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谢邀:
王守仁的四句教。是郦波老师讲的。老师的话抄一下儿:
人生观。有善有恶意之动。
世界观。无善无恶心之休。
价值观。知善知恶是良知。
方法论。为善去恶是格物。
主张。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
尊重自我。尊严生命。尊重人性。
阳明曰: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祟邪说。是谓乱经。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词。竞诡辨。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知所以为尊经也乎?
谢邀!
其他观点:
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也称为\"心学四训\"。其中包含着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是阳明心学的一个高度概括。姑且谈谈浅见。
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第二句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我们与外物相接触。心一动。善恶立马呈现。自己的动机、驱动力就马上显现出来。善与恶也在意识当中出现。但这时。还没呈现出心学的力量来。只是在表述善恶事实。
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谢谢邀请!
祝您愉快!
其他观点:
无善无恶心之体(开悟成佛、成圣)
有善有恶意之动(觉知、觉照)
知善知恶是良知(修行的过程及正见)
为善去恶是格物(修行的方法及目的)
王阳明这四要句高度概括了成为一个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以及修行中所要注重的方法及目的。很好地反映出了其本人对心、理一体及知行合一的阐述。令后人赞叹不已。对领悟阳明心学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一语中的。真是大道至简。言简意赅!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刚开始创业你们会选什么行业?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 有没有对视力好的水果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4000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良知,善恶,自己的,过程,目的,四句,明心,恶意,为善,正心
没想到大家都对王阳明的“心学四决”到底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谢邀:王守仁的四句教。是郦波老师讲的。老师的话抄一下儿:人生观。有善有恶意之动。世界观。无善无恶心之休。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