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港片再无经典,是观众欣赏水平有限,还是大家已没有欣赏经典的眼光?
原创

为何港片再无经典,是观众欣赏水平有限,还是大家已没有欣赏经典的眼光?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回答:

为何港片再无经典。是因为香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以前香港电影电视剧蓬勃发展。无论是故事的情节、演员的演技、服化道对于那个刚刚开启大门。迎接四海宾客。对各种文化都有勃勃兴趣的内地来说。香港电影电视剧都如一股清泉。啥都新鲜、啥都好看。内地就是土。香港那就是美而不俗、媚而不妖、是潮流。慢慢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电影电视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制作人是跟随国内经济一起发展。对于情感、审美等方面也是在向上努力。并迸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特色。而香港故步自封。退步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捉襟见肘之下勉力强撑的影视制作。优秀人才纷纷北上。没有钱寸步难行。何谈经典影视作品?

国内地广物博、人才多多。加上影视制作费用舍得投入重金。国内影视作品热度越来越高。精彩剧本不少。而香港不论是拍摄手法、剧本设置等都固化了。还是旧香港那一套。很难吸引新生代观众。无法创造收益自然无法良性循环。经典自难出现。

其他观点:

经典无处不在。只是时代在变。理念也在变。但是好的电影会让人记住一辈子的。谢谢电影人。

其他观点:

新港片已经不是记忆里的港片。曾经如日中天的港星如今也不能再演年轻时的角色。新生代有他们的时代语境。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新港片也不像老港片那样具有经济、文化和市场的优势。发展举步维艰。

今日再谈“香港电影”。传统印象早已需要推翻。半个多世纪的香港电影一直在变。如今。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多数都褪去了“香港电影”标签。成为意义更广泛的华语电影;而在香港生产的本土电影则更为强调“本土”属性。变成一种地方电影。本质上已不是大家理解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港片的延续。

至于时下仍有人气的老港星出演的一些旧形式的港片。如黑帮片、警匪片、动作片。完全没有了老港片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充满了不合时宜的老谋深算、陈词滥调。处在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

回顾一下从老港片到新港片的历史。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老港片为何更受褒奖。新港片为何不受待见。

老港片的温床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本是《纽约时报》影评人对香港电影的批评。但经过时间洗涤之后。却成了影迷对香港电影风格的称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借助录像厅、影碟的传播。港片的过火和癫狂在内地被疯狂追捧。塑造了一代人的港片记忆。

如今最受追捧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回过头来再看。也是烂片最高产的时期。那些曾给内地观众带来疯狂娱乐的香港电影。以最直接、最大胆的方式迎合市场。既是香港电影成功的秘诀。也是它走向衰落的原因。

对电影产业来说。香港人口实在太少。使得香港电影长期依赖海外华人市场。1990年代中期以前。东南亚及中国台湾是香港电影最重要的市场。电懋、邵氏、嘉禾等电影公司。从中华文化(戏曲、民间故事、历史等)汲取素材、凝练主题。炮制出具有香港本地特色、情节或轻松活泼或紧张刺激的类型片。行销华人世界。

香港的港口商业文化。充满市井与务实的气息。1945年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香港电影的故事渐渐离严肃的家国情仇和写实、现实的主题越来越远。戏班的杂耍风格占据上风。同时向日本的剑戟片和黑帮片、好莱坞动作片等汲取经验。与本地情境结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武侠片、功夫片、喜剧片等符合市民喜好的电影。

诚如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在《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中的评价。香港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其旗帜鲜明的大众属性。不管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始终在生产最符合普罗大众需求的故事。

1970年代初由嘉禾引进的独立制片人制度。把香港电影带入了卫星电影公司时代。这些卫星电影公司大多以创作者为中心。例如李小龙、成龙、洪金宝、许冠文都是在这一时期。慢慢发展壮大。成立卫星电影公司。影响延续至香港电影黄金期。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短暂兴起的香港新浪潮。承接六七十年代香港电影的经验。打破固有创作模式。形成不同风格的创作群体。为香港电影注入一股作者风格电影。

但从199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支撑——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市场。那些粗制滥造、跟风拍摄的电影。面对的不再是毫无竞争力的市场。

