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人生经历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她的那39年
原创

张桂梅人生经历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她的那39年

好文
试试语音读文章

热门答案:

近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没有意外也没太多波澜。张桂梅名列其中。她被评为“助人为乐模范”。事迹主要从2001年起。彼时她开始担任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张老师没去北京现场领奖。防疫要求和舟车劳顿估计会让她吃不消。

11月1日。话剧“桂梅老师”在丽江华坪首演。这部剧刚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张老师在华坪看了剧。演出结束后她和演员们相互鞠躬致意。但是她本人和华坪女高的师生婉拒媒体采访。王宝社老师写的剧本很精彩。层层解构又力图重构一个张桂梅。给观众强烈震撼。当晚我和张老师交流观剧感受。她说一时还没想清楚——看别人演自己。老太太有点恍惚。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李发兴摄影

10月底。张桂梅被写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网友一片感叹“她值得”。一介平民而被载入史册。张老师也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正如她曾经所说。在华坪的二十多年。是她人生中最辛苦最充实也最精彩的岁月……

张桂梅为人所知的经历。大都从华坪开始讲起。1996年从大理喜洲来到华坪。她已经39岁了。人到中年而奋楫中流。于人生低谷中绝地重生。创造出事业和生命的双重奇迹。随着媒体的报道和动辄成为“热搜红人”。张老师的事迹广为人知。公众的兴趣也从“知其然”走向“所以然”——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大河源远流长。大树根深叶茂。人生其来有自。张老师的39岁前后不可分割。那么。“不惑”之前的张桂梅走过怎样的人生历程?童年时东北牡丹江的黑土地给她怎样的滋养?在迪庆香格里拉十多年最好的年华经历了什么?大理喜洲的人生给了她哪些甜蜜和痛苦?从平凡到非凡。认识一个“完整的”张桂梅。我们会受益更多……

1


东北原野上从“玫瑰”到“桂梅”

1957年6月14日。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铁岭公社。她的籍贯是辽宁省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一个以“岫岩玉”出名、如今人口超过40万、满族人口占九成以上的地方。解放前。张老师的父亲跟他的爷爷和弟弟逃难到黑龙江。出生地叫“赤玫火笼”。是满语。意为“开满野玫瑰的地方”。

张老师出生时。母亲已48岁。且身上有肿瘤——她一直身体不好。常病恹恹躺在炕上。张老师说。如今自己身上的许多病痛。可能遗传自母亲。小桂梅刚出生时。差点被送人——家里剩下的六个孩子。只有一个男孩。平时还得靠“榆树皮面”充饥。张老师和大姐年龄相差二十多岁。和三姐关系最好。父母年事渐高。得靠哥哥姐姐们供养了。

张老师年幼时身体就不好。瘦弱且经常咳嗽。细细的脖子大大个头。她还去上了幼儿园。但因为睡觉时经常惊醒大哭。吵得别的孩子没法睡。又被父亲背回家来。成了整天到处疯、到处野的“五猴子”。上户口时。家里人报的是“张玫瑰”。但是管户口的同志不会写玫瑰。倒是会写“桂梅”:这也体现出那个时代广播报纸上的文化风尚。

上学了。张老师穿上大姐给缝的新衣服买的小皮鞋。高兴地忍不住跑到邻居家“显摆”:“五猴子”上学了!小学时当上班长。从二年级直接跳到四年级。显示出好强且敏感的秉性。说她敏感有依据。如老师的一句话差点让她丢了命。

因为偶然被老师骂了句“笨蛋”。小桂梅一直情绪低落课堂走神成绩下降。一天下午。她课前爬树捉了几只毛毛虫。悄悄塞进男同学的课桌洞里……这下闯了大祸。毛毛虫不但让课堂闹翻了天。还不幸蛰到了闻讯赶来维持秩序的教导主任的手。于是小桂梅被“罢官”了。她放学后一个人朝家相反的方向踽踽独行。天黑时迷路在一片“青纱帐”里。月亮升起来。一条坐着都比她高的“大狗”出现。四目对视令人毛骨悚然——要不是被一个捡柴人搭救。小桂梅或许就喂狼了。等以后自己当了老师。张桂梅深知教师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

其实张老师小时候三次遇险差点丧命。另两次也挺神奇。一次是她被当年日本鬼子留下的炸弹爆炸掩埋。被扒出来后并无大碍;另一次是和父亲进山准备柴禾。她坐在柴禾垛上——如小山的柴禾堆在拖拉机上摇摇晃晃。后面翻了又把她压在底下。被救出来她毫发无损。“命硬”。是邻居们对小桂梅的评价。

