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此问题问的很好。把孔子编《诗经》的真正用意问出来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指夫子删《诗》之后而言此以示人。《诗》。词多有所托。恐人误解。故即《駉》篇之“思无邪”一言以尽之。欲人自正其思。自正其心。以明其旨也。可谓是微言大义。
数千年来。讲传《诗经》者。如麻如粟。为《诗经》著述立说者。亦如过江之鲫。但总体而言。大都未能突破汉儒宋儒讲《诗》之藩篱而直探诗人本意。致使后世学者。望洋兴叹而难窥《诗》之真义。最近数年。人心浇薄。诗经之解读。多以男女欢愉之情、物候地理之义、或强言之以政事而述。害人无数。夫风雅之文。乐和天地。岂如此儿戏乎?
先贤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离经一字,如同魔说。”余窃思之。诸公如需了义“思无邪”。断不可依文解义。故不辞冒昧。集众说而折衷分别从《诗经》之渊源。《诗经》之传承、《诗经》与四书之关联等多方面进行审慎思考。表之以文。曰:一、通说《诗经》。二、义引《诗经》。三、明引《诗经》。四、道引《诗经》。五、“思无邪”简说。
一、通说《诗经》
诗者。《说文》曰:“志也。”《释名》曰:“之也。志之所之也。”《书·舜典》曰: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诗·国风·关雎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经者。《释名·释典艺》曰:“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文心雕龙·宗经篇》曰:“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孝经序疏》引皇侃之言曰:“经者。常也。法也。”六祖大师云:“经者。径也。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
古人云“风俗移易。先入乐声”者。以导人心之和平而化其暴慢。故《世本》曰:“伏羲造琴瑟。”史籍言黄帝乐曰《云门》、颛顼曰《六英》、帝喾曰《五茎》、尧曰《咸池》、舜曰《大韶》、禹曰《大夏》、汤曰《大濩》、武曰《大武》。至周代。周先王文武之政。陶淑天下。以中正和雅之道。以化万民。故上三代朝庙乡党以及闺门。莫不有礼乐。莫不有声诗。
《诗》则是周先王采民风而歌。至治寓惩戒而定褒贬者而作之乐文。《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亦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诗序》曰:“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周代至周平王东迁。即进入中国之春秋时代。当时王政不行。礼乐崩坏。风雅沦夷。陈诗之典既废。列国之诗颇杂。孔子既无力以挽。即取乐府所存。见闻所及。恐失中正。故删诗三百。蔽以无邪。止于三百。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以为劝惩垂戒之义已备于斯。故可知现存《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三百篇中。美者颂祷。恶者讽戒。多作自旁观。其肆无忌讳者。夫子皆删之。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子删诗之后。所以表“思无邪”一语。系君子内修心性、外敬事业。正思之道。
《诗经》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魏晋后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有东汉郑玄《毛诗笼》、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清陈奂《诗毛氏传疏》等。宋朱熹《诗集传》则杂采《毛传》、《郑笼》。间有三家诗义。《诗经》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二、义引《诗经》——《孝经》引用《诗经》之简说:
夫子叙经。申述先王之道。故《孝经》十八章。有十章之多引《诗经》之语。除此之外。五经《易传》引《诗》。而《礼》则杂引。《诗》、《书》及《易》并意及则引。诸公可以相互参照。以了义《诗经》之真。
《开宗明义章第一》义直引《诗·大雅》云:“无念尔祖。聿脩厥德。”义取恒念先祖。述修先祖之德而行之。
《诸侯章第三》义引《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诗以结之。义取为君恒须戒慎。常须戒惧。故战战兢兢。常如临深履薄也。
《卿大夫章第四》义引《大雅·烝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诗以结之。义取为卿大夫当早起夜寐。不得懈惰。敬事其君也。
《士章第五》义引《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之诗以证之也。言士行孝。当早起夜寐。无辱其父母也。
《三才章第七》赞引《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义取大臣助君行化。为人模范。故人皆瞻之。
《孝治章第八》赞引《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义取明王以孝治天下也。身有至大德行。使四方之国皆顺而行之。
《圣治章第九》赞引《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义取言善人君子威仪不差失也。为人法则。
《 广至德章第十三》赞引《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义取君以乐易之道化人。则为天下苍生之父母也。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感应章第十六》赞引《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义取德教流行。莫不服义从化也。
《事君章第十七》赞引《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义取臣心爱君。虽离左右。不谓为远。
三、明引《诗经》——《大学》明引《诗经》之简说:
夫子以身为范。道德仁义、人伦礼仪。体效者犹多。而天人性命。独会其全。惟曾子一人而已。夫”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极乎体用之微。君子之道全矣。故《大学》一篇。曾子独述而绎之。以续圣人心灯。以诚意为明明德之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在其中矣。《大学》一篇。多引《诗经》以明德。
言君子道学明德。引《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
言君子自修格物。引《诗》云:有斐君子。如琢如磨。
言君子恂栗诚意。引《诗》云:有斐君子。瑟兮僩兮。
言君子威仪丰美。引《诗》云:有斐君子。赫兮喧兮。
言君子盛德至善。引《诗》云: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有斐君子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君子盛德至极。自然见诸事功。洽于民心。而不忘本则是根本。故又引《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要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而德明者。天理全备于身。故言至德。
