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受慈禧单独召见后,为何第二天就升职加薪?
原创

张之洞受慈禧单独召见后,为何第二天就升职加薪?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问题问的有点故意扯眼球。感觉慈禧跟张之洞有事似的。慈禧与张之洞之间是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但只限于君臣佳话。跟花边风月毫无关系。

在晚清那一拨中兴名臣中。直隶南皮张之洞读书考功名的本事是最牛的。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这些统统没法跟他比。

十三岁张之洞便一举考取秀才。十六岁参加顺天府乡试。又一举高中第一名。十六岁解元。这在整个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如果不是随后十年连遭不利。有理由相信。凭借张之洞的科举资质。他极有可能二十不到就要在殿试中大放异彩。

说起张之洞遭遇的那些不利。也算是一种命运的磨砺。先是太平军的北伐部队进逼直隶。京师震动。寄居亲属家的张之洞无法在京城安心读书。只好离京回到父亲任职的兴义府。哪知道。刚到兴义没多久。张之洞的父亲就病故了。按规矩。张之洞必须守丧三年。

丧期守满。张之洞刚好赶上己未科会试。熟料他的堂哥张之万又被派为会试同考官。循例。他又得回避。

这里提一笔。张之洞的这个堂哥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不仅是张之洞的官场领路人。而且是丁未名科的状元郎。这一科之所以被成为晚清名科。那是因为李鸿章、郭嵩焘、沈桂芬等晚清名臣皆出自此科。可见张之万这个状元郎的分量。

张之洞的不利到此还没有结束。第二年。咸丰三十岁。朝廷举行万寿恩科。张之洞正准备参加。结果张之万又被派为同考官。张之洞无奈只好再次选择回避。

待到同治元年。张之洞再无不利进京参加会试时。距他中举已过了整整九个年头。因为憋了九年。又有状元堂哥在前做榜样。张之洞在这一年的会试中纵情发挥。他的试卷先落到房师范鹤生手中。范激赏不已。谁知主考官却不赏识。最终张之洞在这一年落第。

随后一年。张之洞到署理河南巡抚的堂哥那里温习备考。这期间。他为堂哥代写过一些奏折。其中一道关于漕务的奏折写的尤其漂亮。慈禧看到这道奏折时。批了八个字:直陈漕弊。不避嫌怨。

张之万对堂弟很够意思。他在不久之后的一道奏折中“别有用心”地插了一句话进去。告诉慈禧。此前漕务之折。乃族弟张之洞所拟。

状元郎的这一着重说明。让慈禧记住了张之洞。

来年再战。张之洞先中贡士第一名。殿试对策。张之洞痛快直抒。阅卷官不喜欢他的锋芒毕露。将其列为三甲之末。但主考官、大学士宝鋆力排众议将之提为二甲之首。也就是第四名。

按惯例。前十名最后要由慈禧来圈定最终名次。当看到张之洞的应试策论后。慈禧提起朱笔。用力一勾。将张之洞的名字由第四勾到了第三。

探花郎就此诞生。

更关键的是。他是慈禧“手擢之人”。有这一层关系。则意味着张之洞从此就是太后门生了。

随后十来年。张之洞外放浙江、四川等地做官。直到光绪二年。才重回翰苑。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一心要报答慈禧提擢之恩的张之洞抓住了一次机会——因不满慈禧违背祖制。选立光绪。吏部主事吴可读尸谏太后。震动朝野。

就在慈禧备受质疑。地位遭到威胁时。张之洞挺身而出。以他那一支雄辩大笔。寥寥数言就为慈禧解了围。稳固了其权威统治地位。

慈禧因此觉得张之洞忠心可鉴。人才难得。遂想找机会大力提拔他。

正在这时。朝中又发生了崇厚跟沙俄私签条约。丧权辱国的坏事。张之洞以清流雄姿再次登场。以《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分析俄约有十不可许。坚持必改此议。宜修武备。暂缓立约。并要求严惩崇厚。此一既有忠心又担当的雄论豪举再一次赢得了慈禧的高度关注。

有道光爷破格将年仅三十七岁的曾国藩由四品连升四级的先例在。慈禧决定破例召见张之洞。之所以说是破例。皆是因为清朝有这样的祖制——当国者不得召见四品以下的官员。

而此时的张之洞只是司经局洗马。未达四品衔。

说来很有意思。自同治二年被慈禧勾升为探花郎。转眼十七八年过去了。已四十二三岁的张之洞并没有见过慈禧一面。而慈禧也只是屡次听闻其雄辩之辞。未见过真容。

张之洞与慈禧的首次见面。在晚清历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它是一代名臣崛起、步入封疆之列的起点。

