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国攻秦有四条路线,为何每一次都走函谷关?
原创

战国时期,六国攻秦有四条路线,为何每一次都走函谷关?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六国合力多次攻秦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秦国面对灭国危机时人心齐。另一边的六国虽然是合力攻秦。但却是各自为战。白起能率领秦军击败二十多万韩、魏联军{伊阙之战}正是因为两国主将各怀鬼胎。马陵之战。秦国大获全胜也是因为韩、赵、魏三国相互忌惮。相互制肘。由此可知。赵国是不会轻易允许。其他五国军队。通过自己国境攻打秦国的。因为赵国和五位盟友。彼此也是争夺天下的竞争对手。赵国也会谨慎防备。这五位盟友。真的让五国联军进入赵国境内。到时说不定就不是合纵灭秦。而是合兵灭赵了。其次秦国的地理优势。也不得不让六国联军硬攻函谷关。下面就请听编者向您详细道来。

战国是一个车兵。骑兵主导战场胜利的时代。秦国四面环山。中部腹地是关中平原。因此占据。类似盆地地理优势的秦国。是易守难攻的。攻破函谷关后。车兵和骑兵。可以快速通过崤函古道。直扑关中平原{秦国腹地}。楚国可以选择从秦国东南方向发起进攻。但楚军却又面对一个局面:楚军要在翻山越岭后攻打武关。武关攻破后。楚军还要通过姚林才能直扑关中平原。

楚国的车兵、骑兵部队很难越过山岭。即使楚军成功越过山岭。也很难保证粮道不会被秦军截断。秦国南方有秦岭。情况同样是如此。秦国北方是黄河以及离石要塞。魏、韩、赵三国军队从秦国北方攻打秦国。先要渡过黄河。随后再强攻离石要塞。如此进入秦国腹地的魏、韩、赵三国军队。战力将很难保证。

函谷关一直是秦国阻挡六国联军的险要屏障。因此也出现了一个局面:秦国过度依赖函谷关拒敌。六国联军攻破函谷关。不但可以让骑兵。车兵。长驱直入直扑咸阳{函谷关被攻占后。秦军再无险关可守}。六国联军还能保住粮道不被秦军截断。同时多年依赖函谷关拒敌的秦军。一旦让函谷关落于敌手。对于秦国上下而言。精神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秦孝公执政秦国初期。函谷关就曾落于魏国之手。当时利用商鞅。变法强国没多久的秦国。刚积攒了一定实力就急于攻打魏国。秦国新军{商鞅亲自训练的新军}不惜与强大的魏武卒激战。就是为了夺回函谷关。让秦国有险可守。

题目中所说。可以让联军走赵国境内攻秦的道路。应该是指秦国北方的九原郡和云中郡。六国联军走此路。不但要渡过黄河。攻破秦国长城。攻破离石要塞。还要面对粮草运输线被不断拉长的局面。渡过三处天险后。再兵进咸阳的六国联军。战力将很难保证。如果此时秦军截断联军粮道。六国联军顷刻就会陷入覆灭的危机。

对于攻秦的六国联军而言。只有攻占东面的函谷关。才是直扑秦国关中腹地。最近的一条道路。其他三个方向{包括从赵国攻秦的道路}。秦国都有天险保护。联军轻易从这三个方向进攻。都是不利于车兵、骑兵长驱直入的。对于秦国而言。函谷关即是保护自己的险要屏障。也是一种负累。因为六国只要陈兵函谷关。就能堵住秦军出兵中原的道路。因此在秦昭襄王执政时期。秦昭襄王才急于对韩、魏两国发动战争{伊阙之战}。伊阙和韩国重镇安邑被秦军占领后。秦国东出攻打六国的道路才正式被打通。

这时秦军退可据守函谷关。进可对韩、魏、赵三国用兵。伊阙和韩国重镇安邑被秦军占领后。韩、赵、魏三国同时感觉到了秦军的威胁。随即内斗多年的三晋{桂陵之战}。再度结成同盟共同阻止秦国出关用兵。不想桂陵之战。导致魏国国力快速衰落。眼见东面战场占不到秦军便宜的魏军。随即从西面开辟战场对齐国用兵。

六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正是走的函谷关{春申君为联军统帅}。当时联军在距离咸阳城百里处。落入了吕不韦预设的伏击圈。最终联军铩羽而归。此后六国开始各自为战。题外话:其实编者觉得联军合力攻秦的最好方式是:韩、魏两国联军陈兵函谷关。吸引秦军主力。随后赵国从北部偷渡黄河。翻越秦岭直扑关中。与此同时六国再用重利策反秦国西部的戎人。这样攻打秦国。虽然联军也是各自为战。但彼此却不会相互制肘。能发挥各自最强的战力。

其他观点:

函谷关。因处于险要之地。西居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深险如函而得名。乃大秦第一坚关。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六国5次攻秦。2次攻入函谷关。两次失败。一次未交手。可为什么六国每次都走函谷关呢?

六国攻秦有四条路线

第一条是从运城盆地向西度过黄河。这条路线看似没多大阻拦。能够快速进入秦国。但是这条路线渡口十分小。六国几十万大军很难快速度过黄河。对面的秦军也很容易守住。所以这条路线十分不利。

第二条路线是从蜀地翻越秦岭进入秦国。可是大家都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于几十万大军来说。很难跨过蜀道翻越秦岭。而且冷兵器时代。后勤保障也很难跟上。而在后期。秦国已经攻占了蜀地。六国军队更无法从这条路线进攻秦国。

第三条路线是从武关翻越秦岭。从南阳进入关中。这条路线虽然很适合。但唯一缺点就是路线太长。士兵承受不住如此长的路途疲惫。而且后勤保障也无法跟上。

第四条路线是从赵国境内北上河套平原然后南下进入关中。这条路线是赵武灵王想出来的。可是赵武灵王死得太早。就未曾实施。但实际上这条路线也不大可能。因为这一时期的河套平原还掌握在外族手中。蛮夷很多。一是赵武灵王。不可能让六国军队从本国境内过去。这样有被其他五国瓜分的风险。二是河套地区随时都有可能遭受蛮族的进攻。同时秦军也可北上伏击。这样就是风险太大。

因此。六国攻秦。每一次都选择走函谷关。是因为函谷关比其他的路径要方便。而且风险较小。但六国由于各怀鬼胎。而且没有亡秦之心。都想维持现状。不让一家独大。六国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一遇事便军心涣散。所以最终被秦国灭掉。正如贾谊的《过秦论》所说:“灭六国者。非秦也”

其他观点:

战争是政权集团实现利益最高规模的军事行动。无论大小战争行动前都会有缜密规划。

战争的指导者必须深切体认地理环境与战略依存度。同时还包括山岳、地形、气候、水文、湖泊、距离、疆界等对战争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所以如果战争漠视空间的概念。必然会导发严重的错误。显然函谷关在攻打秦国中处于不可回避的地理位置。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一路有晗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24:23

    秦国,联军,六国,关中,秦岭,黄河,很难,路线,这条,离石

  • 渭城曲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24:23

    没想到大家都对战国时期,六国攻秦有四条路线,为何每一次都走函谷关?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长街听风 永久VIP 2022年12月28日 19:24:23

    六国合力多次攻秦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秦国面对灭国危机时人心齐。另一边的六国虽然是合力攻秦。但却是各自为战。白起能率领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