言君子克明峻德。引《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言君子止于至善。引《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邦畿为万民所止。至善为万民所归。
言君子知止有定。引《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君子止兼内外。鸟尚知止。人安可不知止?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言君子敬止于内。德化为外。必止至善而后明德。引《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故“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然而。“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故《大学》又引《诗经》多文。以作诠释。
言君子修身诚恕。教家治国。第家之难齐。首在妇人。次为兄弟。引《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言君子宜其家人。恩义国人。然而兄弟之道。恩义两尽。天下能宜者有几人?故引《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言君子慎于夫妇、身范行正。故兄恭弟敬。而后可为天下恭。故引《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言君子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家庭虽小。一家人之所聚也。天下虽大。一国人之所积也。故民生虽俗。故君子以天下父母为父母。以天下子女为子女。如子孝父母。父母之爱子。必同其好恶而又不失乎中正。则民亦父母。故引《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家之主和一国之君者。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引《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明德。则好恶与天下之民同。慎德。则天下之本立。何解?德者。天地之公理。民心之公理。
四、道引《诗经》——《中庸》引用《诗经》之简说:
自周之衰。礼教凌夷。孔子不获行道于时。而第与其徒修明先王之法。得其传者。厥惟颜回、曾子。颜子没而曾氏存作《大学》。子思继之。作《中庸》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以救世。《中庸》一书。多引《诗经》以明道。
言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引《诗》云:“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
言君子为人为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引《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
言君子道不远人。“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引《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言君子明善诚心。“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引《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言君子全其大孝。“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引《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天申之。”
言君子率性自然。“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引《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言君子理明事察。“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引《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言君子善求寡过。“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引《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言君子笃实潜修。“暗然而日章。”引《诗》曰:“衣锦尚絧。”
言君子内省无恶。”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引《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言君子德诚敬信。“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引《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言君子肃然于敬。“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引《诗》曰:“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
言君子笃恭不息。“笃恭而天下平。”引《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
言君子化民成俗。“声色之于以化民。”引《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言君子中庸之道。《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五、“思无邪”简说。
何谓思?《说文》曰:睿也。《六书·总要》曰:念也。虑也。绎理为思。
《书经》曰:钦明文思。注:道德纯备谓之思。《成唯识论》曰。思有三种:一、审虑思。先对境取正因、邪因、具相违等之相。加以审察考虑。二、决定思。审虑之后。决定其意。三、动发胜思。决定其意后。发动身、语二业。令发生作用。余窃曾与小子曰:思者。“田心”为思。自家心上有田。田里所种之念为思。善思既有善念。
无邪作何解?余曰:无邪即正。
君子立身行道。在于修德。德修在于慎思。慎思者。或曰:正思维。
有正思维者。既有正念、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噫。天下道理原来都是一回事!
故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亦可以“思无邪”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182322.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君子,诗经,之道,明德,天下,先王,孝经,止于,父母,夫子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中的“思无邪”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此问题问的很好。把孔子编《诗经》的真正用意问出来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盖指夫子删《诗》之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