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原创

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史载: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生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当夜。太祖驾崩。宋皇后让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但在这时。王继恩忽然叫道“晋王来了!”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真相:

后人多认为宋太祖是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的。而宋太宗当晚又留宿于禁中。次日便在灵柩前即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宋太祖驾崩后。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后派人召太祖的四子秦王赵德芳人宫。但使者却径趋开封府召赵光义。赵光义大惊。犹豫不敢前行。经使者催促。才于雪下步行进宫。后晋王光义在灵前继位。

所以。真相就是弑兄篡位。

其他观点:

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千古悬疑案。当事人都成历史遗迹。现在所传均是猜测;但有一点太祖肯定是非正常死亡。当时正壮年雄才大略。如果活着宋朝可能就大一统天下。他虽然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尽展才干。但却忘了自己的弟弟光义。付于太大的权力。而导致不明不白地死去。悲乎!拙见。

其他观点:

导语:“烛影斧声”之说并非正史记载。因后人无法理解宋太祖为何传弟不传子。从而对古人的一份笔记断章取义。并选取其中一段加以发挥、想象、推测。从而以讹传讹。在此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这件事其实根本不存在。有关这件事的原始记载甚至连野史都算不上。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个详细的解答。

一、“烛影斧声”之说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过程。

1.最早的记载。

“烛影斧声”之说最早从何而来呢?这个说法出自北宋和尚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没错。就是一个和尚写的笔记而已。这个和尚根本不了解皇宫内幕。他的这个笔记既不是他亲身经历。也没有证据表明有人告诉过他。因此连传来证据都算不上。这个和尚和司马光是同时期的人。他虽然出家了。但并不十分安分。喜欢走上层路线。常跟一些官员打交道。

那么。这个和尚又是怎么描述这件事情的呢?他先讲了一段非常魔幻的神话故事:后周时期。有一个神仙一般的无定道士。其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他曾遇到赵匡胤。并准确预测到将来他会黄袍加身当皇帝。这个预言之后。此人消失了很长时间。直到赵匡胤临死的那一年。无定道士又再次出现在赵匡胤面前。赵匡胤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他说:今年的10月20日夜。如果是晴天。你就还能活12年。如果是阴天。那就要准备后事了。这话说完。他便又消失不见。

等到10月20日这天。天气晴好。赵匡胤非常高兴。想不到到了晚上。天气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想起道士说的话。知道自己命不久也。于是赶紧宣接班人。也就是晋王赵光义进宫。交代后事。一边交代后事。两人一边饮酒。

这就是 “烛影斧声”故事发生之前的一段描述。这段描述非常重要。它说明了:赵匡胤已经知道自己要死。并且这是天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之后他的死亡与赵光义有关。

根据文莹和尚的描述: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看到没有?一个北宋的和尚。为了神话皇室。将赵匡胤之死。赵光义继位。说成了是天意。神仙道士早就预见到了。并且他强调:赵匡胤在明知自己将死的情况下。宣继承人进宫。当面托付。目的是以此证明赵光义得位之正。

文莹和尚出于这么一个政治目的。编了上述神话故事。所谓太祖“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是为了说明赵匡胤交代他弟弟继承皇位后要好好干。而“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无非是为了表现太宗谦让。对承继大统表示“不可胜”。想不到和尚弄巧成拙。由于他虚构了赵光义在场的情节(赵光义是否在场。下文将进行分析)。导致后人断章取义加以发挥。说成赵匡胤死时。赵光义是唯一的在场人。嫌疑最大。

后人甚至抓住“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这句话做文章。说赵匡胤死了以后皮肤晶莹。就像洗了澡一样。符合中毒的症状。其实这个描述也是为了神话皇帝。根本当不了真。史书中讲赵匡胤出生时。红光满屋。体有异香。人称“香孩儿”。而他死了后浑身发出玉石一样的光芒,都是史书中常见的美化描述。不能成为谋杀的证据。

2.文莹的的记载被其他史书引用。

《续湘山野录》的记载。 在李焘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加以摘录。但李焘在书中明确说明这一传闻\"未必然\"。他如实摘录在书中。留给后人详考。

