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其实海子的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西川曾经说过:读一般人有的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有的可能几个小时。有的可能要几个月。有的需要几年。但是读懂海子或许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我给你对海子诗最普遍的几种理解 : 《亚洲铜》诗的第一节是说。亚洲的黄土地像铜一样坚硬、沉重。它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它以强大的吸附力、收摄力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静止的。海子预知自己也终将“死在这里”。化为一抔黄土。他不愿意无所作为、两手空空地度过一生。他渴望飞翔。渴望远走他方。他有他的理想。于是。诗的第二节就出现了飞翔的“鸟”与泛滥的“海水”的意象。它们是海子行动意念的具象化。是动态的。以上是诗的第一次对抗与转折。接下来又回到黄土地。并且出现“青草”的意象。“却”表示转折。“青草”可理解为世代困守黄土地的人们。“住”与“守”表明他们的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是静止的。而海子是不愿意像青草一样死守一个地方。自生自灭的。诗的第三节又转到动的意象。“鸟”(白鸽子)与“水”(河流)的意象再一次出现。诗人还联想到我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他是诗人们的精神之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进取精神也是诗人效法的对象。在这里。海子再一次表示飞翔的愿望。即“飞遍南北。走遍所有能去的地方”。于此。诗人又完成了一次对抗与转折。 《亚洲铜》的核心意象是亚洲铜(黄土地)。但关键却在最后一节。诗人为什么把“月亮”比做“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为什么说“月亮”主要由“亚洲铜”构成?先看后一个问题。科学已经探明。月球上有土有矿。1984年。海子家乡附近的月山镇已经探明铜矿并准备开采。或许因为这些。海子便联想到月亮具有铜的特质吧。在1985年写的《哑脊背》一诗中。海子就说:“月亮也是古诗中/一座旧矿山”。再看前一个问题。海子在1984年写的《寻找对实体的接触》一文中说。他在长诗《河流》中“写了北方。土地的冷酷和繁殖力”。由此可知。黄土地是冷酷的。同时又是具有生命力与繁殖力的。他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击鼓)激活黄土地沉睡的生命力。让它最富生机的心脏(月亮)旋转、舞蹈。引领我们向上。像永恒的女性带领我们飞升一样。至此。诗人与黄土地的关系已不再是单纯对抗性质的了。他感受到从土地深处。黑暗深处涌出的力量。仿佛寻到一种支持。他更加坚定有力。这首诗由正题——反题——正题——反题。达到了最后的合题。 《祖国(或以梦为马)》。写于1987年。这时。正是海子“冲击极限”写作大诗《太阳·七部书》的中期。因此。这首诗与海子的写作状态、抱负构成被此印证关系。同时也预言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斯人已逝。我们返观这首诗。竟仿佛在读一首诗人宣谕和谶语。有种墓志铭般的悲慨与圣洁。 此诗内含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前二节)写诗人的基本立场。诗人是追求远大宏伟目标的。“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在他们的一生中。由于坚执高尚的信念。使得具体的日常生活贫瘠无告。但他们并不以此为意”物质是短暂的。它并不值得我们去孜孜以求、锱铢必较.所以诗人说只做“物质的短暂情人”。诗人的榜样就是人类诗歌伟大共时体上隆起的那些骄子。那些怀有精神乌托邦冲功的诗歌大师们。“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海子不怕生活在压抑、误解的此在世界。在生存茫茫的黑夜中。在一个“二流岁月”。信仰、纯洁、勇敢、爱心这些烛照过人类的精神之火都次第熄灭了。许多诗人以此为借口。转而去写虚无、荒诞的诗歌。有许多诗竟成为为虚无荒诞做辩护的东西。但海子不以为然。“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睛神圣的祖国”。这里。有对诗歌功能的重新认识。诗是一次伟大的提升和救赎。它背负地狱而又高高在上。它要保持理想气质和自由尊严。要抵制精神的下滑。在实现灵魂救赎的同时。诗人亦完成了个体生命的升华:“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第二层面(三、四节)是写诗人对语言的认识。诗人是对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海德格尔语)深度沉思的人。诗人意识到人类本质特征之—的语言受遮蔽的境遇。澄明及提升的可能。