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原创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不是随意编排。而是有其深意的。

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是如此。那么在儒家看来什么样子才是孝呢?爱父母、爱家庭是小孝。爱社会、爱国家是大孝(后来又专门起个名字叫“忠”)。为政者不懂孝。自己不孝。选的官员也不孝。让这样的人去治理国家。为人民服务。可能吗?只会“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尔”。

孔子在这里是在教育为政者要想把国家治理好。需在孝上做好文章。

国君或诸侯王要有孝心。才能爱国家。爱社会。才会负责任 。才有可能想方设法把国家治理好。国君以孝治天下。上梁正了。下梁不歪。魏晋以后的国君学得更聪明了。明告天下“圣朝以孝治天下”。虽然做的不咋地。没人敢不这样说。

选任大臣要有孝心。一旦国家有难。他们才会为国尽忠。“慷慨捐身易。从容就义难。”街上小混混打架。脾气一上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点也不含糊。事后后悔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们做事凭的不是爱心、孝心。忠臣义士就不一样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有真正的感情。明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死路一条。尤其是需要慢慢坚持等待死亡。先烈们仍然义无反顾。没有坚定的忠孝信念是做不到的。所以唐宋之后就强调“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其实不光《为政》里内容是一个整体。就是《论语》二十篇也是一个整体。不信你就去看看!

其他观点:

孝道是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核心内容。懂得孝道的人才能成大事。才能成大业。

《论语》为政篇问孝的内容有四处之多。这四处对孔子对学生关孝的回答说明了关于孝的四个层次。

首先是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无违。即不要违背礼是孝的第一层次。

二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父母会为子女的疾患担忧。那做子女的就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健康而担忧就是孝。这是孝的第二层次。

三是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然 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赡养父母与饲 养犬马又有何异呢?”要敬才是孝。这是孝的第三层次。

四是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色难是孝的第四层次。也是做儿女最难做到的。

回到所问。为什么在论语的为政篇中集中四章关于孝的内容。这样的编排的确有着深刻内涵。

一个懂得孝道并知行合一的人才能做一个好官。才能理好政。所以。要想长大做好官。先从小学会尽孝开始。

一个懂得孝道并知行合一的人才能事君忠诚。

一个懂得孝道并知行合一的人才能不会忘祖。才能爱家、爱企、爱国。

现在一些有钱人常常忘记了关于孝的传承与培养。孩子从小就送到国外。去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远离父母。远离祖国。长大后很难认祖归宗、爱国、孝敬父母。

一个懂得孝道并知行合一的人才能与朋友交。言而守信。一个不尽孝道的人不足以为友。

其他观点:

我是亦文人文。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论语·为政》是论语的第二篇。本篇共二十四章。主要是孔子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但是其中偏有连续四章的内容讲述“众人问孝”。占全篇章数的六分之一。如此谋篇布局。是随意搭配还是有意为之?下面。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说到“为政”。就不能不提《论语》。《论语》是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共二十篇。属于孔子讲学时“课堂笔记”的合辑。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意义深远。在儒家文化被定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漫长岁月里。它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宋时名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其在儒学群经中的纲领性地位。

在诸篇的命名方式上。《论语》采取了“除子曰外首二字+序号”的办法。比如第一篇第一章的首句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此本篇的名字就为“学而第一”。同理。第二篇名为“为政第二”。如果把前两篇的名字连起来。恰是“学而为政”。与儒家经纶治世的纲领性话语“学而优则仕”何其吻合。似乎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巧合。

但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论语》的作者当非一人。也有可能在篇章的排列间体现什么道理。更多地体现为随意性。甚至连必须的校对工作都应付阙如。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等同样的句子。在书中出现了两次。也有人曾大胆地提出。我们今日所见的《论语》。实际直至汉代方才成书。

如果依据这个观点。则这四章的于此处出现。属于随意的偶然。并无任何深意。但事实是否如此。不妨就全篇文本。再做一次分析。

在这二十四章的精短篇幅内。孔子提出了大量深刻的观点。儒家认为“从政”的至高境界在于“治国平天下”。但治国平天下之前。需要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以为能力和道德上的准备。而在这一篇中。是否即涵盖了上述内容?

为政纵论。

为了便于总体了解。我们将《为政》诸章以总结段意的形式。将之尽量缩短为两字即可概括的内容。并将之排列归纳。可得出以下的分类方式:

第一类是论从政的。共6章。序号为1、3、18、19、20、21;

第二类是论行为的。共5章。序号为10、13、14、16、17;

第三类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论孝。共4章。序号为5、6、7、8;

第四类每类型各一。为其他相关范畴的论述。

所以。在本篇中看。一方面。论述从政之道的内容占所占最多。其次是种种行为及评价。再次才是论孝。

2.孔子论孝。

在这四章中中。孔子集中地回答了五人对孝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五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第七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第八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从原文可见。孔子对于孝的境界描述是逐次递进的。从无违以礼到唯疾是忧。到能养以敬。再到最高级的“色难”。孔子给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命题。

