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原创

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

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开给蜀汉皇帝上书的表文。何来民间猎奇心理的奇文一说?

其次。自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上书刘禅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出师表》都是文人写作文章的典范。忠臣上书劝谏的典范。大臣自述心志的典范。

看看陆游、文天祥这些人是怎么评价《出师表》的?

一、文以载道

《出师表》可以说通篇就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道。

三国之后。这八个字甚至成为各个朝代文臣武将行为的典范。哪怕是敌对势力。在这一点上也都没人说一句诸葛亮的不是。

蜀汉大臣中谁的才能可以负责哪一方面?

诸葛亮要北伐的意义何在?

是个人读完《出师表》都会为诸葛亮这种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一心恢复汉室的忠心而感动。

二、情真意切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样朴实无华。却又充满情真意切的文章。哪怕稍微读懂一点文言文的人都可以看得懂。能看出诸葛亮的真实感情。这样的文章从古至今能有几篇?

要是寻找辞藻华丽的千古奇文。我贴一段以辞藻华丽著称的千古名篇在这里。请问有几个人看得懂?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我最看不得。不读史书的人在乱黑诸葛亮。言辞激烈之处还请读者见谅。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其他观点:

现在一些人呐。真的是大言不惭。前有苏轼不如方文山。曹雪芹文笔不行。李清照不知所云。这又出现了《出师表》文笔不好。

在这个看《海贼王》都会被草帽海贼团的伟大理想感动的时代。《出师表》的伟大理想竟然只能出现在中学课本上。我也不知道该怒还是该哭。

读《出师表》不哭者为不忠。《出师表》言辞恳切。情深意长。丞相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惜。这一切在没经历或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看来。内心毫无波澜。有心的人可能会一声叹息。别有用心的人就只会diss了。

文笔

不说多了。就这一篇文章。创造出了20多个成语。还不足以说明其人文笔之好么?

总结起来。《出师表》全文只讲了一个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多难啊。你连保证明天早上7点钟起床好好吃早餐这么点事都不到。人诸葛亮从27岁出茅庐。到54岁病逝五丈原。几十年如一日。为的是什么?

他本是一介布衣。隐居于在南阳。耕田种地。闲来没事唱唱歌、读读书。顺便帮乡里乡亲搞点发明创造。提升一下生产力。轻松自在。为何要让自己投身乱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就是原因。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所以他愿意做牛做马。即使处于危难。即使大厦将倾。也绝不推脱搪塞。至今足足21年。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年纪了。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篇《出师表》。为后主构建了一幅蓝图。包括君臣之道、宫中制度、对外政策等。

君臣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段话。是诸葛亮对贤臣和小人的预言。是整个三国时期的缩影。更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你纵观上下几千年。哪一朝的兴起不是因为亲贤臣。又有哪一朝的灭亡不是因为亲小人?

不仅用于历史。即使用于当今也非常合适。上至上市企业。每个企业都有努力干事的贤人、也有偷奸耍滑的小人;下至普通家庭。谁家又没有几个奇葩亲戚了?

宫中制度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分明。不偏私。这样。既能让陛下显得英明。又能真正做到维持内部稳定。

伟大理想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如果说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是原因。那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理想。是先帝的理想。也是丞相的理想。

定南方。联东吴。养精兵。他都做到了。现在要做的是北伐。定中原。这里最让他担心的不是个人的安慰。却是“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太多了。十万字也说不够。就到此为止吧。

其他观点:

豹眼说心里话。以前不喜欢语文。不管啥名篇都不喜欢。读过、背过。但没啥印象也没啥感觉。

后来开始喜欢古文学。但对诸葛亮没有以前那么多好感。也没兴趣再看《出师表》。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想看一眼《出师表》。想了想。算了。就以感觉吧。

《出师表》无非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给后主刘禅上的一个请示报告。据说诸葛亮是流着眼泪写的。刘禅看了也很受感动。报告写得不错。后世很多人在写类似报告的时候。经常作为范文模仿。

据说陕西一位教授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在宣扬一种“愚忠”。并上书教育部。要求撤出中学教材。由此在网上引起争议。引来骂声一片。

河南的专家坚决反对。认为其入选中学教材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是在教育学生如何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学的事。豹眼也不懂。也不敢问。更不知道去哪里问。都清楚教授、专家的话该不该信。但豹眼大胆一次。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出师表》就是一个报告。写过报告的人都清楚报告是个啥。做过领导的人。经常看报告。都清楚报告是咋回事。其中的奥妙。豹眼不能说得太具体。有兴趣的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讨伐曹操。令主薄陈琳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据说曹操有头痛病。读了檄文惊出一身冷汗。头马上就不痛了。

官渡之战。袁绍被打败。曹操俘获了陈琳。爱其才能。拜为司空军师祭酒。

曹操对陈琳说:“檄文写得好啊。我非常欣赏你的才华。可你骂我啥都行。不该骂我祖宗啊。”

陈琳的这篇檄文。被称作名篇之一。历来为文人所盛赞。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其文学才能恐怕在诸葛亮之上。但就这篇檄文与《出师表》相比。文学价值谁更胜一筹。豹眼看不出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出师表》文学价值很高是无疑的。但绝不是仅仅因为文学价值而入选中学教材的。因为陈琳的檄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啊。咋就没有入选呢?

那就抛开文学价值看。根本而言还是其思想性。

这就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是个报告。就如同陈琳的檄文一样。是有主观性的。

就说先主刘备的遗志吧。献帝还活着。刘备就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然后登基称帝。难道诸葛亮不知道吗?岂不是糊弄鬼哦。但那个刘备称作的“鬼”。还活得好好地。

既然要匡扶汉室。起码要尊重汉室。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跟献帝打个招呼了吗?

诸葛亮等一百二十人给献帝上了个表。刘备也上了个表。这两个表在《三国志·先主刘备传》有完整的记载。陈寿惜字如金。却一字不落的全部抄录。

豹眼仔细看了这两个表。无非就是说了很多套话。最终表明。我们集体冒着假造圣旨的罪名。死也不遗憾。只要能匡扶汉室就行。

估计献帝经常看报告。一定会看得懂。意思就是你们这是集体决定不跟着我混了。

《出师表》在《诸葛亮传》也全文抄录。一字不落。陈寿的用意恐怕不仅仅是欣赏这篇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不会宣导诸葛亮的忠君思想。豹眼认为大有深意。那就是原汁原味地留给后世。让后人自己品味。

豹眼之所以不愿意再去读这个千古一文。是因为感觉太虚假。

就说一点。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吗?是为了扫除汉贼吗?献帝自己偷偷地会说。你们蜀汉那一帮子全部都是汉贼。

挂羊头卖Gou肉。不管说得如何天花乱坠。都是在骗人。说得越好。欺骗性就越大。

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很多。不差这一篇。早一些撤下来早好。不要再用这些虚假的东西去误导青少年了吧。

睁眼看历史。不喜勿喷!如果自己喜欢《出师表》。那就钻到被窝里偷偷欣赏吧!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明天的阳光美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7

    出师表,先帝,汉室,贤臣,檄文,刘备,的人,奇文,蜀汉,小人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7

    没想到大家都对感觉诸葛亮的《出师表》在文笔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为何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文?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擦掉眼泪我依然是王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5:57:17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我要强调一下。这个问题的逻辑完全是错误的。首先。《出师表》并不是所谓的千古第一奇文。而是堂堂正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