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创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原文释义

带来启示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统治者就不能瞎折腾。要充分地予民休息、给民自由。你不去管着百姓。百姓自然而然就不难管了。

二、辩证的看待问题

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治理好一个国家。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将“蛋糕”分得合理。这样才会受到百姓的拥护。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也会日渐强大。而如果统治者只看重自己的享受而不顾百姓的死活。那么百姓定会揭竿而起。将他拉下台。

(文/若木 图/网络)

其他观点: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饿。

是因为统治者赋税太重。

所以人民才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控制。是因为统治者过多打扰人民的正常生活。所以人民才难以统治;

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太看重自己的生活。所以人民才不怕死。

只有不会为自己的人。才是擅长于珍视生命的。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老子。他看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上层人物的侈糜。加上连年的战乱。民不聊生。

老子用敏锐的观察力。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以及动乱的根源。他写了流传千古的名作《道德经》。老子希望统治者能采纳他的治国之道。然而统治阶级岂能轻易放弃。措手可得的权利、美酒、美食和美人!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主要讲的就是征税劳役过多过重的问题。战乱年代。人民生活本来就很苦。这么多的苛捐杂税使人民更加不堪重负。统治者甚至釆取了竭泽而渔的办法。官逼人反。民不得不反。横竖都是死。不如铤而走险。拼出一条路来。所以人民变的越来越不受控制。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你统治者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我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之中。

老子认为。统治者只有不代天有。不代天宰。不代天杀。不代天生。才能配做一个好的君王。让老百姓凭天运自然生活。自足自富。只有百姓衣食无忧。社会秩序才能稳定。

给我们启是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要想治理好。必须顺应民心。民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其他观点:

一、七十五章的“贤于贵生”其实是对上一章“民不畏死”的解释

在第七十四章中。老子抛出了一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问题。统治者掌握生杀大权。但是老子认为“杀”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理。老子大概是这样认为的:如果杀一能达到儆百的效果。那么现在为什么还这么多人犯罪?如果杀一不能达到儆百的效果。那么要把全天下的人杀光喽?

老子是想通过上层影响下层。统治者先不要把自己当回事儿。用无为的方式治理民众。衣食无忧的民众们自然安居乐业。不会没事生事。因此。小新认为这不仅仅是在“愚民”。也在“愚统治者”。

二、庄子对老子治理思想的解释

为了验证是否曲解了老子的思想。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庄子对老子思想的解读。毕竟庄子是最理解老子的人。如果他也理解错了。那么我们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庄子》内篇中的《应帝王》。外篇中的《胠箧》、《马蹄》等都是对老子治理思想的解读。《胠箧》篇的言语最为直接。篇首开宗明义地指出: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因为很多人认为外篇并不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我们就再看看内篇《应帝王》。

《应帝王》分为七部分。包含“啮缺问王倪”、“肩吾见狂接舆”、“天根问无名人”、“阳子居见老聃”、“列子咸季与壶子”、“混沌之帝”六个寓言故事。还包括少许议论: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

通篇看来。《应帝王》主张绝圣弃智。反对一切制度。最好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嗯。这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念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0:37

    统治者,老子,道德经,庄子,百姓,的人,这是,思想,是因为,帝王

  • 独一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0:37

    没想到大家都对《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一桥孤寂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1:30:37

    原文释义带来启示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认为。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