3.察言观行。

无论是政治人物。还是普罗大众。与人交往的途径不外乎二:曰言与行。儒家是入世的学派。特别强调与人的交流。孔子在道德评价中。将人一分为二。直接划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无中间地带。虽然此论有简单化的倾向。但更具操作性: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身边人的好坏。以及最后得出应与之深交、浅交还是绝交策略的依据。往往便在于自己评定此人是君子或小人。而并不仔细梳理、分门别类。如此。孔子的言论才更接近生活的本真。

而孔子在文中提出了“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观点。至于“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及“周而不比。比而不周”等等。属于此根本观点的具象化。皆是告诉弟子(包括读者)们如何成为君子。以及如何准确地判断出身边的人是否君子。这些。无论对于从政。还是从政之前的修身。都是一针见血的“照妖镜”和判断方向的“指南针”。

4.兼及其他。

在尚未集中归类的各章中。孔子做了以下方面论述:

第2章:通过对《诗经》这部由他亲自编审的教材的评论。孔子得出了“思无邪”的结语。儒家讲诚心正意”。这也是从好政的基本条件和必要的内心修为;

第4章:孔子以自己不同年龄的修为水准为例。讲述了一个超凡入圣的渐进之路。不能简单地以“修身”概括。但却是修身养气。渴慕圣贤者一生奋斗的目标。

第9章:依然举例。讲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颜回的故事。从中可见孔子反对在学习中单纯接受的“不违”方式。而更倾向于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第11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更高学习要求。可以说是对前一篇的补充与提升。

第12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多方面才干。而非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这也是儒家对从政者的能力诉求。

第15章:孔子在此讲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其目的在以学衬思。提出了学与思一样重要的观点。勤于观察、勤于思考、勤于总结。实际是学习处事从政的必备素养。而不独以学习为然。

第22章:以比喻的方法讲述了信义的重要。孔子认为。信之于人。便如輗、軏之于车子。缺之便不能行走于世上。修身为政。信同样不可或缺。

第23章:对于礼仪制度损益的论述。众所众知。孔子的理想便是“复礼”。在此。孔子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时代更迭、礼有损益的正当性。不过更为着重地重申了“继周”这一根本原则。这里的礼。既包括礼仪规范。也包括典章制度。正是维持“政”的无形框架。

第24章:孔子在此讲述了“义”的概念。并列举了两个反例。其一是“非其鬼而祭之”。在当时。祭祀是王室诸侯卿士大夫为政的重要环节之一。孔子举此例。意味深长;其二是“见义不为”。儒家认为的“义”。是合乎仁与礼的行为。只有义。才可勇。倘不如此。何谈君子?

5.君子之辩。

我们如今说的“君子”。泛指道德水准高的人。但在孔子那个时代。君子则有不同的观点。毕竟。“君”和“子”都是平民所不能具备的尊贵称呼。古时有威者为君。有德者为子。君子二字。实际是对一个特定阶层的精英人士所专设。换言之。儒家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关于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努力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我们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有着根本的差异。

再回到文本之中。孔子的教育目标。当然是培养君子。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君子少之又少。出身是前提。行为是标尺。二者缺一不可。唯其少故珍贵。而依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根本观点。君子必要为政。即是孔子本人。也有在鲁国为官的经历和诛杀少正卯的“政绩”。同时。孔子是鄙视生产劳动的。曾经评价向他请教稼穑之道的学生为“小人哉,樊须也”。在他的心目中。君子治何业。小人治何业。再明白不过了。

6.全篇梳理。

通过以上的分解论述。我们大概搞清楚了为政篇各章的讲述。此时再联系本部分开头引述的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化君子之路。便可知道。本篇的第一章为总纲。讲述了为政之根本。其他诸章。均围绕着“为政以德”这个核心铺开。既有如何为政。又有如何修德。而孝之一道。既是立身之本、又是齐家之本、更是守礼之本。忠孝两全、威德并重、循规守礼、义勇兼备、才高不器。方为君子。方可为政。但人是复杂的。如“周公恐惧流言日”。上述许多素质有的可以伪装、有的尚需锻炼。唯有孝之一道。发乎心而形于外。可称君子为政的首要前提。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提出了诸多即使是现在观之。仍惊艳不已的深刻论点。虽然时光流逝。但对道德上君子的诉求。永不过时。而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实际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也在于他能够把这些貌似无关的点连缀成线。再以简练的语言阐发出来。让人欢喜鼓舞、赞叹不已。《为政》一篇中有关“孝”的论述。便是鲜活的明证。

顺带再说一句。后世的张载又在“治国平天下”之后加了四句。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标准越来越高。令我辈汗颜无地。不由得从内心深处发出“孔子+范仲淹”式的感叹:二三子。吾谁与归。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54

    孔子,论语,儒家,君子,的人,孝道,父母,论述,观点,提出了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54

    没想到大家都对《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有什么深意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孤飘的蒲公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2:00:54

    《论语·为政》里四章问孝内容相对集中。不是随意编排。而是有其深意的。中国文化经常讲孝道。尤其儒家更是如此。那么在儒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