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回答:
永王李璘沿江东下。一路招兵。过庐山时。将李白揽入幕中。此时李亨已在灵武登基称帝。知永王欲图不轨。因命高适领兵在南京一带江北设伏。永王战败而死。李白被俘。以谋逆罪入狱。高适受命于朝廷。此为公事。李璘有反心。李白并不知情。因此也谈不上绝交。杜甫同高适一直都有书信往来。杜甫早年曾在河南、山东一带与李白同游。分手后就再没见过面。
其他观点:
公元744年。大唐天宝三年。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在河南初次相遇。这一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高适41岁。据史书上记载。这时候他们三人。都正处在人生中的最低谷。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时候他们三人。那就是不择不扣的中年落魄大叔。
李白在两年前因得罪高力士和杨贵妃。被唐玄宗给撵出皇宫。虽然李白高呼着“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他心中的悲伤。却也是真真实实。因为。李白的功名之路就此破碎。所以此后两年时间里。他都是沉迷于访道求仙和游山玩水。借以排遣心中的忧闷。
杜甫呢。此时还是个无业游民。本来出身书香门第的他。始终热衷于科举考试。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科举之路屡次不中。于是他也只好四处旅游。以排解心中忧闷。
至于高适。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出生于败落的官宦世家。和李、杜一样。也志在官场。他在20岁进京时。曾写下“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的豪言壮志。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适的科举之路上也屡次碰壁。考一次挂一次。
后来高适一怒之下。索性投笔从戎。跑去边境参军。他的本意。是希望凭军功混个一官半职。但遗憾的是。他的军旅生涯。除了让他成为最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外。功名依然是没混到。所以在他35岁时。就回到河南隐居。从此躬耕于野。当官已然成为一个梦。
当时。他们三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在一起。或许是因为他们都有着郁郁不得志的心境。又都有着非凡的才华。所以三人聊得很开心。并结下深厚的友谊。据史书上记载。他们三人携手畅游梁宋之地。饮酒观妓。射猎论诗。相得甚欢。
在三人游玩的日子里。李白还留下一副墨宝。也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墨宝《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这副“国宝”级别的墨宝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也是李、杜、高三人友谊的见证。
梁宋之旅结束后。他们三人就从此分别。但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竟是迥然不同的结局。
公元755年。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狼狈逃入四川。太子李亨趁机北上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唐玄宗不愿意就此放弃权力。就派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企图扶持李璘来与唐肃宗抗衡。
但是。等李璘到达江南后。他在身边人的挑唆下。就想着复制当年东晋开国君主司马睿的成功。在南方开国立号。在这种背景下。大唐政府就分为三大阵营:一是唐肃宗的西北政府。二是唐玄宗的川蜀政府。三是永王李璘的江南政府。
这个时候。就轮到臣子们开始战队和选择。而对于臣子们来说。这恐怕是比自己生命都还要重要的选择。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全家人的脑袋很有可能都要被交出去。而一旦选择正确。就有可能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所以。李白、杜甫和高适。也自然忍不住要跟着做选择。
最开始。高适选择站队唐玄宗。所以他一路跟随唐玄宗来到成都;杜甫则选择战队唐肃宗。当他听说唐肃宗西北称帝后。就果断往西北跑。李白呢。似乎已是心灰意冷。所以他谁也不站队。而是选择在庐山隐居。不再过问世事。
单从这里来看。杜甫的选择显然是最明智的。如果按照正步发展。他最有可能最先飞黄腾达。李白的选择没有收益也没有丰风险。勉强排第二;至于高适。那就是典型的自毁前程。将来就算被唐肃宗给干掉。也绝对不会再任用。
