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
原创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唐朝这棵大棵蛀虫太多!

病入膏肓!安史之乱才得以爆发!

历史以成云烟!

避免历史重演!就应该打预防针!清政廉政!

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

谢谢邀请!


其他观点:

我是西域大都护。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浅见。供大家思考。

1.唐太宗四海一家的民族政策

李氏皇族的出身一直很可疑。即使族谱做的再好再漂亮。历史学界依然对他们家族陇西李氏出身存疑。

如果说他们家族父系还是属于存疑的汉族血统。母系则无可质疑的带有鲜卑血统了!

无论是独孤天下里面的小姐。还是窦氏家族的公主。亦或千古贤后长孙。都是如假包换的鲜卑后裔!

复杂的出身使李世民在位期间。所采用的是与任何朝代都不同的民族政策:四海一家!

他以胸怀天下的宽广说出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推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唐太宗的开明开放对促进民族融合。唐朝强大产生了积极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在不同场合宣扬“四海一家”、“混一戎夏”的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华夷分界”的民族偏见。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唐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通过和亲。会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并大量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使他们为大唐初期的繁荣昌盛效力。

但是。世间所有事件有其利必有其弊。唐太宗的开明也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自然的移民。进入了汉族的传统生活圈定居。

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大量的繁衍。族群越来越壮大了起来。

唐朝初期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无比向往的强盛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开始。唐帝国开始了疯狂的扩张进程。真的可以说是打遍南北西东。把周边两条腿的敌人按着在地上不停的摩擦。灭国无数!

这种近乎疯狂的灭国是令人兴奋的。然而灭掉一个国家在当时的唐帝国来说不是什么费劲的事情。然而事后的治理却比灭国要复杂万倍了。

唐代灭国之后大量的采取了内迁的政策。大量的亡国贵族和遗民俘虏被迁入内地。贵族们逐渐在朝廷中担任官爵。遗民俘虏则大量在安置点定居。过上新的生活。

唐玄宗时代著名的将领如哥舒翰。高仙芝等人都是外族将领。

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也是这种归化异族。担当起了国家边防的重任。

这种疯狂的扩张所带来的民族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的严重了起来。在内地的很多地区。归化异族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地原住民的数量。

而随着唐帝国的扩张能力达到了极限。广阔国土使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因此。节度使制度在这种形势下开始走上了历史舞台。

唐玄宗李隆基在年轻时代。被朝野视为能够再造贞观的继承者。他也没有辜负朝野的厚望。

登基之后的李隆基倚天把剑。励精图治。创立了辉煌的“开元盛世”。创造了超越“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广泛的李隆基开始逐渐把精力放在他更感兴趣的娱乐事业上了。

弹琴唱戏。写诗谱曲逐渐占据了李隆基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

他逐渐不愿意再去处理庞大帝国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工作。因此聪慧过人的李隆基开始考虑采取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来治理这个庞大帝国了。

首先是在军事上采取了节度使制度。

节度使制度初见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最早的节度使是我们很熟悉的薛丁山的原型。薛仁贵之子。时任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

但是并没有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军事制度。

唐玄宗晚年就逐渐将这种制度推广并加以完善。使节度使能够统一处理军政事物。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减轻了自己的工作压力。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

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

《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这种军事管理制度。使节度使具备了割据造反的最基本条件了!

军事问题解决了。下一步就是政治问题了。

既然自己不想在政事上多花心思了。那就必须有人替自己处理这些事情。

首选自然就是宰相了。这个人选选择的好。自己就省心了。

这个人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是唐朝宗室之后。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李林甫当政期间。虽然多次挑起政争。陷害异己。但是他才华过人。能够妥善处理朝廷政务。压制边将不敢轻举妄动。

在李林甫死后。继任的杨国忠有其奸诈却无其才能。只凭借杨玉环的裙带上位却没有与之相配的才华。对边将的压制开始失控了!

宁外一个导火索则是继承人问题。这个黑锅一直都是武惠妃在背。

按照历史记载是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陷害原来的太子李瑛。致使三王被害。

其实根本原因是李隆基那时候身体倍棒而儿子大了。幕后的真正推手就是李隆基自己。

要不说太子这个职位难做呢。

李隆基也就四十来岁。按现在的说法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时代。妥妥的高富帅大叔。魅力无限。

而太子李瑛成人了!当年那个软萌的小孩子。长大成人了!

权力面前无亲情。何况李唐皇室还有那种草原民族强者为尊的传统。皇位传承一直不顺当。

李隆基就开始容不得李瑛了!武惠妃就是个出头背锅的傻女人。

最终。她的儿子也没成为太子。后来连儿媳妇也让李隆基霸占了!

新太子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

他很幸运。成为了新的太子。

他很不幸。成为了李隆基下一个针对的对象。从此过上了战战兢兢。寝食难安的日子。

就连他的好友。李隆基的义子兼弟子。四镇节度使王忠嗣也受到了连累。

曾深受宠信。显赫一时的边关重将。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王忠嗣不死。吓死安史也不敢起兵造反啊!

