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原创

苏轼的《琴诗》难懂吗?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

这首诗的意思很好懂。但是诗人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却很值得深思:如果说琴是有声音的。那为什放在匣子中它不响呢?如果声音从手指发出的。那为什么不直接听手指呢?

苏轼此诗的意蕴与写法。可能受到上引佛经与韦诗的启发。诗人以佛渴形式写出前后。两句都是一假设一反问。寓答于问。说明要奏出悦耳动听的曲调。仅有琴或妙指即高明的弹奏技巧是不行的。这就启迪人们: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结合的结果。此诗表现出诗人探究事物真谛的浓厚兴趣。也显示出诗人朴素的辩证思想。写得天真活泼。机趣横生。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它批评了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光看到琴的作用。只讲“琴上有琴声”;一种是只强调指头的作用。认为“声在指头上”。人们都清楚。优美动听的琴声。是人的指头拨动琴弦产生出来的。琴和指头二者如果缺其一。就难以奏出美妙音乐。

其他观点:

苏东坡的《琴声》并没有多大的更深刻的哲理性。他只是说了一个许多人知道。许多人都在做。但没说出来的常识道理。用诗的形式表现出来。先看下小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内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写的清新流畅。而且也有宋代诗文之人特点。总愿意写点说教道理的诗文。

这首诗就是说。琴声先得有琴在。然后又由去弹琴的人来演奏。才会有琴声。否则的话。就没有琴声可来。琴声是有了琴。又有了去弹琴的人。才会有。

举个例子。民间有个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是没米。再会做饭的家庭主妇也做不出饭来;但还有一句俗语:“生米做不成熟饭”。说的是如果你不去做饭。或者你不会做饭。那也做不成能吃的饭来。

苏东坡虽然受佛教的影响在。但他的一生作为和诗文。更见儒家风范。他一生积极参与政事。建功立业之心常在心中。他参政多次被贬。仍心在坚持自己的政见。就是被贬到地方。也在做利国利民的实事。他被贬杭州主持修建了西湖长堤。有利于当地百姓生产生活;他被贬更边远的海南岛。他在那办了学堂。教孔孟之道。

其他观点:

共鸣。

琴瑟和鸣。指弦合鸣。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8:39

    琴声,指头,放在,上有,这首诗,诗文,诗人,的是,都是,佛教

  • 迎客心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8:39

    没想到大家都对苏轼的《琴诗》难懂吗?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意中人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3:58:39

    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写得清新流畅。又富有哲理。这首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