但问题是。计划不如变化。世事总是难料。杜甫在前去投靠唐肃宗的路上。被安禄山俘虏。直到一年后他才逃出去。从而错过最佳的战队时机。并且他被安禄山俘虏的那一年。也成为他的政治污点。所以唐肃宗虽然感念他的忠心。但也只是封他一个左拾遗的小官。
后来杜甫又因得罪唐肃宗。直接被贬为参军。放回鄜州探望家人。实际上就是不再任用。第二年。屡遭打击的杜甫弃官入蜀避乱。从此开始了他客居草堂、漂泊西南的穷苦生活。
至于高适呢。他本来是战队唐玄宗。因此被封为谏议大夫。但当唐玄宗打算让永王李璘到江南坐镇时。高适认为让李璘到江南坐镇。李璘很有可能趁机闹独立。不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这样唐玄宗有可能彻底丧失与唐肃宗博弈的实力。
在这种背景下。高适就极力劝阻唐玄宗不要这样做。但唐玄宗死活不听。而当时永王李璘也是想极力拉拢高适。但高适却是一转身跑去投靠唐肃宗。其后。高适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从此开启他飞黄腾达的一生。
至于李白呢。本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后来永王李璘听说李白就在庐山时。就派人去请李白。希望李白能够出山当自己的幕僚。当时的李白。一生漂泊坎坷。郁郁不得志。所以当他看到李璘的邀请后。免不了想着赌一把。因为。如果李璘能够成功。那李白就是传说中的开国功勋。
但是很可惜。李璘的这场叛乱。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唐肃宗给平定。李白也因此被作为首恶分子抓进监狱。论罪当处于死刑。而当时负责平定李璘和李白叛乱的总指挥。正是淮南节度使高适。不得不说。命运就是这样神奇。
在李白被抓进监狱后。他的家人就开始积极为他奔走。按理说。以高适和李白的关系。高适理应当的替李白说几句好话。而以唐肃宗对高适的宠信。或许会对李白开恩。所以李白在狱中就给高适写了首诗。请他高抬贵手。帮自己一把。
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并序》。在这首诗中。一向桀骜不驯的李白。难得谦虚一回。盛赞作为讨伐永王军的指挥官高适。称其“智勇冠终古。萧陈难与群”、“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但是。可能是这么多年的磨难。让高适特别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当官机会。所以他不愿意趟李白这个浑水。要知道。当年杜甫就是因为替唐肃宗不喜欢得宰相房琯说了几句好话。就直接被贬出京师。高适不愿意重蹈覆辙。于是他就选择置身事外。始终不肯替李白说话。
后来。好在李白早年对郭子仪有恩。所以在最后关头。郭子仪出面在唐肃宗面前保下李白。这才让李白免于一死。但死罪能免。活罪难逃。公元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此后。李白和高适互相拉黑。似乎都刻意删去诗文中有关对方的记录。李白的诗中不再有高适。高适的诗中也不再有李白。
不过。高适对于杜甫。还是非常照顾。在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时。曾多次资助贫困的杜甫。杜甫也甚是感激。在诗中写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后来高适被调回京时。杜甫恰好没在成都。未能来得及相送。只能寄书以述别情。两人的友情。也一直保存着。
其他观点:
按照皇亲来说李白和杜甫叙起来是亲戚。李白旬阳入狱。是高适手下人抓的。还烧了李白大量的诗篇。高适烧诗的原因是李白入狱怕牵连到他。
杜甫呢? 李白流放回来一直收到杜甫的来信。而李白没有给回信。原因是李白岁数大了(61岁)从军半路患病。回到当涂养病。病重。通过李白生病期间游离了南岭。照理写一封信的能力还是有的。那他为什么没给他写信呢?李白会不会嫉很高适帮助穷困潦倒的杜甫。而没有帮助狱中和流放的自己而怀恨在心呢?千古之谜不可解密。他们都是因种种因素最中才分道扬镳……
您还感兴趣的文章推荐- 准备与好友合伙做生意,开什么店合适?
- 想开个店,开什么好呢?资金不多,刚刚创业。谢谢?
- 有什么行业适用于初创业?
- 刚入社会的人想开店,最好开一家什么店?
- 我是一个创业小白,想要开一家店铺,大家有什么好的推荐吗?
以上就是由互联网推广工程师 网创网 整理编辑的,如果觉得有帮助欢迎收藏转发~
本文地址:https://www.wangchuang8.com/263148.html,转载请说明来源于:网创推广网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来自网络,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进行处理。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评论(2)
李白,杜甫,高适,玄宗,江南,庐山,灵武,战队,节度使,墨宝
没想到大家都对李白、杜甫和高适因为什么而绝交?感兴趣,不过这这篇解答确实也是太好了
永王李璘沿江东下。一路招兵。过庐山时。将李白揽入幕中。此时李亨已在灵武登基称帝。知永王欲图不轨。因命高适领兵在南京一带江