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原创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

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

努力做到清心寡欲。一心坚守清静无为。万物都在生长。我就看着它们循环往复。那事物纷纷成长着。各自又回到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称作静寂。这就叫再生;再生叫做守常规。

本章提出了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把握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而守常的主张。这里所引的文字分两层: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提出要清静无为对待万物循环往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总结万物归根复命的常态规律。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极力达到虚无。一心坚守清静。“虚”即“空”。心无所欲为“空”;“静”即清心之静。是跳出纷乱之静。“虚空”自然“清静”。

“致虚极。守静笃”是一种“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能淡然地看着万物各自纷纷成长生存;就能懂得客观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观”并不是单纯地看。而是通过看总结经验。把握规律。

“夫物芸芸”之“物”。非特指一物。乃纷纭之万物;“各复归其根”之“根”。实乃源头。乃物之本。它既是归宿又是源起。“归根”就是回到生命的本源。《道德经》把回到生命的本源叫做“静”。又转了个弯说。这就叫“复命”。“归根”“静”“复命”实际都是“死”的替代词。看到“复命”。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回复使命”。向造物之神报告“我完成了使命”。其实“复命”等词绝非“死”的简单替代。因为“复命”既是旧生命的终结。又是新生命的开始。“复”是“又”“往复”的意思。“命”是“生命”之“命”。即“生出命”。客观事物循环往复是规律。是常态。旧事物的终结是新事物的开始。“复命曰常”告诉我们。此“常”恰恰是生命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和规律。很象明朝进士万民英《三命通会》中说的五行寄生十二宫:“(绝)→胎→养→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

其他观点:

《道德经》第十六章。“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是指天地间万物广泛兴作。安坐以静观天地自然的循环往复之道。

春来生发意盎然

本句。郭店楚简本作“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马王堆帛书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也”。河上公本、傅奕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其復”。王弼本作“萬物並作。吾以覌復”。郭店楚简本最古。且老子为楚国人(陈为楚所灭)。郭店楚简本理应最接近老子原始祖本原貌。因此本文从郭店楚简本。理由如下:

萬:形容种类和数量极多。萬。形声字。甲骨文呈蟲形。本义是蟲。后为数次。指十个一千。后极言其多。各不相同。《说文》:“萬。蟲也。”《埤雅》:“蜂。一名萬。盖蜂類衆多。动以万计。”后引为数名。《易•乾象》:“万国咸宁。”《列子•汤问》:“高万仞。”《汉书•律历志》:“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于万。”后喻为极言其多。极言各不相同。

夏日繁茂意炎炎

物:事物。天地之间的事物。物。形声字。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指万物。《说文》:“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玉篇》:“凡生天地之间皆为物也”。又。“事也”。“類也”。《易•乾》:“品物流形。”《礼记•乐记》:“物以群分。”《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周礼•太宰》:“九曰物贡。”此外。有物母(万物之本源)、物祖(万物之始祖)、物用(物之器用)等皆由此而来。

旁:广泛地。旁。形声字。从二阙。方声。本义是在旁边。后引申为大。广。《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也。广也。”《释名》:“在边曰旁。”《玉篇》:“犹侧也。非一方也。”《易•乾坤》:“旁通情也。”《书•太甲上》:“旁求俊彦。传:旁。非一方。”《尔雅•释宫》:“二逹谓之岐旁。注:岐旁。岐道旁出。”

並:一起。一齐。同时。并。会意字。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指并行、并列。这里指一起、同时。《说文》:“並。併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並。”《仪礼•乡射礼》:“並行。”《礼记•儒行》:“並立则乐。”《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尧舜。”《礼记•玉藻》:“並纽约用组。”《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文心雕龙•附会》:“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韩非子•难势》:“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作:兴作。作。会意字。从人。从乍。本义是指人突然站起。这里指产生、兴作。《康熙字典》:“兴起也。振也。造也。为也。始也。”《易•乾》:“圣人作而万物覩。”《书•尧典》:“平秩东作。”《易•系辞下》:“包牺氏作没。神农氏作。”《论衡》:“周秦之际。诸子并作。”《孟子•公孙丑下》:“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孟子》:“天油然作云。”汉张衡《东京赋》:“坚冰作与履霜。寻木起于孽栽。”

