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地方志》有哪些意义,古代修和现代修的意义有哪些异同点?
原创

修《地方志》有哪些意义,古代修和现代修的意义有哪些异同点?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我国传承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载体。

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历史传统。有人认为。地方志源起汉代;沿及宋代。修志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顶盛。各朝代的省、府、州、县。均留有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倡修志。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同年的八月。周恩来总理曾指示:我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大国。各县都有县志。县志中就保存了不少关于经济建设的有关资料。……要做到古为今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兴起修志热潮。形成盛世修志的局面。一大批志书相继编纂出版。

地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它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一个地方自然环境、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被形象地比喻为“百科全书\"。编修地方志。不论今古。我觉得它的意义就体现在它的功能上。即为六个字:资政、教化、存史。

其他观点:

一、修地方志有那些意义?

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它全面系统详细地记载了。本区域的自然地理、沿革风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植物特产、人物名胜、及社会历史与现今状况。是一部资料性的文献。

一部完善成功的地方志。是一个地区综合性的资料书。它要求对该地区的社会状况等作全面的如实记载。总之可以说地方志有史学之性。但不是国史、正史。也不属史学范畴。但要比史更全面更系统;由于它的记载面十分广博。故推而论之。,亦可称地方的百科全书。

二、古代修和现代修有那些异同点?

地方志的编纂。启始于两汉。盛行于唐宋。到了明清更显得登峰造极。”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所述。清代方志现存6500多种。占整个地方志著录7400多种。足见清代是地方志的全盛时期。

自东汉至两宋。图经是方志文献存在的主要形式。图经是一种以图为主。辅以文字说明的志书体裁。一般是一图一经的体例。经为图设。图志与其类似。可视为同类。 图经图经。顾名思义图先于经。经是为图作出的注解。因此可以看出。自东汉至两宋时期。图是地方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那时的方志甚至是可以看做一本地图集。如著名的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是 “凡四十七镇。成四十卷。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 。

两宋以后是向方志体例的转变时期 。方志在体例逐渐显示出上风的地位。文字愈来愈多。而地图则在减少 。随着方志体例的逐渐形成。地图由主题渐而演变成附庸。图则成了文字的解说。甚至在有些方之中都没有了地图的位置。

而到了元明时期。方志则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逐渐复兴的过程。同时其中地图的数量有了进一步的减少。

清代则是方志修纂的兴盛时期。这一时期修纂数量是以前各朝代都无法相比的。而地图的数量则在宋元明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而在清代以前。地图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以山水画形式存在的疆域图、地形图和示意形式的城池图等。在科学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可以说只是以示意图的形式存在着。一直到了清代。地图才有了一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可以“利用”的地图。

现代地方志异同点用以下几点来说明

一、地域性。地方志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的空间范围。以特定的地情为记述对象。并以地方名称或冠以地方名称命名志书。体现了它鲜明的地域特征。无论是省志、市志、县志。还是乡、镇志。都是按照其特定的单位区划来进行记述的。就是连专门记载山水、寺庙、祠墓、书院等专志。也都有明确的地域区划。因此。地方志所记载的内容。必须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否则也就不能称之为地方志了。

二、广博性( 也可称为广泛性、全面性、百科性)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宋朝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地方志对本地区的山川形势、建制沿革、农田水利、物产田赋、灾异情况、军备疆土、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和名胜古迹等均有记载。可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关系变迁。几乎无所不包。无不尽载。被人誉为“地方之百科全书”。志书内容涉及范围广。门类设置多。综合性强。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一特点越来越突出。

三、资料性、地方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述而不作”、“叙而不论”的规定和传统。即对收集的资料大多如实存录。不发议论不作修饰。以存献为要。供后人查阅参考。因此。志书又被人称为“记注之书”、“资料全书”。可以说。资料是编修志书的基础、条件和依据。没有资料。编纂志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成书。正是资料在编修志书中起到的这一决定性的作用。才使得志书具有较强的资料性特征。

