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的故乡是哪里?讲述了怎样一个神话传说?
原创

精卫填海的故乡是哪里?讲述了怎样一个神话传说?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精卫填海的故事

基础传说

《山海经·北山经》传说: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民间版本

传说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从小聪明懂事。所以深受大家喜爱。有一天。女娃在海上游玩时。乘坐的小船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也被旋涡吸入了深渊。

几天过后。女娃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花脑袋。白嘴壳。红爪子。它在海面上翱翔时。会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所以人们就亲切地叫它“精卫”。精卫栖身于布满拓木林的发鸠山上。它非常痛恨海魔夺去了自己的生命。于是决定用石头和树枝将大海填平。海魔不理解精卫为什么这么恨它。只好任由它干。

就这样。精卫日复一日、成年累月地工作。她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来比喻那些做事意志坚定的人。

“精卫填海”神话源远流长。对其内涵的解读众说纷纭。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通过神话文本的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多元的视角。“精卫填海”神话是远古人类留下的史事记录。由于距今太远。对其解说见仁见智。古今中外的名人对于精卫填海这个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评论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自己有兴趣的话可以深入研究和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提供一些精卫填海神话蕴涵和历史原型供大家参考

神话蕴涵

精卫填海神话中表现出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对生存的恐慌。以及在这之上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这些原型主题表现的都是先民缘于最基本的生存而产生的文化意识。这里的生存仅仅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珍惜。缘于这种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后世这种危机意识逐渐推延到更深更广的程度。

危机原型

女娃溺水而死。女娃是炎帝的女儿。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这一过程表现的是先民的生活状态。吴天明先生认为神话源于求生。神话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产生就是神话产生的源头。由于人类在生理上天然存在许多缺陷。人们不能够依靠自己的体力来保证生存。在未知的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缘于这种原始的缺陷。人类需要不断通过发展很多后天的能力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女娃无法抵挡大海给自己带来的灾祸。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民通过对女娃溺水这个事件的描述。表达了先民对于生存的忧虑。这一原型即为危机原型。

图腾崇拜原型

女娃冤死。精魂不散。化而为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学家泰勒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他认为。在宗教产生之前。尚处在蛮荒状态的原始人从对影子、回声、呼吸、睡眠、水中影像等现象。尤其是对梦魔现象的感受。以为人自身有两个实体:一为躯体。一为灵体。一者可即可离。在躯体腐烂以后。灵体仍然停留在空间与由生命者共居于人世。将这一观念移至自然界。原始人笃信自然界万物无一不附有灵体。其有灵性。如树木山石、风雨雷电、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在其可视的有形体背后深藏着无所不在的神灵。泰勒认为。这万物有灵论乃是见诸原始世界的宗教情感的最初显现。依据“万物有灵论”的说法。先民自然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灵魂。不可随意践踏。当人类在感到生存困难的时候。或是感到外界强加于自身的压力无法摆脱的时候。人们就会寄希望于一种人们认为强于自身的事物。比如鸟类。神话中有大鹏鸟。“其翼若垂天之云”“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力量之强大令人憧憬。所以各国才有了各色各样的图腾崇拜和由此衍生出来的图腾文化。这一原型即为图腾崇拜原型。女娃化为精卫鸟。不仅是人类对于生命的一种珍惜。更是一种图腾文化表现。

死而复生原型

灵魂不死。女娃就在溺水后。灵魂附于鸟类。以精卫鸟的状态复生了。这种死而复生的观念在神话中比比皆是。只是复生形式不同而已。这一原型即为死而复生原型。恩格斯认为。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人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人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之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时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人类生生死死。千年万年的延续。生与死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个个灵魂不断地驻足离去。万物一体。灵魂可以随来随去。付诸于任何一种实体。因此就有了死而复生的主题。有了神灵。有了鬼魂。死亡之于先民是一种新生。就像凤凰涅磐。每一次新生都是一次生命的升华。死而复生主题表达的是先民对生死的一种理解。

复仇原型

精卫由于失去了生命。心中充满了怨恨。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要想把大海填平。精卫是微小的。而大海的阔大的。这种行为无疑是愚蠢的。但这是它身为鸟类而唯一能表达仇恨的力一式。虽是一种无力的复仇。却是充满血性的复仇。复仇心理同样源自于求生本能。正如一切生灵。生存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一切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求生过程。因求生才有发展。生命是一切的本源。远古时代。环境恶劣。生命因其脆弱而更显得弥足珍贵。人类一开始为了生存而群居。群居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关系结合体。目的还是为了个人生存。人类的个人意识开始形成时。自我保护意识也变得强烈起来。一旦生存遭受威胁。抵抗就成为一种本能。仇恨是因恐惧而产生的附加情绪。女娃被海水吞没。失掉了生命。恐惧的情绪让位于仇恨。生命受到侵犯的怨恨聚集于心中。就自然形成其有一定威力的抗争。求生是本能。为了求生而抗争亦是一种本能。这一原型即为复仇原型。

