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要对大同屠城?
原创

多尔衮为什么要对大同屠城?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这个和一个人有关系。关于姜瓖这个人我就不多说了。他投降满清之后。就一直对满清有所不满。在八旗征山西的时候。八王(阿济格)错误政策及其随人任意奸淫妇女。一个有身份的新娘被他们从轿中抢走。姜瓖亲自找他们要人。被撵打了出来。姜瓖不能再忍。勃然大怒。誓用鞑靼的血来洗刷耻辱。立即率亲兵到他府上见人就杀。吓的阿济格从城墙逃走了”。

姜瓖于1648年十二月初三日举旗反清后。清廷最开始令英亲王阿济格前往镇压。认为很快事态就能平息下去。阿济格部所领兵力也确实极为强劲。包括多罗端重郡王博洛。多罗承泽郡王硕塞。固山贝子拜尹图。镇国公傅勒赫、岳乐。护军统领鳌拜等。博洛在平闽时自领一军。此时却只能给阿济格当副将。但建州贵族明显低估了山西人民反抗的决心和力量。起义风潮很快席卷全晋。朔州、宁武、代州、五台、忻州、泽州、平顺、韩城全部在短时间内减辫易帜。清军只能控制省会太原及附属的少数几个据点。

面对危局。清廷不得不先后派出梅勒章京俄罗塞臣前往大同支援阿济格。令多罗敬谨郡王尼堪同固山额真镇国公喀尔楚浑、辅国公穆尔祜前往太原稳定晋中局势。起用吴三桂、李国豪镇压陕北义军王永强部。由于京城兵力空虚。多尔衮下令谭泰和何洛会平定南昌后。即率领南下八旗回京。江西全部移交给绿营汉军。到了三月。入关后从未亲征过的多尔衮本人都坐不住了。亲自领兵前往山西。攻取浑源并血腥屠城后来到大同城下力图诱骗姜镶投降。结果姜镶不为所动。为了打破僵局。多尔衮不惜重赏。将此时坐镇山西的几员副将。郡王硕塞、博洛、尼堪全部提拔为亲王鼓舞士气。至此。除了多铎因为重病缠身没有出动、济尔哈朗在湖南牵制南明主力不便脱身外。1649年清廷在山西的军容和1644年底进攻大顺的阵容已经相差无几。

中途由于多铎病逝引发的一系列权利更迭。多尔衮不得不短暂返回北京处理政务。同时解除阿济格在山西的总指挥职务。但山西的清军总数进一步加码。固山贝子满达海(随后加封为亲王)、镇国公吞济喀、辅国公巴布泰率领援军进一步缩紧大同的包围圈。不到两个月后。多尔衮再次亲征山西。绝对的兵力优势下山西明军终于支撑不住了。朔州、宁武渐次失守。由于局势好转。同时考虑到两次离开京城带来的政治影响。多尔衮最终没有再次前往大同。而是在途中就分兵护军统领索洪、署护军统领希尔根增援山西。他本人在阿鲁席巴尔台和蒙古贵族狩猎后返回北京。回京后多尔衮依然不放心大同局势。再次命令阿济格带领固山贝子巩阿岱、内大臣鄂齐尔前往大同前线。

八旗大同之战伤亡结果:

伤亡尚在其次。旷日持久又进展缓慢的围城血战对清军的士气也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以下是山西之战后清廷内部对失罪人员的处理结果:

牛录章京朱亘生被敌夺门。章京席巴礼、朱查哈、博洛兑、德尔德、当敌兵填壕、坏城堞而出。不即迎击。又擅离汛地。俱拨斩;甲喇章京阿喇密、署护军统领。遇敌出不进击。拟革职。籍其家;牛录章京叟塞不迎敌进击。拟革职。鞭一百;章京阿布达礼、罗习藉口救援。潜避僻处。拟革章京。各鞭一百;章京博尔和兑、牛录章京勒弼。不前进救。援诈言往救。拟革博尔和兑职。解勒弼牛录章京任。各折赎;署护军统领格尔特本旗汛地被陷、不先驱救援。及后往救又诈言褚库未曾先往。反谓身败敌兵。拟鞭一百。折赎。

由于围城日久。外无援军(事实上山西各地的义军对大同组织过多次增援。但由于清军在大同前线的兵力过于雄厚无法突破)。大同城内终于发生内变。总兵杨振威叛变。姜镶被刺。随后穷凶极恶的满洲贵族对大同百姓除杨振威所属亲信及家属600人外。其余投降的官吏兵民全部“尽行诛之”。大同失守后。清军进一步对攻克的运城、汾州等地屠戮一空。虽然山西、陕西剩余的义军依然在奋起抵抗。但是满清对士绅还是笼络的。有不少头面人物和各地士绅纷纷将义军领袖绑了投降。即使如此。有组织的大规模抵抗依然坚持到1649年底才告结束……

其他观点:

这就要问问大同总兵姜瓖了。这哥们这辈子。真的是一叛再叛。最终导致无路可走。

大明朝的江山。就是姜瓖这个人给搞丢了。

有人说这个帽子是不是扣太大了?我们看看姜瓖这家伙都干了些什么。就知道大明朝的灭亡是不是跟他有关了。

李自成在宁武关和周遇吉血拼了很长时间。结果周遇吉愣是拼掉了李自成7万多人马。老李的精锐损失惨重。这让李自成彻底动摇了。

他虽然号称有百万大军。可是真正能上战场决战的不会超过20万人。一个小小的宁武关就折损了他7万多人。再往前走还有更高大的城池。比如大同、宣府等。

所以李自成一度打算撤退了。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同总兵姜瓖的降表递了上来。小小的宁武关都能宁死不降。可大同这么大一座城池。却主动投怀送抱。