继承人问题。也成为了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作为问答。我尽量用浅显通俗的语言来叙说。具体到文献。则尽量不去引用。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由极盛转为极衰的转折。其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以上各点仅仅是冰山一角。

其他的如府兵制崩溃。均田制败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等等都是主流看法。别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班门弄斧。

如果展开论述。写一本书都有富裕。牵扯的人物之多。事件之广。史料之繁。绝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

总之。我认为。安史之乱的肇因在唐代建国开始就已经积累。所等待的只不过是一个爆发的时机。

也许会由于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延后。却绝对是无可避免。只是时间的早与晚的区别而已。

其他观点:

“开元之治”是唐朝繁盛的标志。也被不少人认为是中国最辉煌的“盛极”时期。但在中国古代。社会高速发展则意味着人口的暴增。而人口增加意味着人地矛盾开始凸显。

唐代施行的均田制。随着人口的增加均田制流产。无处可去的流民们大量投身军旅以求谋生之路。这直接导致了职业募兵制的产生。

在府兵制时期。唐朝的法律是把征收的粮食统一放到仓库。需要时由国家统一分配。但随着府兵制度的崩解。唐军主力换成了“募人”。其粮食的来源主要为军屯和调配的正租。

到了唐玄宗时全国的镇兵已经达到了40万。而战马达到了8万。仅仅是战马。每年就需要消耗898.91万石。过于巨大的消耗再加上漕运是不是阻断。让长安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权力下放到地方。借以节省开支。安禄山这样的藩镇将领因此摆脱了中央对地方军队最大的一道钳制。

当然。仅仅解决粮食的问题自然是不够的。“钱粮”是放一起的。士兵除了吃喝外自然也需要工资。立功者也需要赏赐。这就涉及到了安禄山和其他藩镇决然不同的一点。此时的唐朝对藩镇依旧是有极大地控制力的。体现在财政上就是藩镇所需要的开支全部是中央审核批准的。

偏偏安禄山非常得宠。他要什么。皇帝就给什么;又因此得以身兼河北采访使等掌握地方重要权力的职务。集中了行政和军事的权力于一身。在两套系统之内都有足够的权力。当其成功将行政、军事、监察权融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国中国”就形成了。

不过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再强也不能和中央比消耗。安禄山的不对仅仅只依靠破产的农民式不够的。当他们在战场上被消耗掉之后。后继乏力的他只有死路一条。一个充足而善战的兵源就非常重要了。这就牵扯到了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从两唐书来看。唐朝从武德年间开始。就把河北作为安置归降胡人的重要地点。河北遂成为北方各民族汇聚融合之地。从武德年到玄宗天宝时。“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藩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

这么多的胡人。自然要有用武之地才是。

于是玄宗听信李林甫“不如用藩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养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国也”。

募用外族人的胡人为兵。对于唐朝上下而言。与本土的汉人相比有着太多的优势。对于皇帝来说。一个汉人的士兵作为农家子长达。需要将其训练成一个弓马娴熟的战事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意味着大量的粮食消耗。这无疑是对国家财政很大的负担。唐玄宗希望能有一只经得起消耗。战斗力强成本又低的部队。这么算下来胡人无疑要比汉人划算得多。自幼习练弓马。数量也算充足。

对于李林甫来说。胡人最好是汉话都说不太好的胡人。没有汉人这么多道道。他们除了自身的勇武什么都没有。离开了唐帝国的供给。什么都不是。当兵是这样的胡人最好的出路。他妈妈积极性比汉人高不说。对于汉人特色的政治也不了解。不像汉人世家门阀。在朝廷没有什么根基。全靠政策当兵。

客观来说。这样的政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事实上全世界一直到近代都在用类似的治国策略。奥斯曼帝国专门从基督徒家庭中选拔南海。在布鲁萨皈依后。训练成苏丹的个人奴隶兵。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切尼耶里禁卫军。无独有偶基督徒们也广泛使用穆斯林作战。包括和穆斯林有着深仇大恨的十字军。一样有着大量皈依了伊斯兰的突厥骑射手。

在安史之乱之前。这个政策确实起到了不少作用。契丹人李光弼为朔方节度副使。突厥人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高句丽人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都证明了胡人也忠诚可靠。乃至于李林甫时期的安禄山也是温顺的绵羊。在李林甫的手下战战兢兢丝毫不敢僭越。

但老话说得好。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当李林甫死后。这个方法就因为失去“引路人”而失效不说。更是给唐朝一个重磅炸弹。他们成为了安禄山的重要兵源。

唐朝制度上的缺陷使得安禄山能够“三权归一”。而对流民和土地兼并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导致军队效忠对象转变为个人将领。而民族政策又为安禄山提供了强大的兵源。因此造成了安史之乱。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长空夕醉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4:17

    胡人,唐朝,节度使,帝国,安史之乱,汉人,安禄山,太子,都是,玄宗

  • 入了迷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4:17

    没想到大家都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是必然结果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2:34:17

    唐朝这棵大棵蛀虫太多!病入膏肓!安史之乱才得以爆发!历史以成云烟!避免历史重演!就应该打预防针!清政廉政!牢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