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专注于饮食行业。酒是饮品。我比较熟悉。
纯粮白酒。肯定是粮食酿造出来的。三斤粮食出一斤白酒。这是常识。
当今时代。一斤稻谷的价格在一块二左右。三斤粮食的成本一般只有四五块钱。
也就是说。粮食酒的原材料成本只有四五块钱。哪怕是茅台酒。成本也只有这个价。无非是茅台酒的酒窖很珍贵。品牌很出名。附加价值高而已。所以一瓶茅台可以卖好几千块。
加上人工费、场地费等等附加成本。翻一倍。一斤纯粮白酒的成本也就十来块。
这还是六十多度的高度白酒。如果加水勾兑成四五十度的低度白酒。成本又降低三两块钱。
一套瓶子包装成本。通常要五六块钱左右。简单的玻璃瓶包装比方二锅头。只有三两块。而高端一些的酒。包装成本会卖得更高。
十几块钱一斤的散装白酒。从成本上考虑。完全成立。至于是否纯粮酿造。需要自己鉴别。
十块钱一斤的有可能是假酒。一千多一瓶的假酒也非常多;一千多一瓶的有可能是真酒。十来块一斤的真酒也很多。
是真是假。完全靠自己去鉴别。
总体来说。粮食酒喝了以后不会头痛。而工业酒精勾兑出来的白酒。喝了以后会头痛。
很多不法商贩以次充好。
喝了才知道真假。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感谢您的关注。关注六六。健康长寿。
心无恶念嘴不馋。也吃酒肉也参禅。
闲来写篇文章卖。不赚人间造孽钱。
其他观点:
这里的粮食酒应该是指白酒。说酒。就应该略知中国酒文化并中国酿酒历史。据传说流传于世的酿酒故事有人有趣。这就为我们了解中国酿酒史提供了方便。在上古时。农耕业迅速发展。因而各发达部族就有了余粮。于是。因粮衍生品酒便出现了。在宋元及以前时代。酒分官酿及村醪;大部分是发酵成酒。故有好酒清。劣酒浊之说。而且那时的酒大都纯度不高。是因发酵及酿造工艺技术低下造成的。后来有了蒸流法。酒的纯度和品质都有很大提高。在我国六十年代初期。因粮食短缺。曾经出现过用农作物的桔杆或藤蔓酿造的酒。过去。人们用\"喝二两\"做饮酒的代名词。可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酒属于奢侈品的。现在。无论是作为酿酒原料的粮食作物。还是发酵物酒粬。还是酿造工艺。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酿酒工业也不再受诸多限制。白酒也成了寻常百姓家餐桌子上的平常物。至于白酒目前的价格。那真是~没法说!但是!决非高价就是高品质!目前市场上一些传统的地方名酒不贵且好喝。更有不少小厂家自酿自售的白酒。其成本都不是很高。只是现在的高成本成因大部分是品牌、技术、酵粬、甚至用水等。在此提示:现有新技术可用化学方法从粮食中分离乙醇。也是可以食用的!有人用这类酒精加香料调配白酒后出售。这酒可以喝。但是口味很差!酿酒是一门很精致很专业的技术。讲究太多。本人感悟:好喝的。就喝;不好喝。就别喝。本是很愉悦的享受。别让假劣给毁了!
其他观点:
十几元能买到纯粮烧酒吗?下面来核算一下纯粮烧酒的成本。因为不可能卖岀低于成本价的烧酒。
高梁烧酒有非常正确的成本核算。因为今年我家刚做过。
1、高梁。均价每百斤160元
2、工钱。60斤×4元=240元。(每百斤高梁60斤酒)
3、柴火估50元
4、人工估100元。包括卖高梁。浸、捞高梁。用尼龙布和彩布封缸。用石头压缺盖(防发酵后气漏掉)。
费用合计550元÷60≈9元
本地高梁烧酒每斤15元。根据以上核算15元一斤烧酒有得赚。
糯米烧酒也可以得岀精确的数据
一般是做黄酒后酒糟的糟烧。我也不懂为什么糟烧比米烧要好。
糯米烧和高梁烧的成本其他基本相同。可能岀酒率略高于高梁。糯米去年最贵要4元一斤。便宜的年份2.8元一斤。
可以得岀成本。糯米烧比高梁烧高约2至4元。
只是有些黑心的商家赚的不是正常利润。而是暴利。还是要用酒精和水加入高梁烧酒和糯米烧酒中。
在农村散户反而15元一斤能买到纯粮烧酒。
做烧酒以热天为好。热天不用保温。
在酒席上。有些人不喝高档瓶装烧酒。反而喝15元的高梁烧酒。
2020.11.2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 初次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请高人指点下?
- 文学上有种体裁叫古风,它和赋、诗词有何不同?
- 有没有对视力好的水果推荐?
- 怎么和父母说自己有男朋友了?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300614.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烧酒,高梁,白酒,成本,一斤,块钱,粮食,糯米,喝了,好喝
没想到大家都对一些专卖散酒的,卖的酒一斤才十几元,说是粮食酒,大家怎么看?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我是美食作家周六六。专注于饮食行业。酒是饮品。我比较熟悉。纯粮白酒。肯定是粮食酿造出来的。三斤粮食出一斤白酒。这是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