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爱情小说有着怎样的悲剧艺术?
原创

沈从文的爱情小说有着怎样的悲剧艺术?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我是七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沈从文的爱情小说那种浑然天成的悲剧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这种独特悲剧的结构又是什么?悲剧氛围又是怎样创设而成?我今天就从这几个方面对沈从文的小说的悲剧艺术略作探讨。

一、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构成的冲突

我们知道。越是出色的作家。他的艺术世界就越是独特。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一个这样的世界都是按照自己与众不同的尺寸建造起来的。而作为他小说的悲剧冲突实际上是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构成的冲突。

作为童养媳的萧萧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而丈夫却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她在“大膀子”花狗的引诱下失身怀孕。事发之后便面临被沉潭的噩运。沉潭不成便等候发卖。而因生下个男孩侥幸获得继续在家生活下去的权利(《萧萧》)。

沈从文在构成其悲剧的许多作品中。使用大量的笔墨。集中地描绘了爱与美的冲突。无论是个体生命内部还是个体生命之间美的相互碰撞、纠结直至毁灭。都体现出了美的情愫、美的意蕴、美的追求。并在美的悲剧中张扬健康、自然、优美的人情人性。谱写出了一曲曲美的挽歌。

基于作者爱与美的创作观。走进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经过严格过滤、提纯出来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类型的真善美。沈从文笔下的爱情就像一个还没来得及成形便被粉碎了的模糊而绮丽的梦。倏忽之间就轻轻地绷断了。美的悲剧与悲剧的美的只有淡淡的惘然与哀愁。这种惘然与哀愁便构成了美与美之间的不协调。

然而。这种美的不协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中所描述出来的不协调。同时也隐隐地透露出沈从文自身的矛盾心境。如果说。这种不协调只不过是他小说美的一种特意的构造。还不足完全说明他的创作中所包含的矛盾的话;那么。他对湘西人民生活情景的描述则把这种矛盾全都体现了出来。

但他的这种矛盾性。对他小说艺术的悲剧美并没有造成损害。个体生命与群体社会的冲突即群体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反而更清晰地表现了出来。

二、层层循环的悲剧结构

那种层层循环的、连环套式的悲剧结构就是沈从文小说的悲剧性的独特生命力之所在。而且。这里同样表现出了他一贯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同时又是他自己内心矛盾的反映。他自称信仰理性。可是往往还是“好像一个对生命有计划有理性有信心的我。被另一个宿命不可知论战败了。”这种宿命作为一种下意识的历史积淀辐射到他的作品中。便形成了连环套式的悲剧结构。使悲剧永无止境地往复循环下去。

这种连环套式的悲剧循环结构。直接把人引入了一个神秘的命运境遇。这种境遇并不是轰轰烈烈的生死场面。反倒是静静地等待着命运的审判。在这种循环的结构里。一切都在冥冥之中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牵引着。使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悲欢之后又回到自己从前所在的位置。开始新的憧憬与期待。

三、淡化情感、哀而不伤的悲剧氛围

梦也是沈从文常用来冲淡悲剧情感的一种手法。因为有了梦。现实生活的苦难显得微不足道了。却在悲苦麻木的生存状态里注入了些微的活力同希望。这些梦。无论是对过去生活的眷顾。还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都是作为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存在。给悲剧作品本身凭添了几分温情。少许亮色。

情感既已被淡化。悲剧也就变得哀而不伤。哀伤和忧郁的情绪是人类的天性。把这种天性在文学作品中再现出来。让瞬间的美化为永恒。则只有通过高超的作家之笔才能实现;在这一点上。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上堪称一流。

总结

因此。他所创作的悲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悲剧的定义。在悲剧创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两极之间的平衡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他不仅仅停留在批判乡土文化的落后面上。而是更深入地开掘出乡土文化中积淀下的优良品质。热情歌颂纯洁的人情和健全的人性。给我们建构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在悲剧的后面。不是要使人们感受到痛苦惋惜。而是要由此看到民族的坚忍和耐力。看到生存下去的希望。

正是他的柔和。正是他的宽容。使这位湘西之子的乡土小说消解了悲痛的力量。在美的悲剧中让人体验到超绝的美。并让这种悲剧的美转化为读者的灵魂和血脉。

其他观点:

沈从文的《边城》给我们描绘了湘西偏远山区一幅牧歌式的农村生活画卷。展现了自然、淳朴、充满人性的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特有的生活。小说倾力表现人性的美好:刻画了老船夫的质朴、善良、刚健、顽强;翠翠姑娘的天真、纯朴、自然、灵性;船总的豪爽、行财仗义、正直无私;天保、傩送两兄弟的强健、能干、豪放、豁达……湘西边城就像一个人问世外桃源。这里人们生活清平。没有邪恶、奸诈与物欲之争。这里人性尽善尽美。充分体现了沈从文创作这篇小说的宗旨:“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的确。沈从文通过《边城》人性美的描写表现出了他理想的人生形式。

首先。作品的悲剧因素是缘于作者理想的人生形式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理想的人生梦境的破灭。从文学创作的目的来看。文学是人们自觉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总是“伴随着某种十分复杂但又清晰鲜明的思想活动而产生的有节奏的感受。还包括全部生命感受、爱情、自爱、以及伴随着对死亡的认识而产生的感受。”

三十年代的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到处是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兵荒马乱。饥饿重重。惊恐万状。作者所在的济南、南京到处是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随时有着性命危险。作者辗转武汉。长沙。取道沉陵至家中。到这时作者希望能成为自己避难之地的湘西已经不再是偏安一隅的边地。而是通向大后方的战略要地。作者十分渴望理想的世外桃源生活。将理想寄托于幻想之中。将还带着原始纯朴气息的湘西茶峒边城设想成一方理想的世外乐土。希望生活在曾经温馨的“边城”世界里:人性尽善、尽美。没有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贫困富裕之分。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没有战争。没有物欲之争。人们互相亲善。互相扶持。然而现代文明的侵蚀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这里。完美的人性也必将遭受侵蚀。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土团总的碾房好象没有战胜古老的渡船。可它毕竟赫然立在了茶峒的河边。精神与物质的冲突已经展开。民族的最后一块桃源乐土其的堕落不可避免。社会的蜕变如暴风雨的来临。“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作者除了哀叹、留恋和无奈之外。又能怎样呢?

其次。从作者创作的情感角度看。缘于“对农人与兵士不可言说的温暖之情”和为“乡下人”主体精神的蒙昧的忧虑。

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这样写道:“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的有些方面是极其伟大……性情有些方而极其美丽


其他观点: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给人看。爱情悲剧就是爱而不得。得而不相守。相守却终不圆满!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9:27

    悲剧,湘西,从文,边城,人性,生命,作者,出了,小说,理想

  • 郎不知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9:27

    没想到大家都对沈从文的爱情小说有着怎样的悲剧艺术?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49:27

    我是七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沈从文的爱情小说那种浑然天成的悲剧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这种独特悲剧的结构又是什么?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