女性悲剧原型

除此之外。从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故事中。人们还可以看出。上古神话已经开始了对女性形象的关注。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完成上古神话悲剧意蕴的营造。精卫就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悲剧意蕴的女主人公。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到一只志在复仇、靠个人意志拯救苍生的精卫鸟。这种演化看似是一个生命的终结和败退。而实则是一种新生力量的形成。同时这种力量也带着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说。精卫又可以算作是中国第一个悲剧女英雄。她不畏大海的浩瀚无情。为了拯救千千万万可能被大海继续夺去生命的人而不懈奋斗一着。可以想象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只弱小的鸟儿艰难飞行。以其微薄之力。投人细石和微木。抱着“将以填沧海”之决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着。而这一切。居然是由一个柔弱的女性来完成的。虽然她的付出可能是徒劳无益的。但她坚韧不拔的决心却比大海还浩大。

这一神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悲剧精神。在残酷的现实而前。她们表现出来不屈不挠、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这是值得为之肃然起敬。如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强大的东海与弱小的精卫恰巧暗喻了这个世界上男权与女人。精卫的泳海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像女人必然与男人结合的宿命。但最后的结局却是精卫的被毁灭。这也即暗喻了女人最终还是被男权制征服;精卫死后的英魂不屈地向东海进行矢志不渝的复仇。同样。世间的女人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对男权展开了永不屈服的抗争。

“精卫填海”与“女娲补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相似性的。都是女性或者女性魂灵作为神话的主角。作为主角的女性或者女性魂灵有着挑战自然的斗志。两个神话故事中都没有提到男性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很多学者认为“精卫填海”神话发生在父系氏族时期或者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结构分析。得出神话是矛盾对立的统一的结论。在神话里。就是这样一些成对的东西的组合。如生/死、雌/雄、妻住夫家/夫住妻家、生食/熟食等等。神话的目的就提供一个克服某种矛盾(一种不可能的成就)的逻辑模型。[21]男性与女性的对立自人类存在后就产生了。“人类最早产生的分裂和对立。并非阶级或族与族之间。而是相互依存于一个民族群落内的两性——女人和男人。”[22]这也诊释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时社会的两性矛盾。氏族的管理权由女性转向了男性。财产的继承权由女性转向了男性。这些必将激化女性与男性的对立。神话为人们在认知条件有限情况下的一种创作。是人们原始思维的一种必然反映。男性与女性间的对立在神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体而言。上古神话的悲剧意蕴着重彰显的就是一种伦理道德品质。不是顾影自怜。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一种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精神。

至少精卫填海故事长生地。现在一般可认定为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县境西部的发鸠山。

东晋诗人陶潜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苍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可作证。所以说是“精卫故乡”。长子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侧。东望太行与长治县搭界。西枕太岳与沁水、安泽为邻。南接高平、北毗屯留。专家考证。长子县是中国古代丹朱的封地、精卫的故乡、西燕的古都。长子。因尧王长子丹朱受封于此而得县名。2007年7月。长子县被联合国评为中国“千年古县”。






其他观点:

感谢邀请!

“精卫填海”之精卫的故乡应该在“发鸠山”。

“精卫填海”是上古时期的一个神话传说。出自《山海经.北山经》讲的是再往北二百里。有一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有很多柘树。树上有鸟居住在这里。鸟长得象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鸟喙。红色的爪子。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就如“精卫”“精卫”。其实它是神农氏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生得美丽聪慧。深得炎帝疼爱。

有一次女娃远游东海。海面风大浪高。女娃不幸溺水身亡。不得返回家乡发鸠山。这也令炎帝痛心疾首。常常思念。

女娃身亡后。变成了“精卫”。为了复仇。也为了让无辜的人免于海难。于是衔西山上的树木、石块。来填湮东海。经年累月。不息不止。海上有飞翔的海燕。被它矢志不渝。永不停步的精神所感召。也前来帮忙助阵。

战斗中的精卫与海燕。相依相靠。日久生情。结为伉俪。它俩的众多子孙。也全力以赴。衔木石填海。直至今日。仍往返于西山东海。不曾停息。有诗赞曰:

娃为炎帝女。

东海溺身亡。

誓以西山木。

息而风浪狂。

莫讥余力小。

莫笑族心猖。

万世千年后。

沧溟定树桑。



其他观点:

这个神话告诉我们人要心善。女娃淹死以后。冤气深。女娃死了不服气。变成了一只鸟。名子叫精卫。精卫心底善良。为了不让悲剧发生。立誓要填平东海。它每天从西山衔来木头。石块填海每天都很忙。它做的事传到了神仙哪里。神仙们也来帮忙。工程很大。最后历史见证了一切……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清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4:44

    女娃,精卫,精卫填海,炎帝,东海,神话,原型,生命,这一,长子县

  • 滴蜡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4:44

    没想到大家都对精卫填海的故乡是哪里?讲述了怎样一个神话传说?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苏梦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0:24:44

    精卫填海的故事基础传说《山海经·北山经》传说: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