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么?
原创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么?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近代。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日。是古代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一个最具浪漫色彩的美丽爱情故事的传说。

现在的人们。到了七夕节这一天。有些人买花。首饰品。衣服等等各种礼物送给自己的老婆或者丈夫。少男少女月下相会。一起看牛郎织女星 鹊桥相会。祭拜七月。节日隆重。祈祷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了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其他观点:

七夕并非是中国情人节。准确地说应该是夫妻节。因为牛郎织女是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强行拆散的夫妻。七夕相会。一年一次。又是牛郎织女夫妻相会的悲喜节。正月十五才是正本原装的中国情人节。也叫元宵节。意在中元圆宵。此时此刻。万家团圆 情人毕聚。真正是家圆人圆月儿圆。欢声笑语喜空前。

其他观点:

在每年的年初过完了西方情人节。后半年的七夕。也作为“中国传统情人节”隆重登场。各大品牌借着“爱情”之势。推出了一系列“浪漫”主题。这种传统的节日营销。在这个节日里声势浩大。接踵而至。只是七夕真的是情人节吗?这个说法好像是近几年才兴起来的。电商平台推出的“浪漫七夕”口号。不知道什么时候让这一天变成了中国情人节。一对又一对的情侣沉醉于爱情的美妙之时。却不知早已经错过了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真正了解七夕传统文化的人会发现。这一天更像是为女孩子所准备的“女儿节”。乞巧、斗巧、拜织女、晒书籍。这么多的传统习俗中。唯独看不到与爱情有关的影子。人们茫然的听从着商家的口号。在这压力巨大的社会。总想着在生活中找出一些欢愉的时间。许多人打着恢复传统节日的名号。将原来的“七夕”定位成了中国情人节。翻阅各种史书经典。七夕的确不是情人节。那么中国古代是否有传统的情人节呢?在那个时代里。青年男女有自由表达爱情的机会吗?

现代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外国的情人节是2月14日。中国的情人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还要从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来入手分析。其实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它不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人而存在。更多时候都是顺应节气、习俗所形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元宵节其实算不上中国最正派的情人节。但是从当时的传统习俗来看。确实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吐露心声的最佳时期。

中国的古代社会。由封建王朝统治了上千年。漫长的压抑的封建社会。由于“宵禁”制度的实行。过于贫乏的夜晚娱乐活动。让那个时候的夜晚都显得有格外无趣。尤其是宵禁。基本上就断绝了男女夜晚幽会的机会。是当时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一旦违反宵禁。就会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唐朝《宫卫令》中曾有记载。每天晚上的“闭门鼓”擂响以后。在第2日“开门鼓”擂响以前。除了为官府办公事的人。或者是有非常急的私事的人。只有经过夜晚巡逻官兵的同意才能够在城内走动。一旦私自外出。就会面临打板子又或者是就地正法的严重后果。

就是连民风开放的大唐。都有着这种严格的制度。其他朝代更不用提。都市的人们之所以会将元宵节认为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因为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极少数的“金吾不禁”的日子。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到十六日这三天。整个城市都会解除宵禁。就连平常极少出门的女子。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去赏花灯、猜灯谜。享受难得的夜晚游街。城内人头攒动。街道上全是璀璨灯火。热闹的集市中。很多少男少女就在这一天擦出爱的火花。

比如小时候热播的《大明宫词》里。太平公主初遇薛绍的那个夜晚。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烟花照亮了夜空。集市上是拥挤人潮。千万人之中。不知道有多少的姻缘。就在这一天相遇。少男少女在元宵佳节幽会的画面。也被欧阳修写进了他的《生查子·元夕》里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不就是女子与情郎月下幽会。互诉衷情。许下承诺的甜蜜场景吗?辛弃疾所写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何尝不是在元宵佳节。在灯火零落之处寻找心中的佳人。

赏花灯猜灯谜。浪漫不停歇

这些诗词。这些典籍记载。都在证明着元宵节是一个情人幽会的好日子。其实元宵佳节的这些传统习俗。与有情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节日里。比酒更让人沉醉的。莫过于那灯饰上的五彩花灯。赏花灯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朝年间。一些古老的花灯已经有着繁多样式。制作的也更为精美。花灯在古时候有众多含义。可以为人们驱走黑暗。带来光明。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用灯火通明的方式。庆祝着新一年的开始。除此之外。花灯还代表着相思与团圆之意。因为到了这一天。那些未出阁的女儿家。会亲手做一盏花灯。然后在花灯里面写上自己心仪之人的名字。这盏花灯并没有被挂起来。那可能会顺着那一条家门口的小溪漂流至远方。又或者盘旋飞舞至高空。据说这样就可以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带到自己的爱人身旁。千年之前的浪漫。到了今日也不会过时。