但这一次历史性的见面。在当时并没有掀起多大的波澜。相反因为张之洞的其貌不扬。慈禧有些失望。并没有在第一时间破格提拔张之洞。而是做了循例晋升的安排。所以本题的说法不够准确。

最后有必要说一说张之洞的相貌。

清朝的那一帮最显赫人物。形象个性色彩都极为浓重。有“西山十戾”之说。晚清的曾国藩是蟒。慈禧是狐。袁世凯是蛤蟆。张之洞因身材短瘦。被称为南皮猴。

虽说张之洞早期的相貌看上去没有名臣风范。但随着慈禧将他循例晋升为山西巡抚。进而又是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他渐渐也就有了异相名臣的风采。

《清史稿·张之洞传》中评价他的名臣范儿用了八个字:“短身巨髯。风仪整峻。”

其他观点:

张之洞是一位优秀的言官。拥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抓住了崇厚卖国的契机。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站在国家和名族大义之上。得到了慈禧的垂青。从而捞到了充足的政治资本。扶摇直上。步步高升。

“言官”张之洞

张之洞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年龄是四人之中最小的。不同于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三人有着征战沙场带兵打仗的功绩作为升迁的途径。张之洞是一位纯粹的文官。并且还是位容易得罪人、遭人非议的言官。言官的职责是“上谏”。不管是怎么样的“谏言”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反而还经常得罪人。遭人报复。官场升迁之路更是坎坷艰难。

崇厚卖国。张之洞迎来转折契机

1865年。与新疆接壤的浩罕汗国乘着清朝内部混乱。派将领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美其名曰。代替大清维护伊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并声称。待大清重新控制新疆后。就将伊犁归还。

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消灭了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势力。收复了除伊犁地区外的全部领土。

按照沙俄之前的声明。理应无条件将伊犁归还大清。然而沙俄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肯归还。于是。大清便派遣崇厚作为钦差特使前往谈判。结果。崇厚却因为家中个人琐事的牵绊。竟自作主张与沙俄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里瓦几亚条约》。消息传回国后。朝廷震惊。舆论哗然。举国上下谴责崇厚卖国罪行。纷纷要求清廷弹劾崇厚。不准签约。

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在举国上下、满朝文武都在讨论如何惩治崇厚以及如何重新签订条约。口沫横飞之时。张之洞却以将之付诸实际行动。他静静的在自己的书房内写下了一篇《熟权俄约利害折》。呈给了慈禧。这份奏折思路清晰。文采飞扬。气势如虹。呈现给了正为此事头疼中的慈禧一条光明大道。于是慈禧便召见了张之洞。与他商量探讨应对之策。张之洞提出了十条不可接受承认《里瓦几亚条约》的理由。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令得慈禧对他刮目相看。第二天便对张之洞加官晋爵。而张之洞的官运也由此亨通。晋升之路一帆风顺。

张之洞的事迹告诉我们:有准备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机会。因为同时还需要拥有大局观。懂得审时度势。把握最佳时机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上几点是张之洞成功的关键。直至今日依然对我们有着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感谢大家阅读。欢迎留言和关注。



其他观点:

张之洞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他属于大器晚成。

张之洞。贵州兴义人。出身官宦之家。小时候读书很聪明。14岁就中了秀才。后来一直协助父亲治理军务。加之父亲去世守孝。科考的事就一直被耽搁了。

同治二年。27岁的张之洞参加恩科会试。一举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光绪五年。沙俄侵占了新疆伊犁。大清派左都御史完颜崇厚到沙俄交涉。但崇厚自作主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

消息传来。朝野哗然。大臣们分成主战主和两派争论不休。张之洞人微言轻。在朝堂上也没什么话语权。于是他就在家写了一篇《熟权俄约利害折》。献给了慈禧太后。

这份奏折写的观点独到。又极富文采。所以慈禧单独召见了张之洞。详细商讨对策。

第二点主要是弹劾李鸿章。张之洞认为李身居高位。朝廷每年花费几百万两供养他的淮军。而他却力主和议。这给朝堂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所以要公开批评。

慈禧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第二天早朝进行廷议。结果大部分朝臣都十分赞同张之洞的观点。

所以慈禧对张之洞更加高看一眼。虽然没有立马加官进爵。但给了他随时进入总理衙门“以备咨询”的特权。这样他就有更多展示才华和接触慈禧的机会。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01:04

    张之洞,慈禧,沙俄,伊犁,晚清,奏折,新疆,会试,兴义,光绪

  • 归属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01:04

    没想到大家都对张之洞受慈禧单独召见后,为何第二天就升职加薪?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8:01:04

    这问题问的有点故意扯眼球。感觉慈禧跟张之洞有事似的。慈禧与张之洞之间是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但只限于君臣佳话。跟花边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