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原创

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说到魏征。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谏臣。他犯颜直谏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征一生中跳槽六次。换了六个老板。而且死后被抄家。

魏征生于公元580年。祖籍巨鹿郡下(现晋州市)。唐朝著名的贤相。魏征辅佐李世民创立“贞观之治”的大业。有“一代名相”的美誉。

魏征的六个老板

魏征祖上是书香门第。因父母早亡。便出家为道士。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造反。于是把博学多才的魏征请来为自己出谋划策。元宝藏写给李密的信都是魏征写的。元宝藏投降李密后。魏征于是跟了李密。授任为元师府文学参军。李密降唐后。魏征又跟着唐高宗李渊混。不久浚县被夏王窦建德占领了。魏征被俘。于是便跟着窦建德干。窦建德兵败后。再次回到唐朝。成为李建成太子的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最终跟着自己的最后一个老板李世民混。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听说魏征以前一直劝大哥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就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魏征说:如果太子听我的。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李世民见魏征说话直爽。赦免了他。

唐太宗对谏臣魏征很宽容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任魏征为尚书左丞。魏征任职期间。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都全部接纳。唐太宗其实很宽容。做了很多让步。

一次唐太宗的老部下濮州刺史庞相寿贪污。庞相寿被免职。于是便托人找唐太宗诉苦。说他跟着太宗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李世民恋旧将庞相寿官复原职。魏征知道了极力反对。说这样怎么去教育别的官吏?结果李世民把下的令又收回来。搞得满朝皆知。都知道是魏征让他改的。

有次唐太宗到洛阳去。住在显仁宫。一看宫里的茶具都是旧的。而且也没有山珍海味。结果把总管给罢官了。魏征说这可不行。奢糜风气可不好。隋炀帝当年劳民伤财的开凿大运河。结果隋朝二世就灭亡了。唐太宗又把总管给叫回来。

还有次高句丽送来两个美女。魏征说不能接受。太宗觉得也对。高句丽送过来两只乌鸦。李世民天天想回去看乌鸦。若是美女。那更不想上朝了。于是唐太宗把美女退给人家。

魏征有次去找唐太宗商量事。唐太宗把玩了一个多小时的鸟放在手里。魏征说不可玩物丧志。结果一次魏征又来找太宗。唐太宗吓得。把小鸟藏到袖子里。结果鸟被捂死了。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无术。魏王李泰越来越受宠。朝廷内外有些流言蜚语。李世民很烦这些议论。对他们说:当今忠诚正直的大臣。没有人能与魏征比。于是便派魏征去辅佐太子。但魏征以有病为由推辞了。唐太宗却说有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李世民非常伤心。为此停止朝会五天。

忠诚为何没有好下场。魏征死后凄惨

唐太宗和魏征相处融洽。太宗为魏征送葬时。在宫廷最高处远远望着魏征离去。内心非常伤感。那么魏征到底做了什么让太宗抄他家呢?

第一、 魏征作为一名贤臣。清廉、勤劳、能干这些都做到了。却没有做到不跟皇帝争后世之名。魏征把自己前后写给太宗的那些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这件事被太宗知道后非常生气。这不是想自己留千古佳话吗?太宗想魏征所有的后世之名都是皇帝我赏赐的。还跟我争千古佳话。

第二、 唐太宗知道魏征非山东武人。也不是山东贵族。所以就派他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以此来操控诸政治集团。结果魏征越权了。犯了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宰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望族。后来魏征还举荐侯君集出任武将。侯君集属于关陇集团。

所以魏征有联合东西文武两大势力的嫌疑。魏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太宗不能容忍。如果这件事暴露在魏征生前。魏征也没有好下场。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侯君集与杜正伦参与李承乾企图谋反一案。唐太宗非常生气。把侯君集处死。杜正伦流放驩州(今越南)。

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李世民怀疑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本来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征长子的。后来出尔反尔取消婚约了。人都说君无戏言。想想太宗有多气吧。后来还跑去把魏征的碑给推翻了。太宗想亲扑其碑。让你死不瞑目。

其他观点:

生前称赞为镜子。死后却推倒墓碑、取消婚约。李世民为什么这样对待魏征?我们应该看看原因再做评判。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或恨。魏征能够被李世民重用。犯颜直谏只是表面原因。两人的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才是关键;而魏征遭受的波折身后事。则是他触碰君权红线的惩罚。

为啥说李、魏二人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我们得先看看魏征的履历。

魏征是钜鹿曲城人(今河北巨鹿县北)。他的父亲曾经担任北齐的县令。魏征自小酷爱读书、涉猎广泛。早年还当过道士;后来隋末大乱。他开始从事类似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业务。到处给人当智囊。