灯火通明之间。元宵节的另一种浪漫玩法就悄然登场。在那些花灯下面。会挂着许多的灯谜。人们在春宵赏灯之时。可以在街头任意猜度。可是才子佳人一展才华的绝妙时机。古时候的灯谜是由三部分组成。比如用一首诗或者是一个句子作为谜面。然后才是“谜目”和“谜底”。这个谜语就挂在灯下面。灯谜的难易程度不同。主要还是看出题者的文化水平。还有他们的意图。这些隐晦又有趣的谜语。在灯火不灭的这个夜晚。会吸引无数鲜衣怒马的少年。还有绝妙风华的少女。在那一盏明灯下各展才华。互相吸引。

这样的元宵节。或许没有西方情人节表达爱意那么直接。这个新年最后一天的节日。有些像那天空中的明月。不及太阳耀眼。但是又散发着无限温柔与浪漫之情。这里有良辰美景。有满城灯火。有情投意和、秘密相会的青年男女。比起穿针乞巧的七夕。把元宵节视为情人节。其实更为妥帖一些。借着那个思念团圆的日子。在传统的元宵风俗。和有情人在灯火中走到地老天荒。比七夕的鹊桥相会更加浪漫。

其实除了元宵节以外。早在汉代以前。每月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也有着中国传统情人节之称。唯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在近代社会。这个古时候的隆重节日早已经被人们逐步淡忘。甚至完全忽略。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节日。到底能不能够被称之为情人节呢?要追溯这个节日的最早起源时间。可以回到周朝;但是真正有“上巳”这个说法。却是在汉朝初年。只可惜到了宋代。礼法更加森严。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走向衰微。

《周礼》中曾有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就是说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要举行“祓除畔浴”的活动。其实这个活动就是到水边去祭祀。同时使用香薰沐浴。之所以会有这种活动。是因为这个时候正处于季节交替之时。古人认为这一时期阴气盛行。就很容易带来疾病灾祸。所以为了去除病痛、灾祸。他们就去水边沐浴。这样一来可以清洗掉身上的厄运。也可以向女巫祈求福祉。

除了这种传统习俗以外。上巳节更是春游踏青的好时光。农历的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之时。少男少女的春心开始荡漾。为了不辜负这美好时光。在河边沐浴的同时。更能够见到不少的单身男女谈情说爱。当然这并不是人们借机会谈恋爱。《周礼》中早有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着不禁。”。在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在微风和阳光之中谈情说爱。就连当时的政府都在鼓励人们顺心而行。真正的去自由恋爱。这才是情人节的最佳模式。

魏晋时期的上巳节。不再是平民百姓结伴游玩的日子。一些皇亲贵族、风流才子甚至都参与其中。他们庆祝这个节日。除了外出踏青以外。还会上演一出“曲水流觞”。中学课本中的那篇《兰亭集序》。所讲述的就是三月初三上巳日。文人雅士聚在一起饮酒赋诗的盛大活动。人们围坐在流水边上。酒杯顺着水流随意的飘向在座的人。这杯美酒停在了一个人的面前。他就需要将这美酒一饮而尽。并且赋诗一首。

唐朝年间。人们庆祝上巳节的方式更加隆重。除了原有的临水沐浴、春游踏青以外。皇帝对于这个节日也十分看重。在这一天。皇帝要在曲江池边宴会群臣。同行“祓除畔浴”“春游踏青”之礼。杜甫流传后世的《丽人行》。描写的就是上巳节这天。皇帝协同他的爱妃一同在曲江春游之景。通过这首诗也可知。唐朝年间所提倡的自由恋爱。在当时已经又有了一个新高度。只是这个习俗保留到宋朝。因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套在女子身上的世俗枷锁越发沉重。导致了这个节日逐步淡出了当时的社会。

现在的3月3已经鲜为人知。相信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可能完全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节日。但是在2014年的时候。广西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这个节日已经成为了壮族人民地道的情人节。也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盛大隆重的节日。人们至今还保留着河畔嬉戏、插柳赏花、山歌传情、绣球传爱等诸多的民俗活动。如果真的想要体验中国最传统的情人节。不如来年的时候去广西感受一下“三月三”的魅力。

(感谢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参考文献:

《元宵节起源新论》

《三月上巳。再饮女儿红》

《上巳节考论》

百度百科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风华三生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18

    情人节,中国,元宵节,节日,花灯,这一,灯火,的人,浪漫,夜晚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18

    没想到大家都对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么?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对不起是种借口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6:23:18

    近代。七夕节被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