秋来收获意萧瑟

居:安处。安坐。居。象形字。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是蹲着。《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史记》:“不宜居见长者。”《左传》:“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易•系辞》:“则居可知也。”《吕氏春秋•离俗》:“仁者居之。”《吕氏春秋•逹郁》:“卒不居赵地。”《淮南子•地形》:“寝居直梦。”《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列子•汤问》:“面山而居。”《荀子•劝学》:“君子居必择乡。”

又。居原作“凥”。《说文》:“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也。”《孝经》:“仲尼凥”。凥为閒凥。今文作居。《广韵》:“安也。”《书•盘庚》:“奠厥攸居。”《礼•王制》:“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居民。必参相得。”《书•舜典》:“五宅三居。注:三居谓周之夷服、镇服、藩服也。”。又。坐也。《论语•阳货》:“居。吾语汝。”

吾:我自称。《说文》:“我自称也。”《尔雅•释诂》:“吾。我也。” 《仪礼•士冠礼》:“愿吾子之教之也。”《道德经》:“吾将镇之以无明之朴。”《楚辞•屈原•涉江》:“莫吾知兮。”《论语•先进》:“毋吾知也。”《庄子•齐物论》:“今者吾丧我。”《左传•桓六年》:“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

以:用以。用来。象形字。本义是用。这里指凭借、利用。《说文》:“以。用也。”《小尔雅》:“以。用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公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能以众正。”《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以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韩非子》:“富国以农。拒敌恃卒。”

须:待也。本义是等待、停留。这里指静静地观察。《易•归妹》:“归妹以须。”《诗•邶风》:“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左传•成公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须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吴起须故人而食。”《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可须夜鼓声而发。”

覌:观察。观照。观。形声字。从见。雚声。本义是仔细看。这里是指观察、审察。《说文》:“观。谛视也。”《博雅》:“视也。”《正韵》:“远视、上视曰观。近视、下视曰临”。《韵会》:“所观也。示也。”《易•观》:“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朱注:观者。有以中正示人。而为人所仰也。”《书•益稷》:“余欲观古人之象。传:欲观示法象之服制。”《广雅•释诂》:“观。视也。”《庄子•人间世》:“观者如市。”《庄子•秋水》:“观于大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易•系辞》:“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滑稽列传》:“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战国策•秦策》:“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

復:循环往复。复。形声字。下为“攵/攴”。是“止”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有关;上为“畐”的省形。有“腹满”之义。原意是返回、回来。《说文》:“復。往来也。”《易•复》:“反复其道。”《诗•豳风•九罭》《广韵》:“返也。”《诗•小雅》:“言归思复。”《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复。”《易•泰》:“无往不复。”《书•舜典》:“卒乃复。”《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复生。”《书•大传》:“旦复旦兮。”《论语》:“言不可復也”。

冬来飞雪常漫天

由此可知。所谓“萬物旁作。居以须復也”。是指天地间万物广泛兴作。安坐以静观天地自然的循环往复之道。

其他观点:

这里的“作”。是运行的意思。运行。也就是事物生、住、异、灭的过程。一个事物。从产生到不断的成长。然后就是不停的衰败而直至灭亡。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然而。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灭亡。只是表面上的现象。实际情况是。这个世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一个事物衰败的过程。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当它灭亡的一刹那。能量转化完毕。新的事物随即诞生。又以另一个形态继续生、住、异、灭。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并作”。是指所有的事物都在如此运转。“并”有同时、同步的意思。《中庸》里面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里的“并育”、“并行”。就包含在上面“并作”之中。能量在万物中的流动转变。并不偏向谁。也不刻意的突出哪个。一切自然平等。

但要想体会到这种情况。有一个前提。就是第十六章一开始就提到的“致虚极。守静笃。”越是细微的东西。体会起来越需要安静。一块石头放到手里。我们马上就能感受到。但一根睫毛放到手里。如果心不静到相当的程度。我们就无法体会到它的存在。

我们的心足够静。就自然能体会到事物细微的变化。那么事物之间运转变化的规律。就会慢慢的显现出来。抓住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抓住了变化的先机。从而见微知著。就能将各种祸患消弥于无形。这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陌上柳絮倾城雪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5:29

    万物,本义,循环往复,事物,左传,道德经,形声字,说文,史记,简本

  • 公主抱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5:29

    没想到大家都对“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什么意思?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只求﹂份安宁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17:45:29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是《道德经》第十六章的话。该章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如下: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