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后,十四阿哥为什么不领兵造反?
原创

康熙去世后,十四阿哥为什么不领兵造反?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说起来。胤禵和胤禛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不过两人的兄弟感情非常淡薄。并且在夺嫡之中还是政敌。那么在胤禛继位时。统兵30万的胤禵为何没有领兵造反呢?

(胤禵画像)

在康熙晚年的时候。九子夺嫡已经非常残酷了。像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因为卷入夺嫡风波。遭到了康熙沉重的打压和圈禁。可是同样被卷进夺嫡风波的胤禵却愈发得康熙看重。甚至还被封为统兵30万的大将军王。这可是诸皇子活了一辈子都得不到的风光。

其实胤禵从小就比其他阿哥幸运。

胤禵出生的时候。生母乌雅氏已经因得圣宠被封为了德妃。按清制具备抚养皇子的资格。因此他从小是在德妃的呵护下长大的。

胤禵从小聪明过人。长大后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他在骑射上也是诸皇子中的佼佼者。因此就连最有心计的九阿哥都感叹:“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对于晒娃狂魔康熙来说。能文能武的胤禵当然最值得他带在身边。所以胤禵在年少时。就频繁地随康熙出巡。这不仅增长了他的见识。同时也让他得到了更多表现的机会。

由于对胤禵特别宠爱。康熙对他的生活也特别关照。比如胤禵在分府而居后。康熙恩准他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这样府中的饮食物品等就全由内务府供应了。

其实得到这种殊遇的皇子并不止胤禵一个。不过他们所享有的时限大多只有一年。唯有胤禵从康熙五十四年起。直到康熙驾崩。他一直享有这独一份的恩宠。

单是宠爱。这还只是做父亲的本能表现。但有一件事却让康熙重新认识了胤禵。

事情发生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且已幽禁于咸安宫。

大阿哥胤禔在夺嫡之争中最先败北。

眼看夺嫡无望的他于是向康熙推举八阿哥胤禩。并且告诉康熙。有个叫张明德的看相人说胤禩是大贵之人。除此外。胤禔还主动要求愿意代康熙杀死胤礽。

(康熙)

胤禔的举动让康熙勃然大怒。他认为胤禔之所以会这样说。显然是胤禩为了储君之位在背后鼓动。于是他将诸皇子们都召到乾清宫。并痛斥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并把胤禩锁拿治罪。

胤禵素来与胤禩关系亲厚。于是他便上前阻谏。其间还和康熙发生了争执。冲动之下。康熙拔刀要杀他。最后还是诸皇子跪求。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后来。康熙查明胤禩是蒙冤获罪。于是一场误会才算解除。不过这件事让康熙看到了胤禵对兄弟的情义之深。同时他也感受到了胤禵的表里如一和心直口快。这让康熙颇感安慰。也就愈发更加疼爱胤禵。

九子夺嫡到了晚期的时候。争夺储位的皇子们几乎都遭到了康熙的打压和责罚。此时唯有胤禛和胤禵没有受到夺嫡风波的连累。

不过。比起受宠爱的胤禵。做哥哥的胤禛就太失败了。他不仅在诸皇子中资质平平。少有存在感。而且康熙认为他“为人轻率。喜怒不定”。也不太喜欢他。

此时其他阿哥在夺嫡之争中已经丧失了优势。胤禵的优势就尤为突出了。

(雍正画像)

康熙五十七年。迟迟不立太子的康熙放出一个信号。

原来。这年准噶尔入侵西藏。需要派兵平定叛乱。

显然。骑射了得的胤禵是最佳人选。所以康熙封他为大将军王。还以天子出征的规格为他送行。

除此外。康熙又下谕旨给青海蒙古王公。表示“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显然。康熙此举有重点培养胤禵的想法。而且登基称帝。想要树立威望。出征立功就是个好办法。

于是。朝中大臣纷纷认定胤禵会是未来新君。

胤禵更是意气风发。认为自己能笑到最后。成为康熙的指定接班人。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于畅春园了。

胤禵在西宁。山高路远。消息传通本就快捷。等到他知道康熙驾崩时。胤禛的登基大典已经结束了。

还不待胤禵有所反应。胤禛召他回京的谕旨和接替他的人已经一并来到。

尽管胤禵心有不甘。但由于胤禛动作太快。他根本没可能有时间筹划造反的事情。

再说。就算胤禵想统兵造反。也并不容易。

因为。想把30万兵力带到京城。一路上粮草问题就很关键。

然而康熙驾崩时。胤禛不仅迅速封锁消息。全城戒严。而且还命负责粮草的川陕总督年羹尧一次只给3天的粮草。这样一来。胤禵就算想反。也无济于事。

何况胤禛继承皇位。是有凭有据的合于礼法的。胤禵想造反。拿什么来说事呢?