《续资治通鉴长篇》是一本史料价值极高的著作。其取材十分丰富。李焘编撰时唯恐遗漏。对于他所能收集到的一切材料。通通予以录入。其特点就是“宁失于繁。勿失于略”。除了引用宋代实录、国史外。还大量采用了经、史、子、集。乃至笔记小说、家乘志状等资料。是中国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但其带来的缺陷就是:其中有很多不实的记录。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续资治通鉴长编提要》评价此书:

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未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

这本书引用了文莹的记录。并对部分情节作了改动。书中是这么记载的:

初。有神降于盩厔縣民張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號黑殺將軍……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门開。晉王有仁心……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于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

这个记载又作了进一步神话:有神人降于张守真家。神人讲:天上为赵匡胤准备的宫阙已经建好了。可以归天了。晋王赵光义有仁心。应当继承皇位。赵匡胤听说后。于是宣他的弟弟进宫交代后事。从而更加神化了晋王赵光义继位的正当性。并说无定道士可能就是张守真。

这个说法。《续资治通鉴长编》无非就是引用了文莹的材料。又加以进一步发挥而已。不过到此时为止。尚没有人提出过赵光义有谋杀亲兄的嫌疑。但这个记录有一个重大缺陷。就是他再次确认了赵光义是当时赵匡胤死亡的唯一在场人。从而留给后人很大的想象空间。

后来。明朝人编的《宋史纪事本末》。其中部分内容再次引用了文莹和尚的说法 :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

至此。“烛影斧声”的故事终于成形。本来是一个神话笔记。由于相关史料的不断引用。神话变成了事实。“三人成虎”。“谋害论”的观点开始出现。赵光义作为唯一在场的人。杀人嫌疑坐实。后人对这些史料不加仔细甄别,把他当成了真实的历史,久而久之,“谋害说”竟然渐成主流。尤其到了现在。有些人在一些网文的基础上。不加研究。为吸引读者眼球进行再创作。其内容大多基于一些主观臆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烛影斧声”的故事。原始记载其实一点都不靠谱。那么有没有相对靠谱一点的记载呢?其实是有的。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讲。

后来之所以会有“谋害论”出现。是后人认为太祖的儿子已经成人了。皇位按道理应该由儿子继承。赵普拿出的所谓“金匮之盟”应该是事后伪造。这个推测看似有道理,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北宋建立初年的客观条件决定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只能是赵光义。这个问题必须要重点解释清楚。

1.赵光义是当时唯一合适的继承人。

五代从907年至960年,在短短的50多年里, 政权更迭频繁 。在北宋之前都是短命王朝。历史的教训摆在那里 。宋朝刚建国不久。能不能摆脱短命的周期律,使政权长治久安,这是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首要问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宋朝存在了200多年,但在当时,谁也不能预见未来。宋朝的江山能不能巩固,政权能不能稳定,赵匡胤心中其实并没有底。因此,赵匡胤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继承人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王朝的安全、如何使王朝能长期发展下去的问题。

而当时如果时局很稳定。作为守成之君,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皇位完全没问题。但是。赵匡胤驾崩的时候。国内外形势极不太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国内,南唐刚刚平定才一年。其他新平定的地区。如蜀地等处,也很不太平。国外,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局面并没有结束。吴越王钱俶政权、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政权、北汉政权等。都时刻威胁着宋朝的统治。此外,辽国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是宋朝的心腹大患。

这些地区,宋朝都是想去平定、收服的。也只有把这些地方收复了,才能更好的保证宋朝的自身安全,这是宋朝的既定国策。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赵匡胤之后,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继承人来掌控大局。如果继承人的能力不强。承担不了这个重任。政权就有危险。

由于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金匮之盟”的约定。据《宋史·魏王廷美传》记载:

初。昭宪太后不豫。命太祖传位太宗…… 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

这个说法不是孤证。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禹偁的《建隆遗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中都有记录。对于史书记载。如果只有一个记录。得不到印证,可以认为是孤证。可信度不高。如果多处记录都记了同一件事。一般史学家都是予以采信的。可是后来偏偏有人认为这是太宗事后篡改史书。 在此我要说明的是,赵光义篡改史书。没有证据证实。他更不可能篡改到元编的《宋史》。

赵匡胤死的时候。赵光义37岁。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赵德昭经过的磨练少。政治上不够成熟,按现在的话说还比较“嫩”(关于这一点。下文我要讲到)。赵匡胤对他尚处于一个逐步培养的阶段。而赵德芳更是刚刚步入政坛。因此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难以堪当大任、应付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局势。