张老师读革命书籍。那代人的纯粹忠诚和理想主义影响她一生。因为少年时主演歌剧“江姐”。张老师对江竹筠有着特殊的感情。甚至当成自己的理想寄托。后来无论是丈夫病逝自己又罹患重病的人生低谷。还是创办儿童福利院、女子高中筚路蓝缕甚至山穷水尽之时。还是每天忍受病痛的折磨坚持陪伴同学们。年幼时种下的红色意志种子。始终是支撑她的“人生能量源泉”。她硬给大山里的女孩子“红色教育”。也是自身经验使然。

和张老师聊起她的“人生能量源泉”。她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由快乐的童年。就是整天沉浸在大自然里。“五猴子”时天真烂漫的玩耍。“假小子”一样天不怕地不怕勇于探索的性格。培养出乐观开朗、热爱生命的气质秉性——自然主义的河床上流淌着意志之流。张桂梅怎会轻易倒下?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在东北辽阔的原野无拘无束释放天性的日子里。因为一个端午节采集艾草时踩陷坟墓。小桂梅生了一场大病。昏迷11天。差点不治。还是她二姐夫送她去医院。挨个哀求人家收留救治。在一家部队医院里。张桂梅苏醒了过来。但出院后她下不了床、走不了路。一度被认为要残废。在锥心蚀骨的疼痛中。她咬牙坚忍着。渐渐活动双腿恢复知觉。又扶着墙壁椅子一步步捱着锻炼。终于重新迈开了步。

自打张老师记事起。她母亲就一次次在鬼门关前徘徊。好多次差点撒手人寰。初中毕业。张桂梅就来过一次云南投奔三姐。因为水土不服加之思乡太深。呆了几个月又坐火车回去了。没成想。她回去不久母亲就真的去世了——张老师痛彻心扉。或许一样痛楚的是。此后她不得不再次从东北来到大西南。从此远离家乡。开启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这里要着重介绍张老师的父亲。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白胡子老者。张桂梅坚毅敢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继承自她父亲。父亲是典型的“封建式家长”。也是村干部。在家里说一不二。一次惩罚做错事的儿子。他冬天让张桂梅的哥哥站在雪地里。幸亏被邻居发现拽走了。

知子莫若父。父亲曾教育张桂梅:“你性子太刚了。要早早被折断的;心地太善良啊。要夭折的;太要强了。自己会被困死的。”既点中张老师性格的要害。也好像只说对了一半。命运把一朵殷红有刺的玫瑰。变成了凌霜傲雪的桂梅。这一转变不只在故乡。而父亲去世时。张老师已在滇西北小中甸的雪域高原上。演绎“激情燃烧的岁月”。

2


雪域高原上的历练与升华

从大理高铁站出来。沿着巍山路一直向东。不到两公里远。右拐穿过一个公路桥底涵洞。再爬一阵坡。中甸林业局干休所的地盘到了。这个片区正在搞改造。到处尘土飞扬坑洼不平。周边的房子既有城中村。又有棚户区。嘈杂混乱。两栋供回迁的高楼正加紧施工。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一个探出盛开的三角梅的大门。挂着“云台山林业局车队及中甸林业局干休所片区改造项目指挥部”的牌子。“云南省中甸林业局”——是个1997年被撤销。如今已不存在的单位。1975年12月。张桂梅参加工作。即在这个“中甸林业局”。中甸县后面改名为香格里拉市。但“中甸林业局”并非隶属于当时的中甸县。而是归云南省林业厅管。林业局老职工曾科。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经历。

曾科是湖南人。出生和张桂梅同年同月。他在伊春长大。也算半个黑龙江老乡。他介绍。从1973年开始。连续几年中甸林业局大规模招工。在黑龙江年轻人不好找工作。但云南林业采伐正好缺人。这是张桂梅来云南投奔三姐的具体背景。张老师不是支边。参加的是“三线建设”。这项战略决策。把张桂梅的个人命运和国家时代结合到了一起。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是在红山林场一工段干活。这也是最基层最一线的艰苦岗位。那年她刚好18岁。除了修路做计量员。还兼任厨师和卫生员。红山林场有好几百号职工。一顶大帐篷有二三十平米的空间。中间是个大炉子。男女职工分帐篷围炉而睡。原始森林里。阴暗潮湿。帐篷只能挑平一点的地方搭。下面垫上木板。还是潮气逼人。冬天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晚上睡觉需要不断往炉子里添柴禾。不然后半夜会被冻醒。一顶帐篷得住十多个人。洗澡当然是奢望。污浊的气息可想而知。