老李这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可以说。正是大同总兵姜瓖的这份降表。再次坚定了李自成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不久之后宣府总兵王承胤也选择了投降。两座大城前后脚的功夫。就被李自成给收了。那京城自然是无险可守。被李自成吞了也就很正常了。

现在你知道姜瓖这个人的可恶之处了吧?但凡大同能和宁武关一样。姜瓖能和周遇吉一样。那李自成铁定是没办法进北京城的。

糟心的事情还没完。姜瓖又投奔了清朝。

既然投靠了李自成。那就好好给人家干活好了!可是姜瓖这家伙小心思不要太多哦。他投降李自成无非也只是为了利益罢了。

李自成打心眼里瞧不起姜瓖这个人。但是又不得不重视姜瓖的实力。为此李自成在离开大同的时候。选了几个自己人留在姜瓖身边。等于是架空了姜瓖这个大同总兵。

那姜瓖心里就不太高兴了。所以得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以后。姜瓖就已经蠢蠢欲动做好投奔清朝的准备了。

所以当清军进攻大同的时候。姜瓖不仅没有帮着守城。反而将守城的大顺军将领给宰了。主动投靠了清军的英亲王阿济格。

多尔衮是最会恩威并用的人。他先派人把姜瓖叫来痛骂了一顿。此后又让他官复原职。依旧镇守大同做总兵。

松了口气的姜瓖心里又不爽了。为啥?因为他觉得自己主动献出了大同城。又带来了这么多兵马入伙。咋是这个待遇呢?

再次背叛清朝。姜瓖终于万劫不复。

越想越气愤的姜瓖。还不得不跟着清军前往陕西攻打榆林地区的大顺军。这一肚子火压根就没地方发。

所以姜瓖心里很苦恼。再加上清军南下以后。曾经多次征调山西地区的人力物力。这也加重了姜瓖统治地方的压力。

清军对这种一叛再叛的人。当然没那么信任。所以当后方稳定以后。清朝便让各地封疆大吏。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京城。实际上就是去做人质的。姜瓖也不例外。把大儿子姜之升送到了京城做人质。

按道理说。姜瓖还是比较乖顺的。毕竟他自己也清楚。此时已经退无可退了。但是他认为清朝欺人太甚。

当时蒙古喀尔喀部南下入侵。所以多尔衮就派遣阿济格去镇守大同。一下子姜瓖这位总兵就不香了。因为来的全都是王爷贝勒。压根就没他说话的份。

再加上阿济格这家伙来了大同以后。立刻开始胡作非为。镇压百姓。激起了民变。同时多铎去世了。多尔衮身体又不好。因此姜瓖利用这个机会。在1649年果断选择反清。

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你拿什么跟多尔衮斗呢?

看起来这是正义之举。毕竟姜瓖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可是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整个大北方。全都在清朝的手里。而大同就跟混沌馅一样。死死地被清军包围着。

所以说姜瓖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擅自带着大同的兵马反清。这是相当不明智的。你至少得给自己想一条后路吧?没有退路的话。我看很少有人愿意跟着你干。

姜瓖镇守古城。遥奉永历帝为天子。这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事情。所以多尔衮派遣阿济格前去镇压。花了6个月的时间。才把大同熬得粮草殆尽。

最终姜瓖的脑袋。还是被手下人给砍了送给了阿济格。从起义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阿济格屠城。的确有泄私愤的可能。

阿济格这家伙没什么大脑。多尔衮三兄弟里。多尔衮睿智。多铎善战。可是阿济格却是个莽夫。

他之前在大同城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纵容士兵们抢女人。这是他们的士兵最爱玩的游戏。

可是有一天他们抢了一个大户人家正在娶的媳妇儿。结果姜瓖忍无可忍了。他带着把刀。拉上一帮弟兄就冲入了阿济格府上。见人就砍。吓得阿济格连忙爬墙出去才躲过一劫。

你说吃了这么大瘪的阿济格。在打下大同以后。会善待姜瓖吗?当然不会。由于百姓曾经帮着姜瓖一起守城。所以阿济格宣布屠城。

总结:杀一儆百。清军初期做得很到位。

其实清军这么做无非就是为了杀一儆百。当时天下还没有大一统。所以姜瓖叛乱以后。山西地区不少人都选择响应。

为了镇住这帮人。阿济格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他将大同给屠了。就是为了给山西其他地方做个榜样。效果显然很好。一下子就把各大小城池都给镇住了。

当然了。阿济格自己被江西搞得很没面子。这也是事实。在给朝廷办事的基础上。顺带着给自己报仇也是合理的。

其他观点:

不是要屠大同。凡是抵抗的城市都要屠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满清罪恶。罄竹难书。孙中山指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所以任何美化满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2:59

    山西,宁武,总兵,多尔衮,清军,军统,京城,清朝,大顺,郡王

  • 听闻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2:59

    没想到大家都对多尔衮为什么要对大同屠城?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眼泪、说拜拜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1:32:59

    这个和一个人有关系。关于姜瓖这个人我就不多说了。他投降满清之后。就一直对满清有所不满。在八旗征山西的时候。八王(阿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