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答案:
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宣布放弃直接统治交趾。给予它独立的地位。仅保持藩属国的关系。
交趾就是安南。都是对古代越南的称呼。秦朝时秦始皇派赵佗率大军远征。征服百越后。将其纳入秦朝统治。到五代十国。安南又脱离中原统治。成为独立王国。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安南国王陈日煃奉表称臣。朱元璋仍旧封他为国王。安南成为明朝藩属国。保留相对独立地位。
永乐四年(1406年)。安南权臣黎季犛屠戮安南陈氏皇室。夺权篡位。
陈氏宗室陈天平侥幸逃出生天向明朝告状。朱棣本想做和事佬。派人护送陈天平回安南。
黎季犛无视明朝保护。伏兵截杀陈天平。负责护送的明朝大理寺卿薛嵓、行人聂聪死于乱军之中。
朱棣忍无可忍。永乐二年派20万大军。仅花半年时间灭亡黎氏政权。
由于最后的陈姓宗室陈天平已被截杀。朱棣接受张辅建议。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设15府。 41州。210县。14个卫所。进行直接统治。
安南就此变成明朝一个省份。
从永乐五年(1407年)置交趾布政使司到宣德三年弃置交趾。大明的统治在交趾仅仅维持了21年。安南这块土地从此脱离中原王朝的直接统治。再也没有回归。
弃置交趾并非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朱瞻基有他的苦衷。
明朝征服安南并没有费太大工夫。统治交趾却费了老鼻子劲。而且还吃了大亏。
自从张辅被调回后。交趾就没消停过。屡次发动叛乱。驻防交趾的明军是永乐时期最倒霉的一帮军人。先有丰城侯李彬病死交趾任上;再是成山伯王通被黎利多次击败。兵部尚书陈洽阵亡;宣德二年。援军司令官安远侯柳升中伏战殁。大明安南兵团损兵数万。遭到极大挫败。
表面看来是军事失败导致维持统治成本过高。朱瞻基不得不放弃交趾。实际原因却没那么简单。政治失败才是弃置交趾的真正原因。
朱棣既然在交趾设了郡县。就摆明了是想要长期统治。要做到这点。最好的办法不是武力。而是得到文化上的认同。为此朱棣也是煞费苦心。
永乐五年起。以设立“嘉林州儒学”为起点。明朝开始在交趾办学传播儒教。随后学校数目不断增加。以永乐十四年一年为例。在交趾各府、州、县等行政单位就设立了92所学校。
为了传播文化。官方学校放宽了招生条件。以往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入学。现在“民间俊秀”也在招生范围之内。但凡只要不是长得歪瓜裂枣。都有资格上学读书。而且还有“准免差役”的福利。
交趾在当时属于未开发地区。师资水平有限。朝廷特地派吏部选拔学官到交趾任教。连教材也是从内地运来免费给师生使用。参加科举考试时。交趾的乡试名额与邻省云南相同。
考虑到交趾在当时属于未开发地区。师资水平有限。朝廷特地派吏部选拔学官到交趾任教。连教材也是从内地运来免费给师生使用。又选拔交趾的优秀生员。保送到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深造。毕业后大部分送回家乡担任官职。这些人来往路费。生活开销都由朝廷负担。为了培养交趾干部。大明是花了血本的。
种种手段可以说不遗余力。明朝对待交趾的态度。已经和西南的云南、广西等其他省份一样。完全当做自己属地来管理了。
客观来说。明朝向交趾输入的文化是先进的。对今后的越南影响深远。越南也确实接受了它。越南史书自己说:自明成祖颁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于府州县学。而文学始渐发达。至黎而文献得称于中国矣。
东西是好东西。问题在于。步子迈得太大了。
明朝征服交趾。用的是军事手段。武力下的征服必定带来民心的不服。
交趾这块地方已经独立了数百年。并且西南方向的民族大多好战且善战。这点从古到今都表现得非常明显。忽必烈、乾隆、甚至美军都没能用武力彻底征服它。这个地方的人民具有极其强烈的反抗精神。
虽然被张辅大军征服。交趾人民反抗的念头未曾平息。哪怕明朝对当时的交趾来说如同是天朝上国般的存在。也总有不肯就范的人。
朱棣的打算是让交趾认同明朝的文化。但他用了过于激烈的手段。
交趾原来的书本。除了保留宗教经文。“片纸只字悉皆毁之”。境内只许留存古代中国所立碑刻。其他悉数破坏(但是安南所立者。悉坏之。一字勿存)。
当地的书籍被收取送到南京。强迫交趾人忘记自己的历史。
永乐五年。朱棣再次下诏给张辅强调:遇彼处所有一应文字。即使焚毁。毋得存留。
这并不是全部。朱棣还下令禁止交趾民间风俗。“一从明俗”。
也就是强行毁灭当地文化。推行大明典籍。