960年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已经21岁。参加了兵变。经受过大风大浪的考验。而当时赵德昭才九岁。

所以,在当时。赵光义是唯一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合格继承人。

赵光义继位后。宋朝政权平稳过渡。除了与辽国作战不利。燕云十六州问题没有能解决外。其他问题都在他手上得到了解决。

2.赵光义处于事实上的储君地位。

后人之所以认为赵光义得位不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太祖暴亡,没有来得及立太子,因此才让赵光义趁机上位。其实,宋太祖早已明确了继承人,就是晋王赵光义。

由于五代十国乱世中的特殊政治环境,王朝更替频繁。大家都不立太子。那么。谁是合法的接班人呢?按照惯例:亲王兼任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

自唐天佑以来。中国多故。不遑立储贰。斯礼之废。将及百年。

唐末以后,国家太乱了,“城头变换大王旗”,皇帝都不立储君,将近一百年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代十国的这个游戏规则:

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封晋王、任开封府尹。这和赵光义完全一样。赵光义继位前也被封晋王。任开封府尹。加同平章事、兼中书令。宋军进占太原之后。赵光义被封为东都留守。别赐门戟。位列宰相之上。由于宋取之于后周。所以赵光义的这个身份。几乎等同于周世宗柴荣继位之前。其寓意再也明白不过。

后梁太祖朱温曾经想把皇位传给其养子朱友文。遂封其为博王、任开封府尹。

后唐李嗣源封其继承人李从荣为秦王、任河南尹。兼中书令 。

后晋高祖石敬瑭因子幼。遂传位给年长的侄子石重贵。石重贵继位前。被封郑王、任开封府尹。而石重贵登基后。又封石敬瑭的儿子石重睿为开封府尹。完成了一个轮回,这很像是另一个版本的金匮之盟 。

五代十国传弟不传子的现象也并不少见。如:吴越国主钱佐因儿子年幼。“以其弟倧袭位”。由他的弟弟钱弘倧继位。

又如:建隆元年。南平国主高保融去世。因其子高继冲年幼。其弟高保勖继位。高保勖去世后,复传位于高保融之子高继冲。 这是金匮之盟的另一个翻版 。其做法与“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如出一辙。

再看赵德昭。赵匡胤对他这个儿子是怎么培养的呢?赵匡胤生前一直没有给他封王。授其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处于培养锻炼的阶段。完全看不到有立他为接班人的意志表示。 而赵德芳更加年轻。赵匡胤授其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属于刚踏入政坛,与皇位继承更沾不到边。

如果把以上这些事实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宋太祖传位给他的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一点也不奇怪,恰恰是其深谋远虑的体现。赵光义作为合法的接班人。并非不明确。而是早已明确。

根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多次在人前表示将来他的弟弟会继承皇位:

帝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

“谋害论”者认为,这句话是后人加的。为了美化赵光义。而《宋史》是元朝丞相脱脱等人编撰。根本没有必要去美化赵光义。“谋害论”者对凡与赵光义有利的记载。一律斥之为美化或是赵光义篡改史书。偏偏对野史笔记的内容加以采信,真令人无语。

三、赵光义其实并不在现场。

1.靠谱的记载。

上文谈到,“烛影斧声”的原始记载并不靠谱。那么,我们来看看,作为官修正史。《宋史·太祖本纪》又是如何记载的:

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客观表述了赵匡胤50岁驾崩。没有写赵光义在场。在古代。一个封建帝王50岁去世。活得也不算短。再也正常不过。赵光义自己也就活了58岁。由于宋史是元朝人编撰。估计不应故意隐瞒什么东西。由此可见。元朝史官并未认为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不过。由于宋史是后人编撰。在此不将之作为第一手资料。

司马光作为官方史学家,主持编撰了《资治通鉴》。其内容只记录到后周。没有涉及到宋朝的历史。但他在《涑水纪闻》中对宋太祖之事有详细的描述: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应为王继恩)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应为程德玄)。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在此,我引用了这么一大段。这是因为我认为:这段记录应该是我们现在最能采信的一份史料了。司马光是官方史学家。其距离宋太祖年代相隔只有几十年。 如果说对宋太祖之死谁最有发言权,根据现有的史料,无疑,司马光的发言权最可靠。他的这段记录。比文莹和尚的那个神话故事要靠谱一万倍。而且也更符合常理。

