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致知在格物”这句话?
原创

如何理解“致知在格物”这句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谢邀。

先说答案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

“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想要知道关于物的知识。就需要去了解物的属性和状态(包括它所蕴含的信息。它本身的结构。它与其他物的联系)。

“木”。本也;

“夊”。是“止”的倒形。“止”是脚掌。

“夊”则是脚掌反象;“口”。洞口;

“夊”、“口”则有人从外來到半穴居的门口的意思。

“格”因而有返本之意。

所谓“格物”。也就是认清事物本来的样子。

并不是随便拉个框架。找个抽屉、格子。把事物往里一塞。就万事大吉。

而是要格物以自然。

“知”。孔子说:只有理解了的。才算是学会了。不理解的。则是没学会。这样才是致知之道。

所以。理解事物的起点。就在于了解事物。

然而。了解了事物。了解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不是就是了解了世界呢?

了解了世界。是不是就通达了宇宙之间的自然之理呢?

并不是这样的。

格物是起点。自然之道才是终点

自然之道。有三重。

第一重。便是格物致知。体察天地万物;

第二重。是体察天地万物变易之道。通达时变;第三重。也是最高的道。是体察自然至静之道。

早期翻译成格致学的现代科学。就是关于格物致知的学问。他们的自下而上所拟合出来的解释模型和原理体系。适用范围只能是物。

它们只能研究有。不能研究无。因为格物的工具。尺度上比格物的对象还要大。那么就无法再格物致知了。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格物致知。西方文化中的物理学。都无法自下而上的通达天下之始。和万物之母。

他们都是研究万物层次道理的浅显学问。

穷物并不能得道。再说了。物也不可被穷尽。

形而上的道易思维。在伏羲时代。演化出象数的思维。河图洛书。便是对天道运行的符号标识。这是最初的格物。它展示了天道运行何者为正。何者为合适。

到了黄帝的时代。文字发明了。华夏人用象形文字这样的自然语言去拟合自然的生活。这是人文时代的格物。同样。正确的格物方式。就是展现事物以及它的运行。何者为正。何者为合适。

而正确的“格物”的前提条件。就是理解掌握道易思维。

以道格物。可以得正知。得正知而可以达诚意。达诚意而可以正心。正心者可以以道修身。以道修身者可以以道齐家。以道齐家者可以以道治国。以道治国者可以以道平天下。

这才是《礼记·大学》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段话的意思。

对于中国人来说。求知是闻道、明道、行道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知识是中立的工具。君子不能被工具所局限。君子更应进一步探究知识背后的自然之道。因为。离道败德。小知越多。败亡越近。唯有尊道贵德。才能使事物长久。

格物无用?

从河图洛书到易经、道德经、论语、阴符经、素书。华夏的思想文化从来都是经世致用的。

道德经说。以无观无得其妙。以有观有得其徼。

格物。从实处着手。向实处理解。就是观有。

观物之边界。了解它所蕴含的信息。了解它的结构。了解它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儒家看来。这就是向道而行其中的一步。

格物而后致知。最终是为了成为以正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大丈夫。

需要注意的是。格物不能为物所役使。因为格物不是目的 。

所以。论语说“君子不器”。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

尊道贵德。合道而行。使个人子嗣绵延。家族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才是华夏思想文化的大道。

在道的宇宙观的指导下。从实处着手。向实处理解。最终合道而行。方能得到真正的通达。

其他观点:

我不玩文字及其它游戏。讲点实际的。不错“致知在格物”是《礼记大学》中的话。用过去的语言叫寻求事物的原理在于研究探讨实物。用现在的话说是“实践出真知”。

中国哲学来源于上古年代的几千年流传与继承。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了爆发式的井喷。各种哲学思想繁荣昌盛。呈献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外哲学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在发展过程中。百流归海。小流派向大流派合拢。最后形成几大流派。如以孔子为首的儒学。以老子了人首的道学。以商鞅为首的法学。以墨子为首的兼爱学识墨学……还有很多。但研究哲学真谛的是道儒两大学派。道家以仆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来解释事物。而儒家则以经学致用来解释事物。这两家的矛盾是唯物与唯心。如果将两者对立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汉朝时我国又引进了佛教。这样中国哲学史上便出现了儒释道三足鼎立局面。

时代发展到宋朝。朱熹对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张。他之前的程颐解释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朱熹在其《文集》中进一步禅述辨证说:“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理指仁。义。礼。智。信。他进一步说“犹然存心呼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因此他的反驳知前行后。知为先。他主张先对事物进行充分研究。寻找其中的共理。依循这个共理来指导和改造事物。这种思想。到王阳明时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用现在话说分析事物在于寻找事物发展的原理。这和现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相通的。是这个理论的萌芽!

其他观点:

先看明白下面这张图: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孔子那个时代之后。中国人基本上不认识孔子了。孔子究竟教的是什么。也没人知道了。

孔子所教的内容。表示孔子原创的。而是源自甲骨文时代就有的【心智系统转换】。每个人都有两套【心智系统】。一般人都只会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

而孔子教的就是教人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大学》就是一本教人【心智系统转换】的教科书。

所以。这里的【致知】的【知】。不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知】。而是【第二套心智系统】的【知】。

而格物也不是我们以往理解的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而是抛弃我们意识中已有的认识、经验、偏见、预期。这些都是物。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7

    事物,心智,孔子,正心,格物致知,道德经,系统,之道,何者,自然

  • 眼角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7

    没想到大家都对如何理解“致知在格物”这句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08:18:47

    谢邀。先说答案“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想要知道关于物的知识。就需要去了解物的属性和状态(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