东南亚的华人移民的后代渐渐融入当地生活。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需要香港电影。而中国台湾从1994年开始渐渐放开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直至2002年全面取消。手工作业的香港电影。面对工业化的好莱坞电影。束手无策。

善于融合和创造的香港电影需要重新开拓市场。

对外寻求新生

现在的内地观众再看20年前的香港电影。制作手法的粗糙、特效技术的落后、故事情节的重复已经成为难以忍受的缺陷。香港电影人再以旧的方式生产那些低成本低质量的电影。产业将难以为继。所以借助内地资源。升级电影工业规模是必然的选择。

香港的导演、演员很早便尝试走出去。突破资金和空间的限制。胡金铨在台湾获得资金得以远赴各地拍摄那些场景恢弘、美术精良的古装题材电影([龙门客栈]、[侠女]、[空山灵雨]等);李翰祥在内地得到诸多便利(资金和场地等)拍摄了清史传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吴宇森、徐克、林岭东等则远赴好莱坞。企图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复制香港电影成功的秘诀。但多以失败告终。

由于原来的市场体量有限。香港电影的制作成本一向很低。即使是一线明星参与的大制作。与好莱坞相比。也只能算是B级制作。而在内地。制作成本随着市场回报的提高而一路飙升。直接影响了许多香港电影的故事格局和美学方式。

在香港。许鞍华拍的是 [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这类聚焦小人物命运的电影;到了内地。她则有机会尝试像[黄金时代]这样试图描摹出一个时代精神的恢弘作品。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徐克的狄仁杰系列、陈可辛的[投名状]、杜琪峰的[毒战]等。与他们早期在香港拍摄的电影相比。故事空间和格局明显扩大。他们把各自在香港电影中磨练出的技巧和风格应用于内地化的故事中。

回归20年。许多香港电影人在内地建立工作室。这些北上的电影人拍片时。首要考虑的是内地观众的喜好。故事、场景与演员都加重了内地元素。甚至完全内地化(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亲爱的]、[七月与安生]等)。

港片的新形式

脱离了传统港片的喧嚣。现时在香港生产的低成本港片反到回到了“香港”本身。注重表现本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这与过去为了迎合海外华人市场的夸大和疯狂不同。而是更加朴实地反映香港的平民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的“香港电影”才刚刚形成。

此类影片正在成为香港电影的一股潮流。成本低。但更接近本地人当下的生活状态。着墨于人们的日常关系和情感。与传统港片的“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风格截然相反。以温婉、自然、清新的影像反应当下生活。

由于本地电影人才和产业的迁移。香港新生代导演很难一开始就进入商业电影圈。也很难像从前那样经历片场或电视台的锻炼。他们往往是从学校接受教育后。再通过各种办法(拍短片、参加创投等)融资拍片。因此这批新导演的作品多数是关注本地文化与生活的低成本影片。老港片的类型特色难觅踪影。

201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踏血寻梅]。虽然被看作传统港片的一次回光返照。奇案、侦探、血腥、古惑仔等经典港片元素皆在其中。但节奏与情感则带有非常当下的沉稳。有别于过往的喧嚣。香港城市大学毕业的黄进通过短片竞赛获得关注。之后根据社会新闻创作了[一念无明]的剧本。获得政府200万港币的资助完成影片。这是一部非常贴近本地居民生活的电影。父子在劏房(香港特有的一种非常窄小的房间)内的相处。分外具有张力。

曾做过[甜蜜蜜]、[我是谁]的副导演的关信辉在2015年推出了电影[可爱的你]。也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获得当年香港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影片不乏浓重的煽情色彩。但非常击中时下香港人的乐观与奋进的精神。

这些具有很强”本土“属性的新港片。由于两地文化之间的鸿沟。很难在内地流行起来。年轻的导演们也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风格。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分享到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退到无路可退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6:43

    香港电影,香港,电影,新港,内地,市场,很难,风格,的是,过火

  • 夜深时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6:43

    没想到大家都对为何港片再无经典,是观众欣赏水平有限,还是大家已没有欣赏经典的眼光?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小新卖蜡笔 永久VIP 2022年12月27日 23:16:43

    为何港片再无经典。是因为香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前香港电影电视剧蓬勃发展。无论是故事的情节、演员的演技、服化道对于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