司马光讲:赵匡胤深夜晏驾。宋皇后急令招赵德芳进宫。我们至今无法解释宋皇后的这个行为,因为她并不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她如果一定要招宋太祖的儿子入宫。也应该是召年长的赵德昭。怎么也不会轮到赵德芳。我只能解释为:宋皇后情急之下乱了方寸。也可能赵德芳住得靠近。就先让太监赶快去他召来。或者,也许她觉得赵德芳年龄小好控制。立他为皇帝将来自己可以也搞一回临朝称制。总之她这个行为非常奇怪。

可是派出去的太监王继恩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赵光义是早已确定的继承人。必须要让赵光义来主持大局。因此他就直接去招晋王赵光义。

请注意:根据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死时。赵光义并不在场。我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而和尚所说的“太宗留宿禁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历史上又有几个皇帝会把亲弟弟留在宫中过夜的?

2.赵光义的反应。

赵光义听到这个消息是什么反应呢?他是大惊失色。并没有立即入宫。而是表示这个事太重大,要回去与家人商议。赵光义为什么如此慎重?这是因为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这会不会是个阴谋呢?因此他是很犹豫的。历史上那么多皇位争夺的血腥教训。自己作为继承人,如果此时贸然前往,进一步可能意味着权力的巅峰,但也有可能就会落入别人预设的圈套。

在情况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要让赵光义立即做出抉择。确实有点困难。因此他和家人商量了很长时间,反复权衡,又在王继恩的反复催促下,才决定入宫。等到临到宫门口。王继恩又说要先去通报一下。旁边的医官说。直接进去理所当然。要通报什么?这才进入了寝宫。

请注意:赵光义此时入宫,并没有带一兵一卒。设想如果他欲阴谋篡位。或是内心有鬼,单身进宫是无法想象的。如果他真有什么重大阴谋。甚至是他谋杀的亲兄,绝不可能如此完全没有自我保护意识。

从宋皇后看到赵光义说的话。也能看出来赵光义的继承人地位。宋皇后一看到他立马就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如果赵光义的继承人身份有疑问。皇后无论如何.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1.当时有没有人质疑?

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在当时,所有的皇室成员。文武大臣。没有人对太祖的死因提出过质疑。而宋朝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赵光义做不到一手遮天。如果他真是谋杀。根本无法堵住所有人的嘴。

当时也没有人对他的继位合法性提出过质疑。几乎所有的质疑都是到了明朝以后才有人提出,但当时没有。

我们知道:当时的人,应当是最了解事实真相的人。

2.登基后有没有按照“金匮之盟”约定?

赵光义登基为帝后。封他的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齐王。赵廷美也就是“金匮之盟”确定的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这个安排,符合五代十国储君为亲王兼首都行政长官的政治规则。

又封赵德昭,也就是法定的第二顺序继承人,为节度使、武功郡王。赵德昭是在赵光义手上才封的王。皇位的第三顺序继承人赵德芳也被封为节度使。赵匡胤和赵廷美的子女均称为皇子皇女。

照此看来,这一些安排,还是按照“金匮之盟”的事先约定来的。

3.皇位继承人为什么先后死去?

“谋害论”者认为:三个皇位继承人后来都死得很蹊跷。可以推定是赵光义蓄意谋害。

按照“金匮之盟”。太宗之弟赵廷美是其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因赵廷美企图早日篡夺皇位。阴谋泄露后被罢免了开封府尹。之后又迁居房州。到了38岁就死了。

赵德芳。评书演义中的八贤王的原型。太平兴国六年。有一天夜里“寝疾薨”。睡觉睡死了。时年23岁。

下面重点讲讲赵德昭。因为他是太祖的嫡子。后人都认为皇位应该是他继承。认为他的死疑点最多。

979年。德昭随太宗攻幽州。夜遭敌军袭击。太宗却不知去向。一些将领遂欲拥立德昭为帝主持大局。但因太宗又出现而未成功。战争结束后。太宗没有按惯例论功行赏。赵德昭就为将领们向太宗讨要赏赐。太宗怒道:“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赏赐他们!”这个话说得非常重。赵德昭受了刺激。回家自尽了。年28岁。

乱军中。众将领要拥立德昭为帝。相当于又一次黄袍加身。关键是皇帝根本轮不到他当。就算太宗死了。按照继承顺序还有赵廷美。这个时候赵德昭应该怎样?除非他想铤而走险。趁机上位。否则就应当坚决推辞。自己先出面暂时主持工作。但必须声明:当皇帝却万万不可。谁敢再说这种话。灭族!