以及通过拯救语言来创造精神发展精神的现实依据。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关涉到对生存和生命的理解。在这里。海子写出了他对祖国文化深深的眷恋和自觉的归属感。“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上的敦煌”。这里的语言除本义外.还扩展到种族的文化氛围这一更辽阔的“语境”。这些是诗人精神中代代承传的“语言谱系”。海子要光大它们。“投人此火”。“甘愿一切从头开始”。“去建筑祖国的语言”。但在一个被“文化失败感”笼罩的中国知识界。要重新激活昔日的传统是格外艰难的。它不仅对诗人的理解力、创造力构成考验。对其信心和意志亦构成考验。它是一种主动寻求的困境。并企图在困境中生还。因此。海子写道“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 吐出光辉”……/我也愿将牢底坐穿”。 第三层面(五——九节)是写诗人的伟大抱负以及对苦难命运的预感。在这里。诗人强调了自己是大地之子。面对梦萦魂牵的祖国泥土。他深深地弯下了腰。人是最易朽的。“带着不可抗拒的死亡的速度”。但大地永存。会哺育生生不息的生命。诗人不再慨叹生命的消逝。他欣慰地想。死后会归于温暖的地母。“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但欣慰中亦存不安。这“不安”就是诗人感到自己的诗篇难以完成“此火为大”的宏愿。愧对故国山河和伟大的劳动者。“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 空有一身疲倦”。这种惭愧之情是高洁的、谦朴的。是一切伟大诗人共同体验到的。他 们不再自我中心、僭妄地凌越于一切之上。而是懂得永恒与短暂、使命与宿命的临界线。 接下来。诗歌就在这种“不安”中继续展开。“我年华虚度”。没有写出其载力与抱负相称的诗篇。“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但人死了。抱负不会消失。于是。诗人假想了自己的“再生”。这“再生”。不是缘于留恋尘世的生命。而仅是为了续写生前未完成的宏大诗篇。“千年后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我选择永恒的事业”。这“永恒的事业”。还是写作“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这首大诗就海子而言。就是《太阳》(海子的《太阳》没有完成。生前大致写就了七部。即《太阳·断头篇》。《太阳·土地篇》。《太阳·大札撤》。《太阳·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太阳·弑》。《太阳·诗剧》。《太阳·弥赛亚》。他本是将之作为半生的持续努力最终完成的宏伟理想)。而在1987年他已进人创作的高峰状态。在此后的两年中。他继续精进着。我们刚才说过。《祖国(或以梦为马)》有如一首谶语诗或墓志铭。他悲剧性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1989年海子过世了。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不完整的《太阳·七部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大诗还是“完成”了。诗人是以生命作为最后的启示录完成的。因此。谶语又体现出其辉煌的一面:“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干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马’的龙”。诗人的精神氛围弥散开去。召唤和激发了活着的中国诗人们。生命易逝。“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这首诗体制不大。但境界却格外开阔。在强劲的感情冲击中。诗人稳健地控制着思路。三个层面。彼此应和、对话、递进。结构严饬、硬朗。在高蹈的理想与谦卑的情怀。生命的圣洁与脆弱。诗人的舛途与诗歌的大道……这些彼此纠葛的张力中。书写了一个中国诗人的赤子之情。正如骆一禾在《海子生涯》中借引的一位东欧诗人的话:“他是第一个人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 这首诗以诗人自己的名字“ 海子”入诗, 的确与诗人自我的生命轨迹有粉不可分割的关联 性和互证性, 而“ 春天, 十个海子” 的诗题本身就具有一种及撼心灵的效果。此诗写于年 月日凌晨一点左右, 这首诗完成仅仅天后, 诗人即自杀。而这一夜应该是诗人的诗歌之夜, 也是诗人的不眠之夜, 诗人在这一夜或新写、或把旧作修改多首, 如桃花开放、你和桃 花、桃花时节等。 春天”作为一种理想境界, 黑夜作为已经成为海子诗中的“ 风景”和“ 背景” , 因为它有粉“ 光明的景色” , 但与“ 春天”并存且对立的还有诗中的“ 冬天” 、‘黑夜” , 正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里的矛盾和悖论一样, ‘’复活” 后的“ 十个海子” 与现实困境中的“ 这一个” 、’‘最后一个” ” 真实的海子”发生了巨大的断裂。对于海子而言,这种断裂仍然是春天和冬天、理想和现实、乡村和都市、情神和物质、复活和死亡的断裂。