四、规范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古至今。地方志的编修都是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任何一部志书的编纂从开始到成书。不仅在记述内容上有特定的要求。而且对篇目、结构、体裁、章法、语言文字以及审稿、验收、出版等方面也都有一定之规。可以说。没有规范。志书的编修就无所遵循。也很难编修下去。志书体例等规范要求。是地方志有别于其它著述的整体表现形式。

五、权威性。地方志多以官修为主。是由地方领导主持编修的。所以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这不仅体现在机构、人员、经费等修志条件方面得到保障。而且在修志资料的搜集等方面也享有一定的“特权”。能从内部获得大量有用的官方文献资料。加之。志书成稿后又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多次审查层层把关。最后得以批准出书。这就保证了志书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也就构成了地方志的权威性。

最后展示我编写的【景家堡村志】目录

《景家堡村志》

序言

凡例

大事记

第一篇 建置区划

第一章 村庄由来

第二章 村名由来

第三章 建制沿革

第二篇 地理与资源

第一章 自然环境及地质地貌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质地貌土壤

第三节 气候

第二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第二节 水资源

第三节 生物资源

第四节 动物资源

第五节 植物资源

第六节 地热资源

第七节 砂石资源

第八节 生活能源

第九节 可利用资源

第三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候灾害

第二节 生物灾害

第三节 地质灾害

第三篇 人 口

第一章 人口增幅

第一节 人口普查

第二节 流动人口

第二章 人口结构

第一节 民族结构

第二节 劳动力结构

第三节 产业结构与人口变化

第四节 残疾人口

第三章 婚姻 家庭

第一节 婚姻

第二节 家庭

第四篇 村庄建设

第一章 发展沿革

第二章 道路建设

第一节 早期道路

第二节 现在道路

第三节 排水

第三章 公益事业

第一节 发展沿革

第二节 人畜饮水

第三节 供电(生产生活用电)

第四节 其它生活能源

第四章 村容卫生管理

第一节 环境卫生

第二节 饮水卫生

第三节 环卫设施

第四节 管理机制

第六篇 农 业

第一章 生产关系的改变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节 农民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第四节 人民公社

第二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完善土地承包

第二节 农村税费改革

第三节 国家支农惠农政策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

第一节 平整土地

第二节 水利建设

第四章 传统农具 农机具

第一节 传统农具

第二节 农机具

第三节 农产品加工

第五章农作物

第一节 粮棉油 蔬菜

第二节 病虫害防治

第六章 瓜 果 林

第一节 西瓜 甜瓜

第二节 柿子树 果树

第三节 植树绿化

第七章 畜牧业

第一节 大牲畜

第二节 养猪

第三节 养羊

第四节 养鸡鸭

第五节 养猫狗

第六篇 工商企业

第一章 发展沿革

第二章 行业结构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建筑业

第三节 商业

第四节 木犲加工业

第五节 农副产品加工

第二章 企业选录

第七篇 党支部 村委会 监委会

第一章 中共景家堡村支部委员会

第一节 党员队伍建设

第二节 重要时期党建工作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

第一节保甲制到村民委员会的演变

第二节 互助组时期

第三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

第五节 农业学大寨时期

第六节 改革开放时期

第七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

第三章 村务监督委员会

第八篇 妇女工作

第一章 组织沿革

第二章 妇女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 政治地位的变化

第二节 经济地位的变化

第三节 婚姻家庭地位的变化

第四节 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节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第三章 妇女参与经济建设活动