如果说毁字收书影响的更多是官僚士大夫阶级。“一从明俗”则得罪了全体百姓。
很多百姓不识字。但对400多年流传下来的风俗看得比命还重要。这一手堪比后来清朝的“剃发易服”。没想到永乐大帝也会下达这样愚蠢的命令。
在霍尔的《东南亚史》里这样评价明成祖这道命令:
假使明朝不曾错误地要把他们的语言和风俗强加给这里的人民。那么。他们很可能已经把安南作为属国并入他们的帝国版图了。
交趾远处西南边塞。天高皇帝远。官员们贪污成风。当地驻守的兵力也并不足够。这些更加雪上加霜。使当地兵荒马乱。起义不断。
文化输入短时间见效不大。稳定局面却需要大把的持续投入。到了宣德年间。朱瞻基终于产生了放弃交趾的想法。他对内阁说“反复思之。只欲如洪武中、永乐初。使(安南)自为一国。岁奉常贡。以全一方民命。亦以休息中土之人”。
就明宣宗来说。长期对交趾动武。使得“国中疲惫。远征无益”。安南在明朝以前已经独立了400多年。被明朝征服不过是20多年的事情。却始终在耗费朝廷的兵马粮饷。朱瞻基最终从稳定角度考虑放弃交趾。正如大臣所说:“失此弹丸之地。于我何损?而得之其损益半也。”
这个看法代表了大多数人。包括内阁三杨里的杨士奇和杨荣。
表面看来。放弃安南确实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与稳定。困扰明朝数十年的刺头终于安顿了下来。宣宗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作为一个君主。理应看得更远。
统治成本过高。收益比不上耗费。这是朱瞻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现代许多人也说。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要求古人。但我们看看放弃的后果。就明白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大明西南的版图。一度扩张到如今的越南、缅甸。大半个中南半岛都要仰其鼻息。弃置交趾。是明朝经略西南的一大失败。严重打击了大明在南洋的威信。
朱瞻基是息兵了。却给他的子孙带来了长期隐患。从此西南地区事端不断。土司叛乱时有发生。一直延续到明末。后来南明小朝廷退到西南后。得到当地的帮助极其有限。要兵没兵要钱没钱。究其根源。弃置交趾是一大失策。
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失去越南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无比巨大。中国永远失去了中南半岛这个出海口。
从战略的角度上说。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只有在地缘上。尽量控制靠近核心区的边疆地带。才能保证核心区的“海内安康”。这一点上。中国历史上做得最好的王朝是汉。汉的国策之一就是“守在四夷”。这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对外族的成功。
由此可见。军事既然已经打赢。就不应该从政治上再失去。朱瞻基统治十年间并没有任何大规模战争。克星张辅仍在。集中兵力对交趾进行二次征服又有何不可。击败黎氏后调整政策达到长治久安。只要熬过一两代人。交趾的反抗只会越来越弱。一个稳定的西南大后方有多重要。历史早就告诉了我们。
安南的丧失。实为千古憾事。到了嘉靖年间。黎氏王朝内乱。安南在形式上又曾经短暂归属明朝。不过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明朝国力这时也大不如前。面对安南南北朝的争斗无力插手。安南永远的独立事实上在宣德时期就已经确定。
弃置交趾。原因不在朱瞻基。结果却由他决定。朱瞻基不是没有挽回的机会。只是他放弃了。这口锅的大部分要由他来背。我只能说这是个战略眼光不足的皇帝。
大家还在搜: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7023.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交趾,安南,明朝,大明,永乐,越南,宣德,朝廷,王朝,文化
1428年朱瞻基放弃直接统治安南 这个决定是对是错,现在知道了,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宣德三年(1428年)。朱瞻基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宣布放弃直接统治交趾。给予它独立的地位。仅保持藩属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