起先。魏征跟随起兵造反的武阳郡(今冀鲁豫交界)丞元宝藏。负责公文事宜;而元宝藏归顺了当时如日中天的瓦岗军。双方经常信件往来。而魏征作为主笔人。所写的文章词意俱佳、见识独到。受到了文化人李密的大加赞赏。被刻意调到身边;

但魏征在李密身边过得并不如意。他曾先后进献十策。但结果都一样:“虽奇之而不能用”;跟王世充的决战前。面对积极主战的武将。魏征曾审时度势提出了深沟高壑的持久战术。但却被众人视为“老生常谈”。最终李密大军果然一战崩溃。作鸟兽散;

随后魏征跟着李密来到了长安。但起初并不被重用。随后他主动请缨“安辑山东”(崤山以东)。来到黎阳后。通过一封软硬兼施的信件。他成功劝说拥兵一方的李密旧部徐世勣(即后来的李世勣)归顺李唐政权。显示出了极高的“纵横家”水平。

但在公元619年。河北枭雄窦建德攻破黎阳。俘获了李神通、李世勣的父亲李盖、魏征等人。李世勣迫于无奈。也被迫投降。对于魏征的大名。窦建德早有耳闻。因此将其任命为起居舍人(记录帝王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

后来。李世勣趁机逃回了长安。但被窦建德带在身边的魏征并没有机会。直到公元621年的虎牢关之战后。窦建德被俘。魏征等人才得以返回长安。

太子李建成久仰魏征之名。把他任命为自己的“太子洗马”(辅佐太子的文官)。而且对其极有礼貌:“甚礼之”。对于太子的厚爱。魏征也投桃报李。经常出谋划策。鉴于秦王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已经成了太子的直接威胁。魏征曾力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并没被采纳。

就这样。直到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后。魏征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

综上。我们可以梳理出魏征身上的两大关键词:

第一。他是“山东人”。这个是个关中地区相对应的概念;

第二。怀才不遇。历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等多位上级。但魏征虽然次次被尊敬。但意见很少被采纳。也就是没被重用。

而在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一党。不仅没被清算。反而被委以重任。其实是出于现实的因素。

首先。尽快平息党争、稳定政权的需要。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根据尉迟敬德的建议。对原太子、齐王府幕僚的宗旨是:除建成、元吉外。“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其出发点自然不是仁慈。而是为了把政变定性为兄弟之争、而非不同势力间的对抗。尽量缩小惨烈宫斗带来的负面冲击。这对获胜者李世民而言最有利。

空口无凭。要想让世人相信。那就得树立个榜样。而魏征是李建成的近臣。甚至还曾积极策划除掉李世民。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板对象:连这样的人都能被赦免、重用。其他人还用担心被清算打击吗?

其次。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那时的“关中”与“山东”。不仅是地域名词。更是政治概念。当初秦统一六国其实就是是关中灭山东;而在隋朝之前。北方也长期处于西魏/北周VS东魏/北齐的东西对抗格局。

隋朝的杨广家族出自北周“十二大将军”。李唐的李渊家族则来自“八柱国”。他们都是所谓的“关陇贵族”的成员。这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李渊太原起兵后会神速奔袭长安城。这里既是“形胜之地”。也是李家的人脉资源所在。

随后李世民东征西讨夺天下。本质上类似于当初的秦国统一天下、北周关陇贵族吞并北齐......李家最强大的敌人。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都是山东势力的代表。

武力上统一不容易。心理、观念上消除隔阂更艰难;当初窦建德被杀后。刘黑闼在山东振臂一呼、响者云集的场景。让李氏无比后怕。如果趁着此时皇族内乱。人心不稳的山东地区再次陷入混乱。其代价不是李世民能够承受的。

因此。综合考虑。魏征对于李世民而言。无疑是上天赐给的“礼物”:

他是山东人。其父亲甚至还是当初北齐的官员;

他曾先后为元宝藏、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等山东地区势力服务。声名远播、极有威望。在山东地区的人脉资源雄厚;

他为人可靠。为不同势力效命时。都做到了忠心耿耿、尽力献计献策。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短短一个月后。李世民给了魏征一个量身定做的任务:“遣谏议大夫魏征宣慰山东。听以便宜从事”。

而从魏征前期的言行来看。他的仕途理念是“良禽择木而栖”。只要是顺应人心的势力。他都会愿意为其服务。而且会尽心竭力、绝不藏着掖着。这一点。从他主动替李唐劝降同为山东人的李世勣就能可见一斑。

但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但伯乐不常有。在过去的仕途中。魏征从未被重用过。主张也没得到过上级的采纳。这对“属意纵横之说”、希望建功立业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大憾事。