没有办法啊。这就是命!

(参考史料:《清史稿》等)

其他观点: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为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就此成功登上皇位。然而。在不少民间野史和影视文学作品中。都将雍正的“继位”描述为是“篡位”。而雍正“篡取”的正是原本“属于”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

当然。也有不少人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此时的胤禵身为“大将军王”。手中掌握着十数万的军队。如果雍正真的是“篡取”了他的皇位的话。那他为什么不带兵杀回北京将皇位重新抢回来?况且。即便康熙真的是将皇位传给了雍正。胤禵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统领着这支在当时整个国家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去实现武装夺权。可胤禵却最终也没有选择如此去做。反而是“乖乖”奉诏回到了北京。被雍正剥夺了兵权。同时就此失去了人身自由长达十三年的时间。直至雍正去世才被放出。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胤禵为什么没有起兵造反。杀回北京去抢夺皇位。

康熙真的是想要传位给胤禵么?答案其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十四阿哥胤禵。确实是康熙皇帝非常喜爱的皇子。尤其是在胤禵大婚之后。康熙依旧让其住在宫中。这样的安排纵观整个清朝历史都实属罕见。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康熙正式册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并且在给诸位蒙古王公的旨意中。丝毫不掩饰对于胤禵的信任与器重。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胤禵当然没有辜负康熙皇帝的厚望。成功平定了叛乱。并且将准噶尔军队赶出了西藏。大清王朝也就此将整个西藏地区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之中。

也正是因为康熙皇帝对于胤禵的如此安排。让不少人认为。康熙这是有意让胤禵建功立业。从而为日后将皇位传给胤禵提前做好铺垫。

然而。就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平叛结束。回到北京复命的时候。康熙仅仅让胤禵做了非常短暂的停留。便又命其返回了西北大营之中。

要知道。此时距离康熙去世只有一年的时间的。康熙的身体状况也是每况愈下。如果康熙真的有让胤禵继承皇位的想法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将胤禵留在京城之中。好让其做好权力交接的准备。而不是将其迅速“赶”出了京城。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也就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将雍正之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接进宫中。由他亲自进行培养。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又在去世前三天的时候。让雍正前往天坛代其祭天。在此之前。如此重大的祭祀仪式除了康熙自己亲自前往外。只安排过还是储君的皇太子胤礽代其前往。

所以。从康熙对于雍正和胤禵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对待方式。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之下。康熙真正心仪的接班人就应该是雍正。而绝非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领兵造反。杀回北京夺位。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康熙册封为“大将军王”。开始挂帅西北。而此时他麾下包括了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八旗驻军和绿营官兵。总数达到了十多万。是当时整个大清王朝兵力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同时他还得到西北地区蒙古部落的拥护与支持。也正是靠着这股强悍的军事力量。胤禵不仅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并将其驱逐出了西藏地区。在这之后还数次击退了准噶尔部的反扑与其他少数民族部落的叛乱。

然而。在康熙去世后。胤禵却无法率领这支他已经统御了四年的军队杀回北京。去与雍正争夺皇位。原因有以下四点。

其一。胤禵缺乏“合法性”的基础。

关于雍正是抢夺了原本属于胤禵皇位的说法。仅仅是民间传说以及野史之中记载。即便是在当时。这种说法出现也是在胤褆回到北京被雍正剥夺兵权并囚禁起来之后的事情了。所以胤禵并没有舆论的支持。况且。这个时候的雍正已经登基。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如果胤禵在这个时候带兵杀回。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叛乱。雍正无疑将占据“合法性”的制高点。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胤禵有着率兵起事的想法。可他真正得到的拥戴却是非常有限的。

前文中也提到了。胤禵手中的这支军队。并不是由他招募和训练的。而是由西北各省的八旗以及绿营官兵组建而成的。胤禵只能算是个“空降领导”。真正的影响力确实非常的有限。除此之外。在整个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过程中。胤禵更多的也是在做一些综合性的事务。比如军事调度、拉拢蒙古部落、安抚藏区活佛与百姓等工作。并没有参与直接的前线指挥。于是乎。包括岳钟琪、葛尔弼等。这些真正在前线统兵的将领。以及那些实地操办政事军务的地方官员们。真的愿意与胤禵一起发动一场“师出无名”的叛乱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二。年羹尧将成为胤禵无法逾越的“鸿沟”。

众所周知。年羹尧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其整个家族也全部归雍正统领。不仅如此。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也嫁给了雍正并深受宠爱。这就使得年羹尧与雍正之间。既是主仆。又是亲戚。关系自然非常的密切。