这首诗中出现了许多颇为突兀的词, 如“’复活” 、“ 野蛮”等, “ 复活”一词使得诗人海子自我分裂、幻化为‘, 十个海子” , 并且现实的“ 海子”和诗歌的“ 十个海子” 构成了对比关系, 这种对比带来的是精神上被” 劈开” 的痛苦。诗人渴望的理想境界是“ 围粉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 这种绝尘 而去的快乐虽然美好, 但’‘被劈开” 的诗人自我形象是“ 野蛮而悲伤” 、“ 野蛮而复仇” 的, 乡村形象是“ 空虚而寒冷” 的, 外在世界又是弥漫着巨大的疼痛。诗人最后仍旧回到了‘, 乡村” , 无论它如何“ 寒冷而空虚” , 但它依然是海子内心深处的圣地, 是他最后的精神归宿。在乡村, 麦子和谷物提供给人生命的根本, 寄托粉诗人的乡村情怀,也是海子意象群中的核心意象之一。“ 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 “ 一半用于农业” , 在海子的乡村语汇里, 这种类似于口语的诗句往往直白如话, ‘, 吃和胃” 直接描绘的是人最基本最朴素的生存状态, ”他们自己繁殖” 则暗示了自然万物的生长死亡, 就像“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 “ 黑夜” 、“ 冬天” 、“ 死亡”等意象为此诗涂抹了浓郁的悲哀色彩, 把诗人心态的矛盾、感情的紊乱和无力回天的悲伤交织在一起。全诗用了很多与诗人自我心灵相关的词汇, 如“ 悲伤” 、“ 怒吼” 、“ 疼痛” 、“ 沉浸” 、“ 倾心” 、’‘热爱” 等, 这首诗也可以看作是一首“ 心灵之诗” , 或是一首“ 悲哀之诗” 。对于海子来说, ’‘黑夜”是人生的最后去向, “ 黑夜的儿子”是诗人的一种自称, 而这位“ 黑夜的儿子” 的最后理想, 同时也是他的精神困境“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不能自拔, 热爱普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 黑夜”意象在海子后期诗中几乎是一个核心意象, 他主动投身于黑夜的怀抱之中, 他自言“ 我处于狂乱与风暴的中心, 不希求任何的安慰和岛屿, 我旋转如疯狂的日。我是如此的重视黑暗, 以至我要以黑夜为题写诗” 海子诗全编, 上海三联书店年版, 第日页。在写此诗之前月余, 诗人还写了《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诗中写下“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 这两首诗恰恰可以对读, 它们在情感、意象、语言、修辞上都有互证和共通之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这首诗其实是晦涩的, 它的晦涩不在于内容的深奥, 而在于诗人个体生命和情感在现实面前无可言说的痛苦深度。
其他观点:
整整三十年前。1989年的3月26日。时年26岁的海子卧轨自杀了。给世人留下了太多的唏嘘。给文化人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痛惜。他走了。那么惨烈。那么绝决。他留下了诸多的新诗。深奥而晦涩。赞之者五体投地。非之者莫名其妙。我只是不大喜欢那把一串串排列组合的文字(有人称其为诗)因而对才华横溢的海子不便置评。原谅我吧。我没有走进海子的内心!
其他观点:
很难说。很复杂。怎么说呢?嗯。你出发点就是错误的。如果是学生要做什么赏析当我没说。
每个人都是复杂多变的。千人千面。看一个事物也是如此。好比以前我上学老师说到嘉定三屠热泪盈眶。学生在下面嘻嘻哈哈。好比年少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觉得毫无意义。到现在觉得心累压抑。所以。你说怎么读懂海子。。。这个想法就是错的。最简单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温馨不?也许你有别的感受。所以。每个读过的人肯定感受和感悟都不同啊!
不要刻意追求。现在很流行速读。市面上大把几小时读懂一本书。这简直有毒!如果工具书或者有什么实在紧迫的理由那没办法。但很多人其实有时间只是无法静心而已。一个人。尤其喜欢诗歌的。怎么也要有点个人修养和底蕴吧。所以。所谓读懂。就是你看过。某天某夜。站在阳台。看万家灯火。往事随风。。。不要脑海只有。我草。去你奶奶等这种话。。。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2340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诗人,海子,意象,太阳,黑夜,诗歌,黄土地,自己的,精神,生命
没想到大家都对怎样才能读懂海子的诗?比如《亚洲铜》、《以梦为马》?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其实海子的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西川曾经说过:读一般人有的可能只需要几分钟。有的可能几个小时。有的可能要几个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