第九篇 计划生育

第一章 不断完善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章 生育工作

第三章 人口与计划生育

第十篇 群众团体

第一章 共产主义青年团

第一节 组织建设

第二节 思想建设

第三节 投身农业生产及经济建设

第二章 民兵

第一节 民兵组织

第二节 参与农业生产及经济建设

第三节 军事训练

第四节 武器装备

第三章 农协与贫协

第一节 农民协会

第二节 贫下中农协会

第十一篇 宗教文化 民间艺术

第一章 庙 会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社火

第二节 王家戏班

第三节 惠芳曲剧戏班

第十二篇 文教卫生

第一章 文化教育

第一节 私塾教育

第二节 景家堡小学

第三节 课外辅导

第四节 文化素质

第二章 医疗卫生

第一节 景家堡医疗站

第二节 卫生防疫

第三节 合作医疗

第四节 兽医

第五节 健康水平

第十三篇 村民生活

第一章 生活装扮

第一节 服饰

第二节 首饰

第三节 发型

第四节 衣着手

第二章 饮食

第三章 住房

第四章 日用品

第五章 交通

第六章 收入

第十四篇 民俗文化

第一章 男婚嫁女

第一节 男婚

第二节 嫁女

第二章 丧葬习俗

第三章 祭祀

第一节 祭祖

第二节 对鬼神的祭祀

第三节 二月二祭药王

第四节 谷雨祭张天师

第五节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第六节 祈雨

第五章 节日习俗

第一节 春节

第二节 元宵节

第三节 二月二

第四节 清明节

第五节 端午节

第六节 六月六

第七节 中秋节

第八节 重阳节

第九节 寒衣节

第十节 冬至

第六章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习俗

第一节 立春

第三节 雨水

第三节 惊蛰

第四节 春分

第五节 清明

第六节 谷雨

第七节 立夏

第八节 小满

第九节 忙种

第十节 夏至

第十一节 小暑

第十二节 大暑

第十三节 立秋

第十四节 处暑

第十五节 白露

第十六节 秋分

第十七节 寒露

第十八节 霜降

第十九节 立冬

第二十节 小雪

第二十一节 大雪

第二十二节 冬至

第二十三节 小寒

第二十四节 大寒

第十五篇 传统美食

第一章 农家美食

第一节 臊子面

第二节 槐花苜蓿榆钱麦饭

第三节 搅团

第四节 榆树皮麦面饸饹

第六节 老鸹撒

第七节 南瓜盖被

第八节 包谷糁

第九节 玉米面发糕

第十节 马齿菜 韭菜蒸卷

第二章 腌菜

第一节 酸菜

第二节 咸菜

第十五篇 广电通讯

第一章 广播(有线广播、村办广播、广播宣传应用)

第二章 电视(无线有线数字电视)

第三章 通讯 电话 手机 电子商务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电话

第三节 手机

第四节 电子商务

第十六篇 方言 谚语

第一章 方言

第一节 亲戚称谓

第二节 食物方言

第三节 生活用品

第四节 衣物

第五节 农作物 植物

第六节 动物 生物

第七节 自然

第八节 时间

第九节 日常用语

第十节 心理

第二章 谚语

第一节 气象

第二节 季节 农时

第三节 积肥 施肥

第四节 耕作 播种

第五节 收割

第六节 人情世故

第七节 健康

第十七篇 人物

第一章 入志人物标准

第二章 人物简介

第三章 英烈

第十八篇 印象故事

第一章 打豹子事件

第二章 跛子当队长 瞎子打胡基

第一节 跛子队长

第二节 打胡基

第三章 知青的故事

第四章 生产队的仓库

第五章 生产队的铃声

编后语

其他观点:

修“地方志”是记录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对后世的人们研究和考察这个地区概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经济。建设和军事都有很大的帮助。过去所修的地方志是现在所修地方志的模本。现在所修的地方志都是以原来的地方志为基础。加以扩大内容。叙述详细具体。资料数据丰富。修“地方志”也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少女恶习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6:24

    第二节,地方志,第三节,第二章,志书,第四节,第三章,第五节,时期,沿革

  • 笑红眼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6:24

    没想到大家都对修《地方志》有哪些意义,古代修和现代修的意义有哪些异同点?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04:36:24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我国传承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载体。编修地方志。在我国有历史传统。有人认为。地方志源起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