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原创

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好文

热门回答:

“禹传子。家天下”。

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

“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当然从大禹传位夏启开始。

古人认为。“三代”以前不是这样。还是《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官以传贤。”

所以。先是墨家。后是儒家。都大讲尧舜禹的“禅让”。

三人“禅让”的依据。一是《尚书》中的第一篇《尧典》;二是《尚书》中的第二篇《皋陶谟》。

《古文尚书》和东晋梅赜的伪孔安国传《古文尚书》。曾把《尧典》中最后一部分分离出来。称为《舜典》。后来。从隋唐就有人质疑。至清代。《舜典》一般又恢复到《尧典》里去了。

有。

从西周开始。“家天下”的“传子”。是有严格而明确规定的。

这就是“传嫡长子而不传贤明”——权力和财产的继承。只能传给同姓嫡长子孙。不管其是否“贤明”。非嫡子孙只有在没有嫡系子孙可传的情况下才能考虑。

关于这一点。刚刚写过一篇问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出来看看。

《汉书》说是“三代”。严格说是从西周才明确形成这样的“宗法”制度。就是为了保证封建贵族统治阶层之权力和财产的顺利、稳定交接和传承。

这是私有制产生后。必然形成的一种政治制度。

《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原来是准备“选贤任能”。把自己的“职位”。传给前面说到的《皋陶谟》中那个“皋陶”的。“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

皋陶早亡。于是大禹又想传位给伯益。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恰。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帝禹并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私心。争奈伯益的威信不够。诸侯们都拥护启。启也就“顺水推舟”作了天子。

这期间。表示“不服”的。只有有扈氏。于是。“启伐之。大战于甘”。发兵之前。夏启做战前动员。这就是《尚书》第四篇《甘誓》。

前面说了。最早是墨家。随后是儒家。都极力称颂尧舜禹的“禅让”。

战国末年。已经有人质疑“禅让”这件事。比如韩国的韩非。

与韩非同时。在魏国发现的“汲冢竹简”中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说尧舜禹之间没有“禅让”只有篡权。

《竹书纪年》。是晋国和魏国史官记载的历史。晋国后来被韩赵魏三家所分。所以。韩非持与《竹书纪年》相同观点。很可理解。

现代学者认为。尧。很可能是处于氏族部落联盟兴盛至濒临解体前的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而不是帝王。禹。则在西周。就被周族奉为自己的祖先神。很可能也是氏族部落时期的一个重要领袖。当然。也不是帝王。

舜。情况稍显复杂。从王国维开始。若干甲骨文研究“大佬”。皆同意“舜”是“俊”的音变。而帝俊又是由殷商先祖“夒”演变而来。就是说。舜。是东夷族中“鸟夷”分支的祖先。

这样。一些学者即提出。所谓尧舜禹“禅让”。实际上是尧和禹所在的华夏族。与“俊”或“舜”所在的东夷族。在融合过程中形成的“轮流执政”。

这种推测。在氏族部落联盟的“方国”时代。向逐渐走向“大一统”的“王国”时代过程中。是有存在的可能的。

“禅让”。是正常的轮流执政;“篡权”。则可能是对破坏“游戏规则”的惩罚。两种皆可以说通。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是。还排列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尽管其“亲戚关系”有些乱。

他依据的。是《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和《帝系》。

顾颉刚先生就此做了大量的考证。提出了一个观点。说这样的“五帝”系统。是“层累”的结果。就是一代一代人逐渐才形成的。

所谓顾颉刚“疑古”。主要指的就是他这个观点。一些人说顾先生“疑古”是否定中国上古史。这说法有点儿“驴唇不对马嘴”了。

现在学者们已经“捋”得很清楚。现在能见到的西周文献证明。周族最早的先祖神是大禹。后来才叠加上尧和黄帝。

舜。不是周族而是商族的祖先。属于东夷系列。东夷最古老的先祖是少皞。

“颛顼”和“帝喾”都是后来。大约在战国时期才在人们的议论中出现的先王。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这样排列的“五帝”。直到西汉。才出现在《大戴礼记》中。

司马迁也不是照抄照搬。他做了不少实地考察和寻访。他说。关于五帝的说法太多。有学问的人也说不清楚。他依据《五帝德》和《帝系》。结合在各地听到的传说。大致把《五帝本纪》写成了这个样子。他这话。是在《五帝本纪》最后一段说的。

西周。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西周的统治者们。已经开始注重对以往历史的搜集和整理。于是才有可能形成《诗》《书》这样的文献。

虽然后来西周逐渐衰落。诸侯争霸日盛。但族裔融合及形成新的大一统的内在要求愈加积累和增强。

这样。在秦汉帝国形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

这个时候。需要对历史和先祖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说法。以董仲舒为代表的的儒学。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也就是说。儒学。一方面“累积”地“书写”了历史;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后续的民族融合与统一。提供了一种思想基础。

曾在头条写过一篇《五帝之变迁》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搜出来看看。

其他观点:

首先不考虑尧幽囚 舜野死。无论史记、竹书纪年任何。一本历史文献有这句话。这个文献肯定是某些居心不良的人写的。1、尧传舜。 尧的儿子不孝。尧考察舜。考察了很久。发现相比自己的儿子。舜要好的多。为了减少宫廷内斗。尧杀了丹朱。这叫立贤。

2、舜传禹。因为禹功劳特别大。自己的儿子不好。也是为了防止内斗。舜杀了自己的儿子。这还是立贤。

3、禹传启。启和伯益一样贤。但伯益为了防止内斗。就逃到了山东。建立了秦人。山东当时其实不好。是犯人的流放地。鲧就是死在这里。

尧舜禹都是炎黄子孙。但都不是自己的儿子。立贤不立子叫做。禅让。夏朝以后。都是立子。不再考察是否贤。这叫做家天下。

4、颛顼传帝喾。颛顼是贤君。国家当时比较和平。四方安定。但年老的时候。术器造反。想当皇帝。颛顼不能平止叛乱。帝喾灭了术器。跟尧传舜是不一样的。尧传舜是选贤。帝喾的江山是自己打的。

5、帝喾传帝挚 帝喾有好多儿子。比如帝挚 帝尧 商偰 后稷。但这些人好像与帝喾关系不大。商偰是帝喾次妃简狄吞燕子蛋生的。 后稷是姜源踩巨人脚印生的。这两个明面是帝喾的儿子。实际与帝喾关系不大。排除。帝喾喜欢自己的小儿子帝挚帝喾没有考察接班人。与尧不同。

6。尧是宫廷政变上位的。因为过于血腥。尧发明了禅让。核心是考察。自己的儿子不行。就发明了禅让制

其他观点:

按五帝的说法。黄帝传颛顼是传子。但颛顼传帝喾是传侄儿。尧舜之间过去有禅让说。清华简说是政变争夺。可以说禹之前确实没有形成传子的家天下格局。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 后才能评论

评论(2)

  • 几度无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45

    自己的,西周,大禹,儿子,东夷,尚书,家天下,本纪,史记,先祖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45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什么说“禹传子、家天下”?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7:33:45

    “禹传子。家天下”。这是古人说的。《汉书.盖宽饶传》曰:“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三王”。就是夏商周“三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