张桂梅刚到中甸林业局身份是工人。在工段负责修路保通工作。不要以为这是个轻快活。曾科介绍。在大山里修路运输不便。许多活要靠人力手工。林间的腐殖层很厚。大车一经过。路基易损坏。“垫上块大石头。一压就陷进去找不着了”。7到9月。云南进入漫长的雨季。山间塌方甚至山体滑坡多发。而在冬天经常大雪封山。江梅老师曾是张桂梅在中甸林业局子弟学校的同事。她说:“张老师的类风湿骨节痛。十有八九是在一线落下的病根。”曾科说:“张桂梅从事的筑路修路多是女工。男工伐木的多。但都属于繁重体力劳动。是特殊工种。女同志干到45岁就要安排退休。”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令人敬佩的是。张桂梅挺了下来。还当上了女青年突击队队长。来林场第一年的春节。工友们都下山过年团圆了。她是一个人守着17顶帐篷在山上度过的。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一个家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人。一个曾经的文艺骨干。冰天雪地野兽出没。是煎熬也是历练。

到了雪山耸峙的滇西北。张老师又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鼓舞。被大自然的雄浑伟力震撼:大树高耸入云。树下厚厚的苔藓像棉被一样舒坦。到处是鲜红欲滴的野草莓。远处群山荡漾。壮阔天地里仿佛她们是第一批来客……

在滇西北迪庆雪域高原十多年的经历。对张老师一生同样影响至深。这里锤炼她的意志。吃得苦中苦;也开拓着她的胸襟。又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刚到一线工段工作不久。张桂梅就经历了伐木事故。几个淳朴的少数民族青年工友。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血的现实。让年轻的张桂梅怅然良久。当时小中甸林业局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当时全局数千名职工。有23个少数民族。张桂梅回忆。她分配到红山林场时。工段的17名职工几乎都是少数民族。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张桂梅在一线的时间有两三年。后面因为文字能力文艺特长。也因为踏实能干的口碑。她被调到局里机关工作。在机关历练的十来年。同样令她成长——让她以后管理一所福利院和学校时不至于太吃力。

在迪庆。经一个老知识分子介绍。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董玉汉老师。一番书信来往。两人互生爱慕。董老师为了她。忍痛不打麻药做手术治好了眼疾。二人的婚姻是集体婚礼。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来迎亲的董老师同事落下张老师。他一人完成了集体婚礼神圣的仪式。一段两地分居后。董老师调来中甸任林业子弟学校校长。张老师因之意外走上了教师生涯。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江梅的大儿子也是张桂梅的学生。为了接受笔者采访。她还专门问儿子对张老师的印象。儿子说。张老师的课堂不枯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调皮学生也不例外。她会给学生补课。学习差的成绩也上来了。江梅老师回忆。后来张老师去丽江师范学院读书有些犹豫。主要是年龄30多岁了。记忆力下降压力大。但还是去了。觉得当老师不读书深造。知识不够用。

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中甸林业局的采伐陷入资源枯竭。这个曾经风光的单位迅速衰落。甚至一度发不出工资。1990年。张老师大学毕业后随丈夫去了大理喜洲。1997年12月。穷途末路的中甸林业局被撤销。一千多职工分流到云南各处。就在那一年。到华坪教书不久的张桂梅查出了重病。一年内肿瘤两次发作……

3


苍山洱海间的“人生变奏曲”

今年暑假。记者走访了大理市喜洲一中。校方很重视。当年的学生和老师来了十多个人。有的女学生还穿上白族传统服饰。她们送别张老师后。也是这几年才在电视上知道她的事迹近况。颇为自豪。大家在校园合影留念。我把这些照片传给张老师。她一个也认不出来了——二十五六年过去。当年的青葱少年都四十出头了。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学校背后是苍山。面向洱海。张老师刚在此教书只有一栋楼。既是教学楼又是老师宿舍。她和丈夫董玉汉住在三楼。后面搬到旁边一栋小楼上。是个小套间。好多学生来此做过作业。如今许多人记得。张老师家的“宠物”是一只大白鹅。她和董老师下班经常抱着白鹅散步。养鹅不是为了吃鹅蛋。理由出人意料:为了防蛇。“鹅粪便的气味会把蛇赶跑”。一个学生说。当然比起看家护院。一只大鹅不亚于一条大狗。

在喜洲。记者有两个重要的发现:一是张老师对学生严厉又慈爱。要求班上样样争第一。她对学生家访那时就开始了;二是张老师那时候就有病。她当时患上了肌瘤。有人回忆说。张老师一次去医院做手术。故意要求不打麻药。“来嘛。看看我能承受多少”。那人摊开双手。学着她的样子说。

39班的马仁志同学回忆。1993年镇一中举办了首届运动会。张老师要求班上统一服装。给每人做了一条浅蓝色的裤子和白衬衣。成为学校里唯一统一服装的班级和最亮丽的风景。张老师要求学生冲洗教室。这在学校也是独一无二。张桂梅上课讲半节。然后给学生讨论。有时候是张老师讲故事:她爱讲笑话。课堂气氛很活跃。成绩也挺好。张老师课间还放音乐。教学生跳彝族舞蹈。其他班的孩子羡慕地趴在栏杆上张望。