然而到了李世民这里。魏征作为太子党羽。不仅没被清洗。甚至还能被授以关系到李唐政权稳定的重任。魏征内心的感激可想而知。就像他前往山东途中说的:“既蒙国士之遇。敢不以国士报之乎”。他不辱使命、不负信任。圆满的完成了替李世民凝聚人心、争取豪杰的任务。

双方的首次磨合大功告成。接下来的君臣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魏征来说。在职业生涯中。李世民是唯一一个充分信任、支持自己的明君。自己的政治理想终于得到了全面施展的机会;

而在李世民眼里。魏征有能力、人品可靠。确实是个人才;同时。他出自关陇集团之外。不仅容易驾驭。而且是还制衡关中贵族的有力抓手。有了这两大优点。他说话直一点、偶尔会犯些小错误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知人善任、一个报答知遇之恩。最终成就了双方: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李世民被视为明君的重要因素;而魏征作为曾经的敌对阵营人员。却能在凌烟阁功臣录中名列第四位。死后享受陪葬昭陵、皇帝亲手书写墓碑的待遇。封建君臣关系的模范。当之无愧。

但死后的魏征。却一度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公元643年。在魏征死后不久。同为凌烟阁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被杀。罪名是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一案。

侯君集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跟他一门心思想当宰相、却屡屡被李世民拒绝有关。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所以才心生怨恨。

但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虽然是在自己身边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亲信。但他身上有个致命的毛病:“好夸诞”。即喜欢自吹自擂、言过其实。这样的人显然做不了宰相的。

然而。魏征却对侯君集推崇备至。不仅称他有宰相之才。甚至还主张“诸卫兵马宜委君集专知。”即禁军应当全部交给侯君集统领。事实证明。如果真的听了这个主意。估计李承乾造反已经成功了。

这就很要命了。不得不让人怀疑。魏征这是严重的结党营私。甚至几乎危害了大唐的安危。

恰巧在这时候。有人上书实名制举报魏征。称他多次把自己的谏书拿给起居郎褚遂良浏览。起居郎。主要任务是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便于今后编写史书。魏征如果真的这么干了。显然是要故意炫耀自己的犯颜直谏。以便青史留名。

结党营私、沽名钓誉。这是所有帝王的大忌。李世民甚至感觉自己被套路了。怒火攻心之下。他下令停止魏征之子魏叔玉跟公主的婚约。同时还派人把自己给魏征立的碑给推了。

不过。就在两年后。李世民远征高句丽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回师途中他想起了魏征的好:“如果魏征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不会让我出兵的。”百感交集下。他派人快马加鞭回到京城。用“少牢”(适用猪和羊)的标准祭祀魏徵。还把当时推倒的石碑又立了起来;此后。他还找来了魏征的妻子儿女。当面给予慰问、赏赐。

虽然有这段波折。但人无完人。政治领域更有既定的规则以及禁区。即使是出于互相需要。但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仍称得上是君臣佳话。这也是那段空前清明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其他观点:

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的关系。向来都是十分微妙的。要是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小命不保。就算是李世民与魏征这种千年以来被人赞美的关系。实际上在皇权面前。一样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魏征一生。也算为大唐的建设鞠躬尽瘁。功劳巨大。可是在他去世后。却因为一些事情被李世民把墓碑给推倒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代名相。为何会落得这般下场呢?

魏征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就等着有人能够赏识自己。就像诸葛亮当年等待着刘备去三顾茅庐一样。终于魏征也等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伯乐。那就是元宝藏。这个人原本是隋朝的武阳郡丞。听闻魏征学富五车。所以想要请魏征出山帮助自己出谋划策。

此时的魏征。其实也算不上多么厉害的一个人。就是帮助元宝藏写一些书信之类的东西。完全没有力挽狂澜的政治手腕。因此魏征无法避免自己的第一个上司元宝藏就这样草草投降了李密。

自己的老大都投降了。作为一个文人而言。魏征没有办法改变既成的现实。只能选择接受。成为李密麾下的一个文学参军。有点参谋的意思。结果李密最终也没有干成大事业。而是投降了李渊。因此魏征又被李渊所用。

不得不说唐朝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对于魏征这种四处投靠别人的人。没有任何人会担心魏征有异心。只是看中魏征的才华与能力。就对魏征重用起来。当然这也不得不佩服魏征的心理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能够辗转多个上司依旧内心波澜不惊。

当然。李渊还不是魏征的最后一个上司。因为后来魏征被窦建德所俘。又成了窦建德的人。等到李世民把窦建德打败之后。魏征回到大唐。被李渊任命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后来玄武门之变结束。魏征又跟随了李世民。可以说这样的一个人。要说魏征忠心耿耿。我是不太相信的。只能说魏征能力出众。才华横溢。因此得到人们赏识与重用。