而就在胤禵挂帅“大将军王”的期间。年羹尧也被康熙升任为川陕总督。在协助胤禵进行平叛的同时。更是直接承担起了西北大军的粮草、军需、辎重等重要战略物资的转运工作。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年羹尧手中掌握的正是胤禵手中军队的“生命线”。茫茫西北荒漠。军队没有了接济。别说行军打仗了。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难维持。况且。此时的年羹尧手中还掌握着西北各省的防务。手中也有着一定的兵权。进而形成了对胤禵军队的第一道“阻击线”。

因而。只要是年羹尧坐镇西北。便可对胤禵形成足够的震慑与牵制。胤禵断不敢在如此情况下贸然反叛。

其三。从西北到北京的距离实在是太长了。

胤禵的“大将军王”行辕。是在青海西宁。和北京之间有着超过1600多公里的路程。十多万大军。就是正常的行军。到达北京也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更何况。还要经过甘肃、陕西、山西、直隶等省份。沿途地形环境复杂。有着众多的山川大河。同时也要面对朝廷层层的防卫与抵抗。胤禵如果真的要率兵杀来。能够达到北京城下还真的是个未知数。

而即便是胤禵能够突破重重阻碍。来到了北京。可经历了一路的征战。他的兵马早已是人困马乏。战斗力大打折损。而他在这时要面对的。除了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部队以及驻防在京畿地区的八旗精锐外。还有关外以及其他地方的勤王部队。胤禵也很难有取胜的把握。

由此可见。让胤禵从西北带兵杀回北京与雍正争夺皇位。确实是非常不现实。并且是难以成功的。

其四。就是胤禵的家人全部都在北京。这也让雍正手中有了进一步牵制胤禵的筹码。胤禵的造反也自然会有所顾忌。

综上所述。远在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已经顺利登上皇位的情况下。还敢公然率兵回京。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叛乱。如此“大逆不道”的举动。并不会得到前往全体西北大军将士的响应与支持。与此同时。即便是胤禵真的有这样的心思。他也必然是将受到年羹尧与沿途地方的极力阻击。而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败。于是乎。胤禵只得放弃反叛的想法。或者说。他确实也真的没有想过要起兵反叛。

而奉诏回到京城之后。胤禵先是被雍正安排到马兰峪去看守皇陵。随后又被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后。胤禵才被放出。重新获得了自由。

其他观点:

“造反”可是个极其复杂的技术活。历史上的朱棣是造反的成功者。但是大多数造反的人都以失败告终。十四阿哥从各个方面说。都没造反成功的可能。

首先。没有造反的思想准备。

历史上的造反都是有所准备。或者说心理有所准备。比如朱棣。宁王朱宸濠等。造反这等大事不是头脑发热。一啪大腿就能决定的事。

十四阿哥在西北打仗屡立战功。在很多人眼里。十四阿哥是康熙看重的接班人。此时的十四阿哥志得意满。哪里会想着造反。准备造反。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一切突如其来。十四阿哥一时乱了阵脚。此时造反已经来不及了。

其次。没有造反的条件。

第一。师出无名。十四阿哥是康熙的儿子。也是朝廷的臣子。康熙去世。雍正继位。这是朝廷。特别是康熙一手安排的。雍正合法继位成为新皇帝。十四阿哥起兵造反找不出合适得理由。或者是借口。

第二。十四阿哥虽然统兵。但是那是朝廷的兵。并不是十四阿哥的兵。他没有袁世凯对北洋军阀的绝对控制力。很多军官的家属还在京城。他们还指望升官发财。他们不可能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随十四阿哥造反。他们是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第一批反对者。

第三。十四阿哥军队的粮草控制在朝廷手里。控制在陕甘总督年羹尧手里。没有粮草。十四阿哥的兵会一哄而散。十四阿哥成为光杆司令。

最后。造反实力不足。

即使士兵愿意起兵造反。以十四阿哥那点兵力。和朝廷长期对抗消耗下去。十四阿哥也是必输无疑。一代枭雄吴三桂何等神勇。结局也是失败。

所以说。从造反的思想准备。造反条件等等来看。造反无疑死路一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北海茫月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56

    康熙,雍正,阿哥,皇位,北京,皇子,大将军,是在,准噶尔,叛乱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56

    没想到大家都对康熙去世后,十四阿哥为什么不领兵造反?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2:08:56

    说起来。胤禵和胤禛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不过两人的兄弟感情非常淡薄。并且在夺嫡之中还是政敌。那么在胤禛继位时。统兵30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