关、擎重。以为等第之上下。为之升黜”。其中“长垛”指射箭技艺。“马枪”指骑马使枪。“翘关”指抬起城门的大木栓。“擎重”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举重。

不过。唐代初创武举。影响力微弱。还没有“武状元”的概念。唯一令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唐大将郭子仪。史书也仅记载他“武举高等”。没有详细名次。

先看一看不同朝代的武举是怎样的

唐代武举

表面上看。唐代武举似乎公平公正。有利于底层民众的阶级晋升。但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武举制的创设只是为了培养效忠中央朝廷的武人。普通民众仍很难挤进武职系统。

单是“马枪”考试一项。就足以把大部分底层家庭排斥在外——一般人根本承担不起战马的开销。即使除开马术考核不谈。要做好“翘关”、“擎重”两项。也必须经过充分的肌肉训练。并非当时一般家庭的营养条件足以供养。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勇猛的武士阶级天然只能从富裕家庭中产生。清末民间尚有“穷文富武”之说。所言不虚。

宋代武举

而到宋代。士族衰微。庶族崛起。文科举几乎彻底取代了原有的门阀文官体系。而对于武科举。宋人也有一套独特的审美标准。

宋代武举增设“策对”考试。要求应试者熟知“武经七书”(《司马法》、《孙子》、《吴子》、《尉缭子》、《黄石公三略》。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门栏。同时又降低马术、力量等受家境影响的考试门栏。使许多读书人获得了应试武举的机会。只是如此一来就限制了武艺高强者入仕。故增设“绝伦科”。降低“策论”标准。提高“勇武”标准。专门收纳武艺高强但文化素质较低的考生。粗看之下。宋代武举颇有近现代军校考试的神韵。毕竟为将者首重智取。没必要太苛求个人武艺。但宋朝武举人的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未能靠智慧率领宋军碾压周边蛮族。宋代几位名将。诸如狄青、岳飞、韩世宗等人。都是职业军人出身。

明代武举

明朝至中明土木堡战役后。世袭武臣地位下降。文官开始直接统帅军队。武举通路才逐渐对外开放。明代武举和宋代武举颇为类似。非常重视“策论”。或许可看作是科举文官逆袭的结果。在武艺考核方面。明代武举并没有什么新奇创造。仍以弓马技艺为核心。

虽然明代除崇祯朝外从未举行过武举殿试。民间依旧诞生了“武状元”的称谓。可惜明代武状元在行伍中的成绩平平无奇。尚不如某些科举文官出彩。明代的几位名将。诸如张辅、戚继光、李成梁等。或为行伍出身。或为世袭武官。没有一个是武举出身。

清代武举

到清代武举的地位较之宋明两代有了很大提升。并且更注重武艺考核。“策论”考试内容简单。默写一段兵书即可。武艺比试则内容丰富。难度系数较高。分为步射、骑射、舞刀、举石等项。1885 年。曾有法国人在南京观看了武举的省试。饶有兴致地把考试过程通过文字和绘画方式记录了下来。在众多考核内容中。最有趣的一项是“射地球”。要求应试者必须在骑马状态下用特殊形状的箭头把皮球从隆起的小土堆上射下来。如果弓力不足或精度不准。很难成功。

遗憾的是。虽然较宋明武举大不相同。但清代武举也只是替朝廷选拔了一批气力大、善弓马的勇士。没有产生过哪怕一位战绩卓著的名将。

结论

我们综合唐宋明清四代的武举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武举考试制度只能考核那些“便于考核”的技能。对于“帅才”这种内涵极度复杂的能力。只有战争才是最好的验证方法。不过。纯粹的武技考试。起码还能选拔出弓术、马术、膂力等上佳的勇士。像宋明这样的“策试”武举就只能量产出连武艺都不合格的书呆子而已。

所以不难看出不同的朝代是对武举的要求不一样的。唐清注重身体素质更多。而宋明培养的更多是武艺不行的书呆子。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1:58

    武举,武状元,武艺,军官,考试,的是,宋代,明代,马枪,文官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1:58

    没想到大家都对传统武术不行了吗,以前考武状元要具备什么身体素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20:01:58

    古代各朝代考核武状元的项目不同。基本功、拳术套路、十八般武艺等都在考试争雄之内。总之。争夺天下英雄武壮元一职。必须有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