魏征为李世民做出的贡献

魏征成为李世民的下属后。李世民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也就是相当于唐朝时期的丞相之位。当然唐朝时期的丞相不止一个。而是很多个组成。比如中书令以及侍中等。都属于丞相之位。这些人共同辅佐皇帝完成江山建设的大业。

要说魏征得到李世民的赏识。最重要的就是魏征敢于说真话。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的皇帝而言。就更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点。但是对于那些不想成就事业的皇帝而言。直言纳谏也许就是送死。

魏征喜欢直言纳谏。李世民想要听真话。因此两人成为了比较不错的搭档。魏征说真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李建成被李世民杀掉之后。李世民得到魏征。魏征说当初早就叫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可是李建成就是不听自己的建议。所以才沦落到今天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话。要是跟一般皇帝说的话。想必魏征很快就没命了。但是李世民没有在意魏征这些话。反而觉得魏征的直言是自己最需要的。所以李世民才会不断重用魏征。后来魏征更是把直言纳谏发挥到了极致。李世民有时候都害怕魏征与诸遂良两人。想要躲得远远的。

魏征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当李世民嫁公主。想要多给一些嫁妆的时候。魏征就直言说那样违反了规矩;魏征是一个对李世民有所克制的人。以保证李世民的清醒。当李世民得到高句丽送来的两只鸟。李世民喜出望外。每天都要去逗一下鸟。后来高句丽继续给李世民送来两个美女。李世民喜出望外想要收下。结果魏征却强烈斥责李世民。说他拥有两只鸟都要时常把玩。要是有了两个美女。那还不得不上朝了。不能玩物丧志。李世民一听很有意思。没有收下两个美女。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很多。就是魏征对李世民的约束。让李世民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这个人就是表现出作为皇帝贪婪与享受的一面。李世民通过魏征。不断克制自己。所以在很多决定上。都会更加深谋远虑。这样就可以减少自己犯错的概率。

魏征之于李世民。就是充当一面镜子。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言。要是没有魏征。也许李世民就会听不到真话。从而犯下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所以魏征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不断重用和信任魏征。也是情有可原。可是这样一个重要的人。为何会被李世民推倒墓碑呢?

贞观十七年。魏征因病去世。当时李世民为了表示对魏征的惋惜。罢朝五天。这样的待遇。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李世民成天以泪洗面。担心魏征去世之后。自己再也听不到真话了。

事实上确实如此。魏征后来的下场。与魏征去世有很大的关系。魏征在世的时候。要是李世民有那样的一些错误举动。魏征就会直言纳谏。希望李世民改正。但是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也就听不到真话。作为帝王的那种贪婪和各种毛病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这就是李世民晚年一些昏庸表现的本质原因。

当魏征去世后。发生了两件比较独特的事情。第一件就是魏征给李世民推荐的李承乾老师杜正伦。对李承乾的教育始终不能让李世民满意。并且最后李承乾还造反。想要逼宫李世民。这让李世民很不愉快。觉得当初魏征给自己推荐的人不行。

第二件事就是李承乾造反的时候。支持李承乾的正是魏征当初推荐的侯君集。这个家伙联合李承乾一起造反。李世民把两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就有点想不通了。当初魏征推荐这两个人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私心呢?

此时李世民已经有了怀疑。结果另外一件事又接踵而来。那就是魏征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李世民的直言纳谏的奏折交给了诸遂良。这让李世民十分火大。这可是两人之间的秘密。怎么能随便交给史官。要是这些内容传出去。对李世民自己的影响多大。

李世民觉得魏征肯定不是一心一意为自己着想的。魏征当年的所有行动。很可能就是作秀。再加上魏征给李世民推荐的两人都与李承乾造反有关。李世民越想越觉得不对。就命人去把魏征的墓碑推倒。还把碑文全部抹掉。

当然这件事也许就是李世民一时冲动。当后来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而没有成功之后。李世民才突然又怀念起魏征。心想要是魏征在。肯定会阻止自己。就可以减少很多损失。于是李世民又命人把魏征坟墓弄好。

魏征和李世民。就是一个人的两面。魏征代表了李世民看不见的那一面。通过魏征。李世民看到了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一些贪婪和欲望。从而努力改变自己。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失去了镜子。也就失去了束缚。从而才会做出那么多荒唐的事情。在自己原本明智的一生当中。增加了些许污点!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07

    魏征,自己的,太宗,山东,的人,太子,李密,都是,贞观,宝藏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07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下场那么惨?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07:07

    说到魏征。大家都知道他是李世民手下出了名的谏臣。他犯颜直谏得到李世民的赏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魏征一生中跳槽六次。换了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