这种事按照古代政治的游戏规则。如果不成功是要掉脑袋的。但是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儿子。太宗事后不好追究他。当然。奖赏就谈不上了。

既然第一步走错。事情发生后应该如何?应该赶紧请罪。把责任揽过来。求得太宗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再去为底下人讨赏。显然非常不适宜。因此。赵德昭如此处理问题。可见政治上极不成熟。

那么他为什么自尽。可能真正的内幕永远不能完全揭开。在我看来。还是由于他不会驾驭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在处理关键问题上一错再错。估计宋太宗也严厉斥责了他。最后走上了绝路。

他之所以选择自杀。我估计可能与宋朝皇室成员有精神病遗传基因有关。宋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六子赵元偓都有精神病。乃至宋仁宗、宋英宗、宋光宗、宋宁宗等多名皇室成员。都曾经发过精神病。他们家族的这个精神病是间歇性的。受到强烈刺激就可能发作。时好时坏。

赵光义事后训斥他有可能。但在当时。派人去暗杀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可能公开处死他。假设太宗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赵德昭无大罪的情况下把他杀死。恐怕会淹没在大臣们的唾沫星子里。况且当时赵廷美还任开封府尹。下黑手也应该先找赵廷美。

按照谁得利谁嫌疑最大的推测。这三个人如果都不在了。那么赵光义就可以让他的儿子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了。因此。有人认为赵光义有最大的杀人嫌疑。

在下结论之前先看看赵光义自己的子女。赵元亿早夭。赵元偁、赵元份、赵元杰。都是三十出头去世。赵元僖上早朝时忽觉身体不适。回家就死了。年二十七岁。太宗追赠其为皇太子。活得都不长。却从没有人怀疑他的这几个儿子是死于他杀。那么为什么太祖的儿子死得早就是他杀呢?只能说赵匡胤家族就是这么个基因。加上古代医疗条件不好。二三十岁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有任何一本史料能够证实是赵光义谋害。

古代政治斗争要想搞一个人。一般是先让人上书弹劾。然后定一个谋反、巫蛊之类莫须有的罪名。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定罪处死。谁也没话说。要让一个皇帝去搞暗杀。杀了三个皇位继承人。还不被怀疑。总之我在史书中没看到过有此先例。而且这种事风险很大。一旦泄露。对皇帝的名誉损害就太大了。

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说赵光义有杀兄嫌疑。没有直接证据。也没有间接证据。无论是正史、野史。凡认定赵光义弑兄篡位的学者。分析到这件事情都是建立在判断、怀疑的基础上。至今为止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提供出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来。我们现在定一个人的罪。还要疑罪从无。所以我认为。把文莹和尚的笔记作为证据。指控赵光义有罪是不公平的。

说赵光义杀人。只有宋末元初人徐大焯编撰的《烬馀录》。这本书讲:赵光义调戏太祖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发现后杀人。似乎赵光义没见过女人似的。这个故事的灵感。我认为可能来源于杨广和隋文帝的故事。

而北宋的《闻见近录》、《铁围山丛谈》又说是赵光义用箭射死了花蕊夫人。说是赵光义趁赵匡胤和花蕊夫人不备。突然袭击一箭就把她干掉了。理由是因为她红颜祸水误国等等。

这些就完全属于传奇、演义性质了。情节非常荒诞离奇。完全没有任何史料价值。我之前曾专门论述过赵光义和花蕊夫人之事的荒诞性。大家可以关注阅读。

主要参考资料:《宋史》、《续湘山野录》、《续资治通鉴长篇》、《涑水纪闻》等。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且听风雨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9

    太祖,赵匡胤,太宗,皇位,继承人,宋史,烛影,宋朝,府尹,都是

  • 情多浓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9

    没想到大家都对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3:59:19

    史载: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生病。招晋王赵光义议事。左右不得闻。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