杨泽芬当年是班上“学霸”。家庭条件差。张老师去她家家访了三四次。她63岁的爸爸。至今记得张老师。一次她上课发烧。张老师陪她去下关城区看病。打针时还把她抱在怀里。农村孩子很少去城区。怕把杨泽芬丢了。张老师上厕所也拉着她。打完针给她买了双皮鞋。杨泽芬认为张老师刚强、仁慈、可爱。“可爱是领着我们玩。女生周末也喜欢找她玩”。她说。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如今是大理州一名公务员的李绘宇。在喜洲一中是张桂梅的学生。她当时正经历病痛。张老师在她的作业本上。写了很长一段鼓励的话。李绘宇看到那段话后。眼泪滴到作业本上。几个字都模糊了。她把这字一直保留着。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把那页纸带来。她2003年参加工作。看报纸发现张老师的一则报道。写着儿童之家。她就给张老师寄了信。张老师回信了!2004年。她参加张老师的一档节目去了北京。事先不知情的张桂梅很惊喜。

她们一起回到昆明。住在张老师的姐姐家。晚上聊天。张桂梅告诉李绘宇:人还是要有个温暖的家。饭后洗洗碗也是幸福。张老师后来在沟通中。教育李绘宇:工作要吃得了苦。要受得了气。人要活得清高一点。一次对她说:你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我感觉张老师内心是有原则的”。李绘宇告诉记者。

张丽娟老师是白族。1989年毕业进入喜洲一中。之后和张桂梅老师是同事。关系密切。张丽娟说。张桂梅老师性格耿直。趋炎附势的事不会干。眼睛里不揉沙子。也不会藏着掖着。她明显带着东北人的大方豪爽。一起吃饭啥的都抢着去付账。张丽娟说:“和她在一起非常有安全感。她还热心。给好几个人介绍过对象。”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张老师和丈夫董玉汉形影不离。但两个人不会料理生活。当时张老师最拿手的是包饺子。不过要弄几个菜整不出来。比如买只鸡。俩人会把鸡头、鸡爪子砍下来。最后只剩下一小坨。张桂梅后来负责儿童福利院照顾那么多孩子。张丽娟不可思议:“她当时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董玉汉老师是“夫子型”人物。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他骑着车思考问题。结果骑到沟里;他夏天开会思考有所得便记在小腿上。董玉汉如父兄一样呵护着命运多舛颠沛流离的张桂梅。给了她最甜蜜的一段婚姻生活。但也是他的癌症和猝然离去。给了张桂梅一记最沉痛的打击。但这从未让张桂梅那颗柔软的心变硬。她对学生还是那么好。对世界还是那么善良。

董玉汉去世后。张丽娟和杨天一等几个女老师住进张老师家。日夜守护着她。为了让她散心。她们拉张桂梅去歌厅。还动员她买裙子穿。而之前。张桂梅“天天就是那几件衣服”。更不会去歌厅。此时即便去了歌厅。她最爱唱的依然是“红梅赞”……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来华坪前。她的那39年

睹物思人。张桂梅难免整天魂不守舍。她得离开喜洲一中了。当年张老师办调动。其实联系过当地几所学校。还到下关二中试讲过。不过一个举目无亲的外地人。想留下来并不易。命运再一次将她抛向未知。抛向金沙江边群山中的一座小城——华坪。好在三姐在攀枝花。两地不远。到那里有个照应。

滇西北雨季的山野郁郁葱葱。白云缭绕。是一年最为生机盎然的时节。1996年暑假。一辆客车在那里漫无边际的群山中穿行。有时爬上山梁。有时驶入河谷。有时紧贴着令人胆寒的悬崖峭壁。客车上有位孤身女子。她神情满是疲惫——从大理喜洲到丽江华坪的路程。要走两天。女子就是张桂梅。二十五年后。她荣获“七一勋章”。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大家还在搜:

更多网络推广文章推荐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评论(2)

  • 心太野╮ 永久VIP 2022年10月12日 22:45:40

    张老师,华坪,林业局,是怎样炼成,老师,的是,大理,学生,人生,云南

  • 初心未变 永久VIP 2022年10月12日 22:45:40

    张桂梅人生经历 张桂梅是怎样炼成的 她的那39年,现在知道了,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 浮生三叹 永久VIP 2022年10月12日 22:45:40

    近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名单公布。没有意外也没太多波澜。张桂梅名列其中。她被评为“助人为乐模范”。事迹主要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